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打响化工遗产“保卫战”

   2013-04-18 中国化工报王乐意

194

  近年来,由于城市安全环保要求逐渐提高,一些老化工企业陆续外迁,体现工业文明的老建筑也多数离我们远去。随着一个又一个重量级城市综合体的落户,很多过去的老工业基地不复存在。如何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保留那段珍贵记忆,成为社会各界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山西太原,一场关于化学工业遗产保护的“战争”,目前正在打响。

 
  1
  工业遗产:城市发展缩影


  工业遗产,是近代城市发展的一大缩影,刻录了产业工人的奋斗历史,维系了一代代人的悲欢离合,更能勾起关于工业文明的久远记忆。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陆续展开了156个由苏联专家援建的国家重点项目,其中在太原市布置了11个。因此,当地一些建筑就留下了苏联风格。被民间称为“苏联楼”的建筑,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特别是太原化肥厂、太原化工厂、新华化工厂等老厂区的建筑群,其尖顶、红砖、木窗,完全体现了苏联民居的实用主义特色。上世纪50年代苏联援建的太原化工厂厂区办公楼与实验楼,是目前保存较好的苏式建筑,顶部是哥特式,整栋建筑质朴而大气。走近实验楼,外墙上用水泥堆砌的红旗与五星远远就映入眼帘。更令人称奇的是,建筑并没有因岁月的流逝而剥落。在周围林立的高楼映衬下,这些有50多年历史的老建筑显得别具一格。

 

 

1960年4月投产的太原氮肥厂“望远镜”外形的造粒塔,在全国已成孤例。


  这些化工厂的老建筑虽样式单一,但工程质量较好。它们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写有那个年代的流行标语,见证了新中国的工业成长。其中最典型的,要属太化集团化肥厂车间。1960年4月25日投产的太原氮肥厂,拥有“望远镜”外形的造粒塔,下部入口处和窗户都是仿莫斯科地铁车站半拱门的模式,在全国已成孤例。该厂的合成氨生产线,在全世界也是仅此一条,代表了当时合成氨制造的世界先进水平。厂区内还完整保留了1959年齐齐哈尔国营和平机器制造厂制造的7台压缩机,也是国内仅存。这些,都已成为苏联援建化肥生产线项目在太原的重要遗迹。


  锈迹斑斑的遗存、各类红砖厂房,沉淀了记忆,展现了历史风貌。这里的情景和氛围更容易把人带回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1953年晋安化工厂成立时,我就来这里工作了。在我心目中,一万幢高楼大厦,也比不过这个有60年历史的老俱乐部。每当回想起那个年代,我就来这儿看看。它,就是历史啊!”站在60年前建设的晋安俱乐部前,老员工刘孩发出如此感慨。

 

 

已经被闲置的晋安化工厂俱乐部,是1953年苏联援建时期的建筑。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太原,有的老化工厂区、车间、仓库等建筑得到了完整保留,有的却早已废弃。比如,太原制药厂的设备现已全部拆除,工业建筑大多年久失修,一排长长的空厂房早已千疮百孔、残破不堪,门窗都已脱落。还比如太原化工厂1958年投产的烧碱车间,原本安装了280台苏联ЬГК型电解槽。作为共和国最早建立的氯碱工业基地,这本应作为工业遗产保护,但遗憾的是,偌大的厂房早已空空如也,几百台电解槽被卖了废铁,发了工资。


  2
  保护难点:相关机制不全


  据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宁立新介绍,在文物保护界,工业遗产算是一个新鲜概念。2009年8月10日,我国文化部颁布《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首次将“工业遗产”列入文物范畴。在这方面,我们比欧洲国家要晚20年。

 

 

1958年,苏联援建的我国首套光气生产装置在太原投产。图为被废弃的光气车间厂房。


  然而,新鲜不代表不紧迫。由于城市工业重心转移与产业升级,许多城内老工业区逐渐被废弃、拆除,厂房、机器、建筑遗址等正在迅速消失。


  “人们常习惯性地将遗产的概念局限于明清以前的文物,也是基于这种认识,我国近现代工业的遗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不少反映近现代工业文明的遗址,消失在了城市建设的浪潮之中。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山西化工遗产丰富,但由于其价值未被充分认识,被纳入保护的工业遗产微乎其微。”宁立新说。


  其实,山西的情况并不是个例。在全国各地,问题普遍存在。


  宁立新在分析工业遗产缺乏保护的原因时表示,主要是各地政府缺乏重视。据了解,早在2006年,在江苏无锡举办的中国工业遗产论坛就发出了旨在保护工业遗产的《无锡建议》,但时至今日,只有北京等少数地方政府出台了具体的政策。

 

 

1948年建设的长治枣臻焦化厂“五八”型焦炉,2005年9月被淘汰废弃。


  难点还在于协调合作机制未建立。按政府部门职能分工,文物保护本应由文物局负责,但在实际操作中,工业遗产上升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毕竟是少数,因此,工业遗产管理也不应只是文物部门的事情。据国内外经验,工业遗产保护需文物、工业、城建、规划、旅游等相关部门合力推动,才能取得较好效果。但在国内,这种工作机制尚未形成。


  工业遗产保护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相关企业也无人负责。在多数企业,没人负责对老旧厂房进行维护。一些拥有工业遗产的单位,常常因资金、经营困难,放松了保护工作,导致拆除老厂房、旧机器,丢弃、损毁档案文件的事情时有发生,这给全面、有效保护工业遗产带来了困难。特别是一些经营困难的老企业,其在改制和搬迁改造的过程中,采取土地置换的方式,附属于土地的工业遗产也往往伴随着土地转让而遭遗弃。

 

 

1958年7月投产的太原化工厂烧碱车间,电解槽已被拆卖,厂房被闲置。

  当然,工业遗产保护法规欠缺也是问题之一。目前,我国保护工业遗产的法规政策及标准并不健全,致使工业遗产保护工作缺少针对性。这也导致一些年代久远、老化严重的工业遗产缺乏应急保护措施。


  3
  珍贵记忆:不能一拆了之


  “卖地—搬迁—拆房—新建的模式,曾是老工业基地搬迁的基本流程。这种模式,使很多珍贵的工业遗迹得不到保护,使城市因‘失忆’而成为钢筋水泥堆积的场所。这种方式目前正日益遭到各界反对。”山西省文物局博物馆管理处处长赵曙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宁立新指出,太原是新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国家重点建设的基地,“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建设的项目中,有太原老化工区等多项在当地选址建厂。这些大型企业,奠定了山西能源化工基地的基础。加强这些工业遗产的研究、保护、利用,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工作。为此,一些山西老化工人呼吁,应给化学工业遗产一张“户籍卡”。

 

 

“在旧化工厂区留个影吧,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拆了!”工人们一边照相一边说。


  在有识之士的推动下,山西工业遗产的保护意识开始觉醒。去年,《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晋阳湖地区优化方案》出炉。该方案提出:在晋阳湖区改造中,考虑到湖边的太化集团、太原第一热电厂等大型企业都属新中国“一五”时期建成的老企业,很多厂房及生产设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这些企业搬迁后,将利用现有设施在原址修建工业遗产公园。


  根据去年8月发布的《太原市西山地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规划方案》,该市将采用“一廊、五片、多点”的结构规划西山地区工业遗产,其中南部化工类工业遗产片区赫然在目。该市推荐工业遗产保护名单39处,其中化学工业遗产12处。生产厂区有太原化工厂生产车间、太原制药厂生产区建(构)筑物群、江阳化工厂办公楼、江阳化工厂苏式住宅建筑物群、江阳化工厂101工房、国营兴安化学材料厂办公区建筑群等。

 

 

苏联援建时的“专家楼”,后来成了职工家属楼。八十五岁的徐大娘说,她在这里已经住了五十七年。


  “目前,太原一些化工厂依然留存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装备、厂房,也形成了很多工业遗产,是老工业基地曾经辉煌的历史见证。就太原化学工业遗产的保护,各界纷纷出谋划策,想出了不少好点子。有人建议借鉴北京798模式、沈阳铁西模式、首钢模式,建设太原市老工业遗址参观景点,在保持旧貌的基础上改造成老化工遗址公园,打造太原文化旅游新地标。”赵曙光说。

 
  4
  长效机制:发挥社会效益


  作为山西省政协委员,今年宁立新提出了“尽快开展山西工业遗产保护”的提案。他认为,当务之急是由省政府倡导、省国资委牵头、多部门合作、企业参与、文物部门配合,开展工业遗产专项调查,摸清工业遗产家底。只有摸清家底,才能让人们意识到什么是工业遗产,才能树立“坚决不能拆”的想法。只要不拆,就有保护的希望。 


  摸清家底之后,政府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法规规章,将工业遗产纳入保护的范畴。然后,政府再制定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机制。同时,可以工业遗产保护工作做得较好的企业为试点,建特色企业文化博物馆和工业旅游景观。


  他还提出,有关部门在研究制定老工业区综合整治和单个企业搬迁方案时,应首先核查区内和企业的工业遗产,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形成长效机制。政府要给相关企业安排一定的保护资金,确保不因调整改造而导致工业遗产被丢弃、损毁。各化工企业要积极把具备条件的工业遗产及时向上申请省级、国家级文物,尽早纳入文物保护范畴。


  国内外实践证明,单纯保护而不加利用开发,会泯灭工业遗产的价值,难以取得良好效果。因此,宁立新建议,应在有效保护工业遗产资源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工业遗产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据记者了解,工业遗产保护已经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比如在天津碱厂搬迁改造时,滨海新区不忘加强对工业文化的保护,建成的纪念馆建筑保存完整,文史资料齐全,不仅可目睹天津碱厂90多年来成长壮大的历程,而且已成为全国化工系统、天津市和滨海新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今年各省市的两会上,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为工业遗产保护事业建言献策。安徽红四方股份有限公司的代表就提出,保留合肥的中国小氮肥工业遗址,建设工业文化博物馆。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六千万吨特大型油气田意味着什么 电都去哪儿了?——从用电量曲线看中国经济活力
能源发展方向定调 构建全新能源体系 水资源短缺,威胁世界粮食安全
生物柴油:踟踌不前,难在哪里 有人欢喜有人忧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