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制天然气产业商业模式有待破解

   2013-04-18 中华石化网工人日报

66

中华石化网讯 4月8日,中石化总投资700亿元的准东煤制天然气项目被媒体曝出基地已开工建设,这与近日三个获得国家“路条”的此类项目一起,被业界解读为一度审批收紧的国家政策释放着“冰冻正在融化”的信号。

从政策限制到松绑批复,煎熬数年的国内煤制气产业,终于从示范阶段步入了扩容时期。在发展提速的背后,保障能源安全的国家意志,也逐步被利益驱动所代替。

审慎扩容

煤制天然气,顾名思义,就是以煤为原料经过加压气化后,脱硫提纯制得的含有可燃组分的气体。而煤制气现阶段已经成了煤化工中的热门。

“天然气是清洁能源,近期煤价下跌,而天然气价改蠢蠢欲动,我看好煤制天然气这个行业。”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任浩宁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据卓创资讯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我国煤制天然气项目(包括已建、在建、获批和待审批的)共计43个,总年产能已达1969.84亿立方米,其中建成项目2个、在建的18个。

日前,中石化总投资700亿元的80亿立方米/年的准东煤制天然气项目基地开工建设,在中石化现有的6个煤化工项目中,该项目规模最大、投资最多,预计实现年销售收入150亿元。

以中石化为代表的石油石化企业,以神华、中煤为代表的央企煤炭集团和兖矿、河南煤业等地方煤炭公司,还有国电、华电、华能、中电投、大唐五大电力集团为首的电力集团,这些企业正在争先恐后地进入该行业“淘金”。

另外,目前还有三个该类项目获得了宝贵的“路条”,等待环评等一系列程序并最终核准开工,分别是新蒙集团在鄂尔多斯的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国电蒙能公司在兴安盟的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以及中电投位于新疆伊犁的霍城60亿立方米项目。

“国家发改委收到全国上报的104个煤化工项目,如果申请项目全部在‘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投资规模将高达2万亿元。”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司长李冶近日透露。他表示,由于煤化工项目的能耗、水耗较大,目前国家仅批复了15个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

任浩宁认为,煤制天然气国家比较支持,又不希望项目大批量上马,不希望蜂拥而至,不然很可能产能过剩,供需失衡,国家希望的是稳步逐步地放开,通过给大型企业批复几个项目的方式,先看看怎么样,如可以再大批放开,如效果不好,则就这几个项目存在。

但是,令人担忧的是,近几年来煤制天然气项目的疯狂上马并未因项目审批权收紧的国家政策而止步。

如果企业只从自身出发,假如43个项目都实现投产,总年产能达1969.84亿立方米,这远远超出发改委透露的2012年1471亿立方米的中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更令人担心的是,在这个数据差里,气田气和进口气的量还没被计算在内。

需求缺口大

随着环保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也逐渐加大。

权威机构预测,2015年,我国天然气需求量将达2000亿立方米至2200亿立方米,国内产量只有1200亿立方米至1600亿立方米,供需缺口为600亿立方米至800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将达30%至35%。

尽管国内气田逐步被开发,但与俄罗斯、伊朗、卡塔尔这些世界天然气储量“富国”相比,我国的天然气资源并不丰富。从数据上看,较快增长的天然气需求导致国内天然气供需缺口越来越大,进口量逐年增加。

据统计,2008年以后,我国天然气产量开始快速增长,2010年达到945亿立方米,消费量首次突破1000亿立方米。2012年国内天然气产量107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5%;天然气进口量(含液化天然气)425亿立方米,增长31.1%;天然气表观消费量1471亿立方米,增长13.0%。

如此巨大的缺口,为煤制气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并随着煤炭价格的大幅回落,为煤制气产业重新开启也提供了经济基础。

从价格上来比较,煤制气也拥有比其他气源更大的竞争力。

根据供应渠道,目前国内消费的天然气可分为三大类:一是通过西气东输一线和陕京线运输的国内自产天然气,二是通过西气东输二线运输的新疆及中亚天然气,三是进口LNG(液化天然气)。

据中国石油和化工规划院副院长白颐介绍,与后两者相比,煤制气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在新疆、内蒙古建设煤制气项目,天然气的单位生产成本为每立方米1.2元至1.5元,按照全线平均管输费每立方米1.2元计算,城市门站平均价格为每立方米2.4元至2.7元。与西气东输二线(霍尔果斯门站价加管输费每立方米3.2元至3.4元)相比,每立方米煤制气便宜0.5元至1元。”

与进口LNG比,煤制气的竞争优势更加明显。2010年,我国进口LNG完税价格为每立方米2.9元至3.1元,LNG气化后运到城市干线上的门站价为每立方米5元至7元。这一价格更是高于煤制气的价格。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周修杰对记者表示,天然气价格上涨态势十分明显,煤炭价格却整体处于下行走势,二者之间的较大价差给煤制气项目重启奠定了良好基础。

商业模式待破解

对于那些项目在建或已投产的企业来说,依然存在着规模效益难以凸显、能源输出亟待解决的问题。

“已经投产的项目盈利不是特别好,尤其是净利润,这与他们的规模有很大关系。”任浩宁一语中的。

新疆境内煤制气项目第一家建成并正式投产的公司是新疆广汇集团,该公司的120万吨甲醇、85万吨二甲醚、5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于2012年4月份正式生产。5亿立方米与上述几个重头项目相比,显然该煤制天然气项目的规模是现有该类项目中最小的。

对于该类项目,任浩宁指出,“据初步预测,规模要在产能100亿立方米/年以上,盈利能力才会强一些。”而即使是中石化联合其他企业一起建设的准东项目也才80亿立方米/年。

另外,卓创资讯分析师李凌轩认为,煤制天然气项目集中上马,生产的天然气对外输送问题也是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

据悉,由于煤炭产地多在西北部,经济不是很发达,如内蒙古、新疆等地,本身对天然气需求量非常小,不可能就地消化,生产出的天然气只能外运。

而外运的渠道、目的地仓储、终端销售等现实问题,都摆在各大煤制气企业面前不得不考虑。

虽然这场煤化工战争的主角是“不差钱”的石油石化、煤炭、电力等行业大鳄,然而,面对一系列现实问题,煤化工行产业的商业模式有待破解。

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弘扬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