近年来,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就令人瞩目,同时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4月上旬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召开的2013化工产业发展研讨会上,发展成就已不再是与会专家探讨的重点话题,相反,行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却成为热议的焦点。与会代表普遍认为,在当前我国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产能过剩、对外依赖度高、节能减排与社会公众质疑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化工行业发展中必须迈过的四道坎儿。那么,业内专家又有哪些针对性的解决建议?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第一道坎:产能过剩
谈到产能过剩,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院长顾宗勤在会上指出:“我国化工产业产能过剩形势严峻,产品同质化不断蔓延。”对这个论断,顾宗勤已经不是第一次谈到了,在若干年前,他就曾经直白地表示,几乎所有化工产品都过剩。可时至今日,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形似乎没有缓解的迹象,传统产品的产能仍然在扩张,新产品面市后的一段时期内也会遭遇产能过剩的风险。因此,他这次形容产能过剩用了更加令人紧张的词语——“严峻”。
图为鲁西化工化肥生产装置区。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产能过剩引发恶性竞争、效益下滑,迟早也会带来或加剧失业以及资金拖欠等问题,任其发展,还会引发系统性风险,甚至经济危机”。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勇武认为,对于产能过剩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清醒的认识,因此,今年全行业要把化解产能过剩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产能过剩是正常的经济现象,不光国内有,国外也有,甚至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也有。2012年,我国化工行业实现利润总额3828.5亿元,同比下降4.5%,比全国规模工业利润增幅低9.8个百分点。而且,在行业产能过剩已经相当严重的背景下,有的地方仍然不考虑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能力,还在盲目规划新建同类项目,如果这些项目建成投产,市场的同质化无序竞争现象将进一步加剧,将给行业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影响。为此,李勇武指出:“我们一定要下大决心、下大气力,把化解产能过剩和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做扎实、做出成效,为提高行业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打下良好的基础。”
产能过剩问题的确复杂,但并非没有解决之道。记者对部分专家关于化解产能过剩的建议进行了归纳总结:一是政府要鼓励企业自主开发新产品,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为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企业要重点发展高端新产品,不要在中低档微利产品上费功夫。二是要合理控制投资。企业要理性,地方政府更要理性。企业要充分考虑上下游、同类企业的发展态势并注重分工。三是政府要把严格控制总量与调节存量结合起来,严格限制产能扩张,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行业集中度。四是继续强化建立行业准入门槛,下大力气严格准入条件的同时,综合运用环保标准、技术标准和税收杠杆等多种手段倒逼过剩产能退出。五是支持具有竞争优势的传统行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例如纯碱、氯碱、氮肥等行业,推动优势企业“走出去”,到境外创建生产基地、营销网络、研发机构和知名品牌,通过全球产业布局转移一批过剩产能。六是要建立全国性的产能信息交流平台,让业内企业能够及时了解全行业的产能变化情况,进而做到科学决策、理性投资。
第二道坎:对外依赖
随着化工行业规模快速扩张,行业对能源资源需求快速增长。自2010年以来,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连续三年高于50%,并呈逐年递增的态势;天然橡胶也严重依赖进口市场;钾肥对外依存度同样逐年提高。
图为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勇武在2013化工产业发展研讨会上发言。
近年来新出现的热点产品同样不容忽视。据了解,目前在我国沿海沿江地区,投资建设进口丙烷脱氢制丙烯项目的热潮如火如荼,尤其是民营企业,争相上马这类项目。据统计,目前在建的丙烷脱氢制丙烯的产能近500万吨/年,以生产1吨丙烯产品消耗1.1吨丙烷为例,由于国产液化气中的丙烷质量无法满足丙烷脱氢工艺原料要求,这些装置必须进口以国外油田伴生气为来源的非炼油厂生产的高纯度液化丙烷。因此,企业必然要承担能否获得长期、稳定、相对低廉的原料风险,可这似乎都不能阻挡民间资本争相涌入的热情。
依赖意味着话语权的缺失。在跨国公司通过并购重组、进一步加强对资源和原料的控制、强化市场优势地位的时候,我国化工行业已经不得不正视这个问题。
合理利用国际资源与加强国内资源的综合利用已经成为专家认可的方式。对外,确保充足稳定的原料供应来源,对企业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在建企业要及早做好准备。同时,要扶持国内企业到国外兴办资源产业。
图为2013化工产业发展研讨会会场。
对内,化工企业要适应原料多元化发展趋势,重点开发和推广中低品位化学矿和重质油等劣质资源的高效利用技术、废旧化工材料再利用、电石尾气制化学品以及现代煤化工和生物化工等重大技术,突破资源和能源制约“瓶颈”,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中国化学矿业协会相关人士也建议,要根据不同矿种资源特点和开发利用现状,继续进行差别化管理。应控制磷矿产能的过快增长,鼓励中低品位磷矿资源利用,加大国内钾盐矿找矿力度。针对硫铁矿开采企业效益较低的问题,国家应在政策上予以扶持。
第三道坎:节能减排
当前,化工行业面临的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据了解,2011年,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单位能耗持续下降,重点耗能产品单耗明显下降。其中,乙烯下降20.4%,合成氨下降21.3%,烧碱下降23.1%,电石下降19.4%。化工行业减排也取得了突出成绩:化学需氧量排放量32.8万吨,比2005年下降42.4%;氨氮排放量9.35万吨,下降57.7%。但是,随着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2012年行业总能耗却增长8.9%,是近年来的最大增幅。目前,行业总能耗已占到全国规模工业总能耗的19.9%。
工信部原材料司石化处处长蒋健认为,化工行业污染排放量大,在工业中居于前位,全行业有责任把生态文明建设、节能减排做好。他表示,下一步国家将从调整能源结构、优化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加快环境立法等方面着力推进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行业节能环保工作。
李勇武指出,当前全行业要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首先,要在行业内加快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加快有毒有害产品、原料、工艺的替代步伐;其次,要加强对汞污染、磷石膏、铬渣、PM2.5、挥发性有机物等行业重大环保问题的研究,做好循环经济政策研究制定、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化工园区循环化改造、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等工作,培育一批示范工程、企业和园区。再次,进一步完善“能效领跑者”发布制度,充分发挥“能效领跑者”的典型引领和带动示范作用。
最后,积极推进化工园区科学规范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与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按照区域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充分考虑环境容量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地发展化工园区。要加强对现有化工园区的引导和管理,制定园区准入标准和安全环保考核办法,通过园区内安全环保集中管理,提升行业安全环保水平,把化工园区建设成结构优化、管理先进、绿色低碳、链接循环的现代化学工业基地。
第四道坎:社会形象
随着公众环保意识提高,一个个质疑的声音近年来总是围绕着化工行业。顾宗勤用十分形象的比喻来表达他的无奈:化工成为过街之鼠。
2011年,我国总共发生危化品事故66起,同比分别增加6起;2012年,又发生了宁波PX项目群体事件等一系列安全环保事件。
“有的事件源自小道消息,比如某个老教授简单地一句话,某化工产品是有毒的。可正是这样的小道消息,却引起了公众的普遍关注和质疑。”顾宗勤说。
李勇武指出,行业安全环保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在于部分企业安全管理不到位,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缺乏事故应急预案,而事后处置又不及时,由此造成了不小的影响。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化工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由于现代化工安全生产知识在一些企业中普及不到位,正面宣传引导不够,致使社会“谈化色变”。在人们安全环保意识普遍提高、利益诉求多元化的情况下,针对大型化工项目建设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行业发展和社会稳定。如何处理好行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全行业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参会专家普遍认为,化工行业要按照节约利用资源原则,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能管理,大幅度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同时,行业还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产业的有利时机,为国民经济提供更多更先进的环保技术与节能产品,促进全社会的节能减排。此外,还要鼓励企业积极借鉴国际上推广多年的“责任关怀”的经验,加强化工全过程的安全管理,增强与所在社区的交流与互动,提高行业本质安全水平,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为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另外,环境问题就一定与化工有关?公众的这个思维定式显然是不正确的。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石化处处长蔡荣华就此强调,社会公众要客观看待环境问题,比如舆论将雾霾与石化产品联系上,雾霾的确和化工有关,但不像网络传的那么严重。但化工行业自身也要正视这个问题,在做好环保的同时,企业要力争研发出能够消除雾霾的产品,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图片均由本报记者张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