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醇行业期待走出迷局

   2013-04-23 中国化工报刘雅文

101

  近年来,关于我国甲醇产能过剩的言论一直不绝于耳。那么当前这种情况是否有所改善呢?近日,在合肥召开的2013年中国甲醇产业大会上,业内专家汇聚一堂,就我国甲醇行业面临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努力的方向等焦点话题,畅所欲言,共同勾勒出一条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国产能增幅下降
  全球产能迅速扩张
  
  
  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甲醇总产能达到5149.1万吨,增幅比2011年下降11个百分点,已经连续两年同比下降。其中,新增产能566.5万吨,扣除被淘汰的89万吨产能,全行业2012年净增产能477.6万吨。与此同时,2012年甲醇产量首次突破3000万吨,达到3129万吨,装置开工负荷达到60.8%,同比提高4.3个百分点。

 

 

  近年来,为了缓解甲醇产能过剩,很多企业不断开拓其新的应用领域,大力生产和发展其下游产品。图为陕西比迪欧化工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1,4-丁二醇生产装置。 (本报记者 李军 摄)


  在这些新增产能中,规模在30万吨以上的装置大多配套或计划配套下游产品,30万吨以下的装置以焦炉气制甲醇为主,属于综合利用项目。


  令人欣喜的还有甲醇产业集中度明显提升。2012年,企业产能在30万吨及以上的产能之和占总产能的59.2%,60万吨及以上的产能已达到总产能的三分之一,形成了神华、中海油、兖矿、远兴能源、华谊、久泰、河南煤业、大唐、晋煤、新奥、新疆广汇11家百万吨级超大型甲醇生产企业,他们的产量之和占我国甲醇总产量的二分之一。

 

 

  山西新源煤化燃料有限公司全自动在线调配控制系统可以精确控制各组分油、相关助剂、甲醇的流量。目前该系统甲醇汽油产能达20万吨(一期),可调配如M15、M30、M85、M100等各种比例甲醇汽油。图为该公司员工正在装车。 (本报记者 王乐意 摄)


  尽管通过结构调整,控制产能盲目扩张有一定成效,但我国甲醇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依然存在。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甲醇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韦勇指出,当前我国有250万吨的甲醇产能已经连续多年没有稳定生产,今后将逐步淘汰。而国外产能的快速增长也让我国企业担心不已。


  据介绍,2000年全球甲醇产能只有3830万吨,但去年全球产能达到9540万吨。其中,中东地区的甲醇生产能力占全球产能的21%,由于具有原料优势,过去5年该地区的甲醇生产量翻了一番多,由300多万吨增加到700多万吨;而价格优势也非常明显,每吨的生产成本仅60美元,即便运到中国,加上运费,每吨的成本也在200美元以内。页岩气革命则使美国一些闲置多年的甲醇装置开始恢复生产,梅塞尼斯公司已经将位于智利的一套闲置的甲醇装置移至美国路易斯安那州。而文莱也瞄准了中国市场,2010年首批万吨甲醇已进入中国,最近又投资6亿美元,扩大甲醇产品的生产。未来几年,中东和北美还将有一些大型甲醇建设项目投产。

 

 

贵州水矿鑫晟煤化工有限公司年产甲醇30万吨,二甲醚年生产能力20万吨。图为该公司厂区一角。(闫俊荣 摄)


  对此,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理事长李寿生毫不避讳地指出,如果各地政府、企业不慎重考虑自身条件、区域布局,盲目规划上马项目,必然会进一步加剧国内甲醇产能过剩的矛盾,加剧资源、环境、运输和市场的负担。而随着国际甲醇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成本的竞争将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焦点,煤制甲醇和天然气制甲醇的成本竞争将是一场马拉松竞赛,中国甲醇企业必须做好准备。
  
  
  下游开发百花齐放
  利用空间有待拓展
  
  
  面对国内国外两种因素交织影响,我国甲醇企业纷纷将开发下游市场作为化解甲醇产能过剩的利器。2012年,我国甲醇表观消费量达到3622万吨,同比增长了13.3%;业内人士预计今年甲醇需求仍有10%左右的增长,达到3980万吨左右。那么,当前我国甲醇下游市场开发情况如何呢?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甲醇制芳烃是当前很多企业关注的动向之一。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每年我国对二甲苯的消费量超过千万吨,而自给率不到70%,因此甲醇制芳烃使甲醇作为基础化学品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 

 

 

  河南心连心化肥有限公司是国家百万吨化肥生产基地之一。目前,该公司尿素生产能力为125万吨/年,复合肥生产能力为60万吨/年,甲醇生产能力达到20万吨/年。图为在甲醇生产线现场,公司员工正在低压甲醇工段操作。 (本报记者 刘永明/文 通讯员 张旭/图)


  据介绍,当前我国甲醇制芳烃技术取得了重大进步。由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接的流化床甲醇制芳烃(FMTA)于今年1月上旬开始正式化工投料,当月底,装置运行平稳,产出了合格的芳烃,并取得了今后工业化放大服务的数据和经验,为百万吨芳烃装置奠定了基础。该工艺可以直接采用粗甲醇作为原料,甲醇转化率高达99.99%,芳烃烃基总收率为74.47%,达到了国际同行的先进水平。

 
  而甲醇制烯烃也是近年来备受煤化工企业青睐的项目。数据显示,我国在建或筹建的煤经甲醇制烯烃项目达到50多项,规划甲醇产能在6000万吨以上。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马行美认为,中国烯烃市场需求旺盛是促使国内企业纷纷上马该类项目的原因。我国提出的目标是到2015年乙烯生产能力达到2700万吨,丙烯产能达到2400万吨。当前我国甲醇制烯烃产业格局正在形成,一是中西部地区煤经甲醇制烯烃,但此类项目对煤炭资源和水资源极度依赖;二是东南沿海地区依托海外天然气生产甲醇支持生产烯烃。


  此外,由于雾霾天气的频频出现,甲醇燃料/汽油也逐渐走进了大众视野,被业内人士寄予厚望。


  安徽省化肥工业协会会长夏英彪粗略估算,1.4吨二甲醚可代替1吨柴油,如果有15%的柴油被二甲醚取代,那么一年就要消耗二甲醚2200万吨;如果二甲醚是用二步法生产的,一年就要耗去甲醇约3000万吨。


  据了解,陕西省今年甲醇汽油将进入100家加油站,其他一些省市部分试点加油站甲醇汽油的加注量已经超过普通汽油。业内人士预计,今年甲醇汽油需求仍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李寿生指出,下游应用市场开发的突破将会为甲醇生产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甲醇在深加工之后,可以作为燃料和能量载体;作为碳氢化合物,可以生产合成烃类及新材料;可以为单细胞蛋白质的生产提供原料,生产出高质量蛋白质;可以利用工业废气二氧化碳的氢化再循环生产甲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总之,甲醇应用市场的研究与开发还有十分广阔的空间。
  
  
  严格控制新建项目
  促进行业绿色发展
  
  
  那么甲醇行业下一步的发展重点是什么?李寿生为甲醇行业把脉问诊,开出了方子。


  首先是以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为突破口,加快甲醇行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一是要严格控制新建项目,合理调控甲醇总量。新上项目要坚持“条件具备、技术先进、布局合理、手续齐全”原则,综合考虑国家战略、资源分布、原料来源、运输条件、企业实力等各种因素,在具有资源优势的地区适当建设大型甲醇项目,并配套建设下游产品,完善上下游产业链。不再新建年产100万吨及以下煤制甲醇项目,不再新建年产50万吨及以下煤经甲醇制烯烃项目。


  二是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产业布局。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统计,2012年全国甲醇生产企业共有303家,其中生产能力在100万吨以上的规模企业仅有11家,60万~100万吨规模以上的企业有7家,30万~60万吨规模的企业有36家,但30万吨以下的企业还有249家。因此,必须按照甲醇产业发展的技术标准、能源消耗标准和排放标准,加快淘汰一批落后产能。


  三是要进一步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提升甲醇企业的成本竞争优势。当前,煤炭等原材料、动力价格和人工成本不断上涨,而随着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企业生产的成本压力将会越来越大,千方百计降低成本将是企业长期坚持的任务。


  另外,我国甲醇企业多数是以煤炭为原料,还应加快原料结构调整,不断提高原料中粉煤、劣质煤、褐煤的比例,减少对天然气和晋城无烟煤的过度依赖,积极发展以焦炉气为原料生产甲醇。


  其次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甲醇下游产品应用开发。


  一是加强甲醇生产过程的关键技术攻关。重点推进气体净化、催化剂等技术创新,推进百万吨级以上的大型甲醇装置的国产化。


  二是重点发展下游深加工产品,优化产品结构。


  三是协助政府加快研究制定和尽快出台完整的甲醇燃料(甲醇汽油)标准,引导开展添加剂的研发与优选,为进一步扩大甲醇燃料的推广应用创造条件。


  再次是推进节能减排,促进行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一方面,开发和采用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减少单位产品的资源、能源消耗强度。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统计,2012年,我国甲醇行业大部分无烟煤制甲醇企业综合能耗为1500~1600千克标煤/吨,非无烟煤制甲醇综合能耗为1800~2100千克标煤/吨,焦炉气制甲醇综合能耗为1400~1600千克标煤/吨,天然气制甲醇综合能耗为1200~1300千克标煤/吨。要充分发挥“能效领跑者”示范作用,引导企业开展对标,加强能源管理,提高效率。


  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甲醇运输的安全水平,建立灌装、运输、储存的相关标准和规定,加强人员培训和检查,确保甲醇从生产到使用全过程的安全管理。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六千万吨特大型油气田意味着什么 电都去哪儿了?——从用电量曲线看中国经济活力
能源发展方向定调 构建全新能源体系 水资源短缺,威胁世界粮食安全
生物柴油:踟踌不前,难在哪里 有人欢喜有人忧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