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企海外战略 如何续写新篇

   2013-05-06 中国化工报李闻芝

165


 
4月17日,第七届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研讨会投资加拿大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加中贸易理事会执行理事高诗如详细介绍了加拿大的投资环境,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建议。图为高诗如(右一)与中方代表在进行热烈的交流讨论。(本报记者 李闻芝 摄)


  近些年,中国化工企业“走出去”的声音越来越大,步伐也越来越快。到海外市场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正在逐渐成为国内有实力的化工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特别是欧美金融危机暴发带来了新一轮全球性的产业结构调整,也为中国化企开拓海外市场带来了新机遇。然而,随着国内外市场、政策等环境的变化,中国化工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新变化:除了关注资源市场的开发外,更多的民营企业逐渐将目光转向了新能源、清洁技术与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领域。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园区和产业链衔接的优势,抱团“走出去”正在成为一种开拓国际市场的新模式,并显现出新的吸引力。此外,海外招商组织也在提醒中国企业,在考虑“走出去”的同时还应该为“引进来”做好准备。


  聚焦新技术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已经不仅仅是中国的‘专利’了。事实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化工产业的发展同样面临着能源供应紧张、全球气候变暖、产业转型升级等一系列共同挑战,只有寻求到新的技术解决方案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这是近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七届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研讨会上,来自北美、欧洲、东南亚以及中国的与会代表们共同传递出的一个信息。


  面对共同的挑战,中国化企在“走出去”的时候,在选址项目的时候,除了进一步加快境外能源资源领域投资外,一些企业还开始考虑借助“外脑”,利用国外的研发资源,在节能减排、清洁技术、水处理等领域做文章。来自沈阳的一家从事烟气脱硫脱硝业务的负责人就有去加拿大并购一家公司的想法。他认为,通过并购的合作方式,不仅可以借助合作方的客户和市场优势尽快进入北美市场,同时,还可以利用国外公司的技术研发优势,提升国内企业的创新能力,一举两得。


  他的这一想法,与加拿大代表团此次中国之行的目的不谋而合。研讨会期间,加拿大代表团专场的主题就是清洁技术和绿色建筑。“作为发达国家,加拿大的经济发展一直比较平稳,与经济增速相比,国内清洁技术产业的发展却达到了年均增长25%的高速,清洁科技已经成为加拿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研讨会主持人大山在开场白中的这段介绍让听众对加拿大的清洁技术产业印象深刻。


  加拿大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矿产资源以及水资源,但加拿大却并未因此放松对环境的保护与资源的节约。加中贸易理事会执行理事高诗如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人们在提到加拿大的时候,自然会想到加拿大的资源和能源,其实加拿大的投资环境是多元化的。除了传统的油气资源外,加拿大政府也十分重视高新技术领域的发展,十分欢迎在这些领域的海外投资,用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产业化进程。清洁技术对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和环境保护意义重大。”


  在加拿大城市联盟提供的170多个合作项目清单中,记者看到了许多与清洁能源、节能技术、绿色建筑、水处理以及垃圾处理相关的项目。


  与加拿大有所不同,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匈牙利是首次在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研讨会上举办专场,他们关注的重点集中在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的研发上。匈牙利国家发展部气候变化和能源国务秘书卡瓦其·巴尔介绍说,匈牙利正处于一个工业转型期,对能源的依赖较重。但匈牙利的化石燃料储量非常有限,目前匈牙利62%的燃料和82%的天然气依靠进口,能源供给现状决定了国家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早在2011年,匈牙利政府就制定了长期的能源战略规划,重点放在提高能源效率、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加快交通运输业的电气化、发展核电以及进一步促进化石燃料的使用等5个方面。在这些领域中,我们都需要进一步开展研发工作,我希望能在这些领域加强与中国企业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探讨更有效的合作途径。”卡瓦其·巴尔说。


  他的这番表述,不仅要让中国石化企业看到中匈两国在能源战略上的共同点,同时也展示出在新能源开发、提高能效和节能技术等新兴领域两国企业合作的巨大潜力。

 


 图为研讨会上加拿大技术专家正在介绍本国清洁技术和水处理技术。 (本报记者 李闻芝 摄)

  
  立足园区化


  在中国化工企业“走出去”的进程中,除了资源寻求型、技术获取型等传统模式外,一种新型的园区化发展模式也崭露头角。通过建设化工园区,利用产业链延伸、上下游互补等方式,在国外站稳脚跟的龙头企业带动更多的中小型企业“走出去”的模式初露端倪。万华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在匈牙利建设的化工园区,正在展现出这样一种凝聚力。


  万华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丁建生介绍说,2011年1月,万华投资12.6亿欧元收购了匈牙利宝司德化工公司(Borsodchem)96%的股权。收购完成后,万华依靠总部的实力,对宝司德进行了全面整合,在资本输出的基础上,还给予了一定的技术支持和管理输出,通过对原有装置进行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公司的综合竞争力得到明显改善。2012年,宝司德MDI销量同比增长33%,毛利增加40%;TDI销量同比增长47%,毛利翻了一番。通过这样的收购,万华不仅拯救了债台高筑的宝司德公司,同时还建立起了开拓欧盟和巴尔干市场的桥头堡。目前,宝司德90%的产品出口到匈牙利以外的其他地区。


  业务增长的同时,为了使宝司德发展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制造企业,万华审时度势,依托总部实力提出了以宝司德工业园为基础,发展新产业园的计划。“我们的计划一经提出,立即得到匈牙利政府和博苏州政府积极响应,我们将与匈牙利最大的公司匈牙利石油天然气公司合作,强强联合建设新的产业园区。新园区依托原有园区基础实现了优势互补。这样做不仅带动了现有产业升级,而且还将带动下游产业进园实现一体化绿色发展。”丁建生表示。


  “匈牙利化工园区不仅推动了当地化工产业的发展,更重要的一点是,也同时带动中国相关企业以产业集群的方式“走出去”。园区内有全方位的原料供应、公用工程和技术服务。另外,万华在匈牙利发展的经验,与匈牙利各级政府构建的良好关系,以及在匈牙利树立起的良好的公众形象,都可以给到匈牙利发展的中国企业起到示范效应。此外,进入匈牙利以后,万华对匈牙利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本地化的运营经验,也为后来的中国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丁建生强调。


  据悉,目前已经有10多家中国企业表示有兴趣到匈牙利的化工园区开展业务,这些企业涉及橡胶、保温材料、家电等不同领域,部分企业已签订了合作意向书。


  中国贸促会建设行业分会副会长李政也谈到,以龙头产品带动产业链集群式“走出去”,是避免因低价竞争而被指控反倾销的最佳模式。在境外建立工业园或经贸合作区,以集群式方式“走出去”不仅可以实现企业的协同和互补效益,同时也利于扩大国际影响,争取到东道主国家的优惠政策。为此,他建议,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建立区域产业联盟和产业园,形成有机的产业链条,对于我国建材产品生产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建筑行业集群式“走出去”的模式给化工行业带来了有益的启示,同时也给化学建材企业搭顺风车提供了机遇。


  放眼“引进来”


  加中贸易理事会执行理事高诗如,不仅有一个优雅的中文名字,而且还讲着一口流利的中文,她对中国国情的了解比我们对加拿大的了解要深刻得多。在接受媒体的专访时,她时不时地会冒出“中国梦”、“十二五”、“城镇化”、“结构调整”等极具中国特色的时髦词汇。在她眼里,吸引中国企业“走出去”到加拿大投资并不是最终的目的。相反,通过中国企业到加拿大发展业务,进而带动加拿大的高新技术以及产品重回到中国大市场显得更为重要。


  在她看来,中国推进改革开放、加快城镇化建设以及实施“十二五”规划的进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调整产业结构和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而这样的历史机遇不仅会促进中国企业发展,同样也会给众多的加拿大高新技术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会。高诗如还表示,加拿大一些中小企业在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空气净化以及绿色建筑等领域都拥有世界领先的技术,通过与这些企业合作,中国企业将有机会获得先进技术,学到先进的管理经验,促进中国国内相关产业向高端化发展。


  英国商会英中企业中心总监吴克刚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目的不尽相同,但在选择项目时,一定要与国内的业务发展结合起来考虑。“把中国企业对海外的投资跟国内的市场改革、产业转型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为什么这样讲?英国和中国的经济结构有很好的互补性,中国现在是制造业大国,而英国的制造业只占经济总量的10%左右;中国现在努力推进的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和金融业等却都是英国的强项,如果中国企业想在这些新领域抢先一步,那么,投资英国的这些行业,对在中国国内的业务发展一定会有所帮助。”另外,他还提到,英国在产品设计、品牌经营和国际推介等方面有着丰富经验,中国企业“走出去”绝不是把钱放在外面,而是要经营得很成功。英国有很好的管理软件和人才,如果中国企业在英国投资这类企业,把从中学到的经验反馈到国内,对于国内企业的转型将会有很多益处。


  德中经济联合会的负责人也表示,德国有一批中小企业非常欢迎中国的投资者,这些企业也希望通过这样的合作方式进入中国市场,未来这部分的需求还会进一步增长。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内涵将越来越丰富,利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新机遇,顺应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扩大内需的要求,通过境外投资引进先进技术,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水平已经成为是中国化企“走出去”的重要目的之一。

 


近年来,山西省焦炭集团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做强国际合作业务。图为山西省焦炭集团公司技术人员与中钢印度JSW钢铁公司焦化二期项目负责人正在投产仪式上察看鼓风机参数。(赵辉 摄)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六千万吨特大型油气田意味着什么 电都去哪儿了?——从用电量曲线看中国经济活力
能源发展方向定调 构建全新能源体系 水资源短缺,威胁世界粮食安全
生物柴油:踟踌不前,难在哪里 有人欢喜有人忧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