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下旬,国家能源局发布《煤层气产业政策》,提出要科学高效开发利用煤层气资源,加快培育和发展煤层气产业。煤层气“十二五”规划也提出,到2015年,我国煤层气产量要达到300亿立方米。然而,数据显示,相比2011年,2012年全国煤层气产量增幅有所放缓,利用总量不增反降,使得实现“十二五”目标之路变得扑朔迷离。
为何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快不起来?如何让这个新兴能源产业快速成长?记者为此专访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李润生。
具备快速发展条件
据国土资源部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成果,我国2000米以浅煤层气资源量为36.81万亿立方米。李润生告诉记者,在非常规天然气中,煤层气相比页岩气更易开采。从埋深看,煤层气比页岩气浅得多,我国煤炭的开采深度大部分在1000米以浅,而页岩气埋深多在2000~4000米。从压裂难度看,煤层硬度比页岩小,容易压裂。据估计,目前我国煤炭年产量超过36亿吨,伴随煤炭开发散失进入大气中的煤层气过百亿立方米。从煤矿瓦斯防治效果来看,地面抽采利用率可达95%以上,井下抽采利用率只有30%左右。因此,加快煤层气发展是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选择。
煤层气“点天灯”
目前,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十一五”以来,国家启动了沁水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两个产业化基地建设,形成了煤层气勘探、开发、生产、输送、销售、利用等一体化产业格局,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截至2012年底,我国累计施工煤层气井13580口,其中2011年和2012年两年的钻井数7960口,为以往钻井总数的1.4倍;从2010年开始,煤层气年新增探明地质储量超过1000亿立方米,2011年和2012年两年新增探明地质储量2541亿立方米,累计探明地质储量达5350亿立方米;过去5年,煤层气抽采量逐年递增,年平均增长速度22%,2012年累计抽采煤层气125亿立方米,比5年前增加了165%。
煤层气生产井
李润生强调,自中石油于1987年在沁水盆地进行煤层气勘探以来,我国煤层气产业经历了前期研究、勘探选区、开发试验和规模开发阶段,形成了地质评价、地震处理解释、井位井网优化、钻井、压裂、排采、地面集输等技术系列,浅层煤层气生产主体技术基本成熟。同时,通过开展对外合作,我国在煤层气领域引进了关键技术和大量资金,带动了煤层气领域人才的培养,为产业发展打下了较好基础。
此外,煤层气开发利用政策框架初步形成。除了新发布的《煤层气产业政策》,近年来,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煤层气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初步建立了煤层气勘探、开发、安全等标准体系。针对煤层气勘探开发初期及配套利用项目所需资金量较大、企业难以承担等问题,国家也出台了鼓励和优惠政策,包括提高煤层气利用补贴标准等,对促进煤层气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无论是从资源条件、产业基础,还是从开发技术、环境效益看,我国煤层气产业都具备了快速发展的条件。
遭遇五大难题掣肘
但事实上,2012年我国煤层气产业出现了增速放缓的迹象。全国累计抽采煤层气125亿立方米,仅比2011年增长10亿立方米,增长8.7%,远低于过去5年的平均增速;利用总量52亿立方米,利用率41.5%,分别下降1.9%和11%。为何原本可以快速发展的煤层气产业,却遭遇如此尴尬?
煤层气勘探现场
根据煤层气开发利用“十二五”规划,2015年我国煤层气产量要达到300亿立方米,地面开发160亿立方米,基本全部利用;煤矿瓦斯抽采140亿立方米,利用率60%以上。李润生告诉记者:“‘十二五’近半在即,为实现这个目标,初步估算,今明两年共需完成10000余口钻井,新增数几乎是历年钻井总数之和。这也就是说,‘十二五’后3年,各主要生产企业须以年均翻番的速度发展,并在2014年底前完成所需产能建设的钻井工作量。但从目前的情况判断,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难度很大。”
李润生分析认为,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还没有真正快起来,主要有5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煤层气经济效益低,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在我国,煤层气产业目前还停留在承担减少煤矿瓦斯安全事故责任的阶段,开采企业实际经济效益并不理想。我国煤层具有低孔、低渗、低压、低饱和度的特点,煤层气产量规模要上去,就需要大批量打井,因此煤层气的开发成本比常规天然气要高许多。生产企业受现实的投资回报率限制,投资规模上不去,制约了煤层气产业发展。例如,近年来晋煤集团在煤层气地面开发项目上支出了大量资金,但煤层气井排采周期较长、资金回收较慢、资金短缺严重等因素,制约着后续工作的有效开展。此外,煤层气一直比照天然气价格销售,由于国内天然气价格长期较低,煤层气开发的经济效益较低。李润生强调:“目前,我国处于勘探期的煤层气项目基本都在亏损,很多投资者对此缺乏信心和耐心。”
一家煤层气发电厂的机组正在满负荷运行
二是煤层气行业管理仍存在制约因素。首先,煤层气开发手续难以办理,政府管理难,企业执行难。例如,企业申报采矿证所需的文件附件多,获取有关参数的周期长,导致企业在提交探明储量后的两三年内很难拿到采矿证。而恰恰在这两三年间,企业根据煤层气的开发特点又不得不采,这导致了手续不健全、违规开采现象。其次,用地审批仍然是制约产能建设速度的重要瓶颈。井距小、井网密是煤层气开发的一个显著特点。按直井开发,单井日产2000立方米计算,建1亿立方米/年产能的项目,要钻煤层气井130~150口。尽管通过钻井技术的优化,可以减少井场占地,但用地多的问题在短时间内仍难改变。再次,环评难。根据规定,企业申请采矿证时,需要专门钻水文井,至少经过3~5年的监测合格,才能获得国家环保部门的环评批复。实际上,煤层气井从一开始勘探就需排水,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探井先期进行地层水的水量、水质监测,并不需要专门进行水文钻井。上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煤层气的开发进度,使得企业已获批的工作量远远不能满足“十二五”目标的要求。
三是煤炭与煤层气产业发展不够协调。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比重高,产煤地区容易出“以煤压气”现象,存在煤炭优先或相对排斥煤层气探矿权、采矿权设置的问题。2007年以来,我国煤层气矿权面积逐步缩减,基本上没有新立的探矿权。“十一五”期间,我国大概共核减5~10年内影响煤炭开采的煤层气矿权面积1.1万平方千米。2012年底,煤层气矿权面积只有不到6万平方千米。煤炭与煤层气矿权的重叠,影响到地方政府推动煤层气开发的积极性,也增加了企业的开发成本。李润生指出:“这需要通过经济杠杆手段,运用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调控政策,平衡国家、地方、煤炭企业、煤层气企业之间的利益,发挥煤炭与煤层气企业两个主体的优势和积极性。”
煤层气已进入寻常百姓家
四是管网体系不完善,煤层气利用率低。目前,煤层气管道建设滞后,集输管网不能满足开发与市场紧密衔接的需求。按照管道强度,即单位产量分摊的长输管道长度测算,我国煤层气的管道强度仅仅是天然气管道强度的十四分之一。部分开发区域缺少输气管道,大量开发出来的煤层气因到不了市场而被迫排空,既浪费了资源,也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目前,我国煤层气用户主要集中在煤层气田附近,除了城市居民,一般只有小型LNG、小型瓦斯发电项目,需求十分有限,利用率较低。
五是技术装备水平较低,难以支撑快速突破。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但低阶煤(处于低变质阶段的煤,主要为褐煤和低变质烟煤)占全部煤炭储量的46%,开采难度大。目前,国内煤层气开发利用基础研究薄弱,缺乏行业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煤层气行业主要参照天然气行业的模式管理。此外,现有煤层气技术装备水平较低,规模应用水平井还存在技术瓶颈。以直井井型配合井底流压控制为核心的排采工艺,煤层气单井产量一般仅能达到1600~2000立方米/日,多井低产特征明显。引进的国外开发技术往往“水土不服”,不能适应我国复杂的地质条件。煤层气井型、井网和钻完井、储层改造等技术,以及低能耗集输工艺技术等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试验攻关,特别是煤层气排采技术已成为提高单井产量的瓶颈。另外,我国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也亟须突破,以实现深部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
优先开发毋庸置疑
前不久发布的《煤层气产业政策》明确了我国煤层气产业的发展目标、市场准入条件、勘探开发布局、安全环保目标等内容。我国煤层气产业的发展之路由此更加清晰。
对此,李润生强调:“我国煤炭年产量早已超过30亿吨,伴随的煤层气浪费数字巨大。从节约能源资源、调整能源结构、保障煤矿安全、促进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等任何意义上,都应坚持把煤层气提到能源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到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优先地位。”
他建议,加大对煤层气产业的政策支持。国家应参照页岩气政策,将煤层气企业销售煤层气产品的补贴,由目前的0.2元/立方米调节到0.4元/立方米以上;煤层气发电的多余电量由电网企业优先安排上网销售,将目前0.25元/千瓦时的电价补贴提至0.3元/千瓦时,并将目前的由各省电网公司承担改为由国家财政承担;免征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实行即征即返。同时,他建议相关政府部门研究煤层气开发的土地使用政策,简化用地手续,减少中间环节费用。
他认为:“扩大探矿权面积、缩短审批周期同样重要。”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但探矿权面积过小,他建议支持煤层气企业获取更多的探矿权。同时,他建议有关部门简化煤层气现场施工必须办理的各种繁杂审批手续,给生产企业钻前工程、现场实施及排采管理留下更多空间,确保规划目标所需产能建设基本工作量的完成,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项目进行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
李润生指出,要坚持先采气后采煤,促进煤层气与煤炭的协调发展。应坚决贯彻执行煤层气相关政策和法规,切实加强行业监管力度,坚持先采气后采煤,提升煤层气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鼓励煤炭企业和煤层气生产企业进行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煤层气和煤炭两个行业之间的良性发展,互利共赢。大力推行采空区抽采、开采区边采边抽、预采区联动抽采等煤层气与煤炭综合开采模式,扩大地面开采和集输规模,加快瓦斯治理进度,提高煤层气采收率和利用率。
此外,李润生还建议加快煤层气骨干管道的建设,发展管道网络。管道输送网建设的完善程度,直接决定煤层气的综合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据煤层气开发利用规划,“十二五”期间有关部门将依据资源分布和市场需求,统筹建设以区域性中压管道为主体的煤层气输送管网,为煤层气勘探开发和市场发育提供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支持。他建议能源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加强规划与协调,落实好气源,做好资源、管道和用户的衔接。
李润生最后表示,应支持示范区建设和关键技术突破。应根据不同地区煤层气资源的具体特点,分高、中、低,井上、井下等不同类型,加快煤层气示范区建设,并给予政策支持。同时,应在科技重大专项中增设示范工程,围绕建产区块提高钻井试气成功率、提高单井产气量、优选后备区块,开展资源保障与前瞻性技术研发和技术先导试验,为实现煤层气产业加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本文图片由本报记者王乐意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