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争议看西南石化项目“本来面目”

   2013-05-10 中国化工报郁红 高重密 杨晓宇 刘敬彩

168

 

 
  近日,中石油在四川成都、云南昆明两地规划的炼油和石化项目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曾在厦门、大连、宁波等地引发争议的PX(对二甲苯)项目,再次在两地掀起舆论波澜。出于对石化项目安全环保的担忧,当地部分民众走上街头,表示不赞成在当地规划建设的炼化项目特别是PX项目。而当地政府和中石油有关负责人,对于项目的规划和环保情况也作出了多次澄清和解释。那么,同处西南地区的四川彭州、昆明安宁炼油项目及其配套项目具体实施情况怎样?我们应该如何理性看待包括PX在内的炼油和石化项目?针对当前民众的质疑,行业、政府部门今后应从哪些方面去努力?记者日前对此展开调研,力求以专业的角度,还成都、昆明民众争议的石化项目的“本来面目”。

图为国外建在港口附近的PX项目。   (张一 供图)


  官方说法: 前期选址科学 环保设施先进


  据四川石化相关负责人介绍,中石油四川石化彭州项目主要由80万吨/年乙烯、1000万吨/年炼油“炼化一体化”工程组成,地处彭州地区,与市区直线距离约5千米。该项目是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布局的重大项目,经过环保部环境影响评价和国家发改委核准,国务院正式批准项目在彭州建设。


  1993年,中石油组织有关部门和专业单位着手对四川1000万吨/年炼油厂开展选址工作。因为彭州有兰成渝成品油输送管线经过,交通运输便捷,公路和铁路四通八达,特别是厂址所占土地大多为河滩荒地,不占用基本良田,拆迁人口较少,周边5千米范围内人口密集区较少等,因此综合衡量众多因素后,彭州最终成为了最优的选择。


  2005年12月,四川80万吨/年乙烯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核准。石化基地的基建工程在2006年4月开始动工。2008年上半年,1000万吨/年炼油项目也获得核准。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完成投资380亿元,正在准备法定验收。而就在项目即将投产之际,有民众对该项目提出了质疑:这么大的一个石化项目,会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危害?


  对此,中石油四川石化有限公司日前发出郑重声明:四川石化项目环保验收不合格不投产,投产后环保不合格就停产。


  四川石化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作为现代炼化一体化企业,四川石化从设计之初就采用了先进的清洁生产和治污技术,确保源头—过程—终端的各个环节都把产生的污染物控制在低水平。同时在项目建设中,各生产装置配套的污染物治理设施都与主体工程同步建成,完全能够保证所有排放都符合甚至优于国家标准要求,并列举了项目具体的环保措施。


  据了解,四川石化项目在规划环评时,还采用了美国环境保护署推荐的用于污染物传输过程描述的集成数学模型。模拟预测表明,四川石化项目在正常排放情况下,对成都市区和彭州市的污染影响不改变原有大气环境质量的级别,满足国家对其功能区划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要求。即使在最不利的气象条件下,项目排放对空气质量影响也很小。


  就在四川石化项目的舆论争议持续发酵时,中石油位于昆明安宁的炼化基地项目同样遭到了民众质疑。该项目是中石油在云南的1000万吨/年炼油项目,地处昆明西郊的安宁市工业园区内,距离昆明市区40千米。项目总投资200.8亿元,建成后除了年产汽柴油,还包括煤油、聚丙烯和液化气等石化产品。该项目也是中缅原油管道配套建设项目,后者计划将于今年年底前试运营。而对于部分民众质疑的PX项目,昆明市相关负责人回应,PX项目是炼化基地的下游配套项目,目前尚在规划研究当中,并未确定建设。


  根据安宁市官方披露的信息,云南炼油项目自2004年开始酝酿;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要求,中石油2006年12月组织开展可行性研究工作;2008年正式启动项目前期研究;2010年12月,该项目获得云南省卫生厅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批复,一年后又获得国家安监总局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许可意见书;2012年7月,环保部批复同意该项目;2013年1月,项目可行性报告获得国家核准。


  至于炼油项目的环保问题,在昆明市政府此前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政府新闻发言人李河流表示:“项目经过了最严格的审查和审核,符合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和地区发展的需要,符合国家和云南省的产业政策,符合安宁工业园区产业规划布局,特别是在生产工艺技术上符合安全、环保、节能、智能、清洁、资源循环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国家标准和要求,项目将建设成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大型炼厂,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


  官方还用了5个坚持来回应该项目如何建的问题:坚持最清洁的产品质量;坚持最先进的工业技术;坚持最安全的生产标准;坚持最严厉的环境监管;坚持最有效的区域减排。


  面对公众的争议,一些专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院长白颐曾表示,炼油是一个正常的石油化工中间项目,其污染的程度“在化工里头根本排不上”。有气象部门专家也表示,中石油炼化项目位于昆明西部的安宁市草铺镇,虽然位于上风口,但中间有西山相隔,可以有效增强污染物扩散,对昆明市的污染很小。

 


近日四川石化首批新型大气监测设备投入使用。图为该厂监测人员在进行大气采样。(魏剑毅 摄)


  项目意义:缓解油品紧张 提升空气质量


  业内专家指出,在我国西南地区布局炼油和石化项目,对于保证能源安全、保障民生、发展当地GDP等都有十分重大的积极意义。


  首先是能源安全问题。从缅甸转运石油至云南,在云南加工后将成品油向西南地区辐射将增加我国能源安全系数。


  据了解,自从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之后,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2012年为56.4%。也就是说,目前中国石油消耗中有一多半来自进口,而其中有高达80%来自中东、非洲地区。每年,大量装载着中国进口石油的超大型的货轮,通过霍尔木兹海峡与马六甲海峡,然后再北上进入中国的港口。


  近年来马六甲成为大国进行地缘政治的焦点,一旦马六甲海峡出了状况,中国的原油进口就会受到极大的威胁。为了保障我国原油进口安全,中国学者以及有关部门提出了进口原油运输渠道多元化战略,其中经缅甸向我国西南地区引进原油的方案,对开辟我国新的原油进口通道具有重要的意义。


  “凡事预则立,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的一个大国来说,能源安全的重要性不是口头说说就能够解决的,除了中国要建立自己的战略石油储备之外,像这样的通过陆地,就是绕开马六甲海峡的通道的建设,确实是具有很大的战略意义。”有关专家表示。


  从缅甸转运石油至云南,在云南加工后将成品油向西南地区辐射,相比绕道马六甲海峡将原油运抵广州上岸再经由铁路转运至沿海或内地炼厂加工,再将成品油输送至西南,不仅可以缩短原油运送里程近2000海里,还使得成品油流向更趋于合理。油品运输距离的缩短就意味着安全收益的增多。


  其次,炼化项目将有效缓解西南地区资源紧缺。西南地区是中国唯一没有大中型炼化企业的区域,该地区的成品油主要依靠华南和西北等地区的炼厂供应,特别是云南,处于全国成品油供应链的末端。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发展,西南地区的成品油消费量也在不断上升。中缅石油管道和云南大炼油建成后,可以解决全国炼油业过于集中东部、运输距离大、成本高等问题,有效缓解西南地区资源紧张的局面。


  当然,炼化项目带给当地的不只是缓解资源供应紧张,还有可观的GDP数据。据了解,云南省政府2011年确定的18项重大工业建设项目中,中石油油气管道和炼化基地建设项目排在首位。《云南省石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提出,云南石油化工产业要以中石油项目为依托,形成以昆明为中心的石油化工—化肥—有机化工一体化产业基地,发展以炼油—乙烯装置为基础的核心石化产业群。据有关人士分析,炼化项目整体带来的中下游相关产业的产值保守估计将达到1500亿~2000亿元。


  而针对炼油项目对于环境影响,部分民众提出了疑问:炼化项目所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会不会让当地自然环境变得更加脆弱?对此,中石油四川石化方面回应称,如果只看生产基地在排放地这件事本身,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但是应看到的事实是,一方面,地方政府按照国家减排要求,通过淘汰落后产能,腾出了更多的环境容量;另一方面,四川石化项目投产后,能向市场提供更高质量的油品,大大减少了成都地区汽车尾气中的有害物质,反而对改善成都空气质量有积极作用。


  据了解,目前成都市场的汽油、柴油大多属于国三品质,由于此前西南地区没有大型炼油厂,高质量的国四品质汽油、柴油都要依靠外地供应,成都市场上货源十分紧张,但在四川石化1000万吨/年炼油项目建成后,成都市场上将有充足的优质汽油供应,对空气质量的改善有明显作用。


  专家表示,以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SO2为例,按照国家标准,国四品质汽油的含硫量比国三减少66.67%,国四品质柴油的含硫量比国三减少85.71%。如果全部换成国四油品的话,那就相当于成都至少减少了三分之二的SO2排放量,这个数字是十分惊人的。按目前成都机动车保有量310万辆计算,相当于200万辆车排放的SO2污染物没有了。按照规划,汽油产品还将升级为国五标准,届时汽油的含硫量还会降低到现有国三标准的十五分之一,将进一步改善成都空气质量。

 


图为镇海炼化生产装置区。 (企业 供图)


  各界舆论:加强信息公开 促进有效沟通


  PX,这种现代化学工业中极为重要的产品,在沉寂了一段时间之后,再次进入了公众的视线。尽管两地目前并未确定会上马PX项目,但是仍然PX被部分民众指为四川、云南两地石化项目的最大“毒瘤”。


  PX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属低毒类化学物质。“PX毒性与酒精、食盐接近。目前也没有证明是致癌、致畸性物质。同时,它又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化学品,并不恐怖。”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工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金涌表示。


  为何被官方、专家解释的危害很小的PX,会变成人们心中的洪水猛兽,进而导致群体事件,且事态发展愈演愈烈?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政府、企业和群众缺少有效的沟通对话,未尊重公众权利。一位参与项目论证的环保部专家指出,政府在信息公开上做得不够好,PX项目在市民中知道的很少。


  在昆明群体事件中,昆明本地环保组织“绿色流域”人士也指出,昆明炼油项目从2004年就开始酝酿,2006年开始开展可行性研究,2012年7月获得了环保部的批准,但在此过程中,当地居民几乎很少从官方渠道获得相关信息。


  环保人士马天杰说,中国环境项目在信息公开上还有很多的不足。“首先在规划时,没有征询公众的意见,或者环境影响评价或是环评报告不向公众公开,或者是很有限地向公众公开。”马天杰说。


  他告诉记者,很多国内生产型的跨国公司,在其本国或其他国家都主动公开这些信息,但在中国却没有。“相关信息不公开是公众产生恐慌的直接原因。”马天杰说,国外的经验就是信息公开和听取公众的意见,在项目建设之前就应该做到,是一个很基本的步骤。另外,环评报告也应该公开,让公众和专家有参与意见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发表意见,把可能的风险考虑在内,在这种前提下再建设这个工程,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地保证项目的安全运行。


  金涌接收记者采访时也表示:“PX项目在中国已成为敏感符号,很大原因是在于政府、企业和群众之间缺乏沟通,项目信息如环评报告等未公开透明,政府引导市民广泛参与企业项目的立项、评估和生产建设,没有神秘感了,它自然不会恐怖。”


  云南省副省长高树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强调:“关于PX项目,应该把民意的关切、企业的选择、专家的论证、政府的决策4方面结合起来,如果这4方面结合得好了,PX项目才会获得批复。以后我们会专门针对此召开发布会。”


  针对近期连续出现的PX事件,专家指出,这种“一闹就停”的决策执行方式,只会损害政府公信力。在“环境敏感期”,凡涉及公众环保焦虑事件,政府更应通过召开听证会,公开环境评估报告信息,从而提高决策的民主参与度、运行透明度。


  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美日韩等发达国家都有大量PX装置,并没有在当地引发恐慌情绪,目前国内PX恐慌持续蔓延,必须认真对待,通过全面开放信息来实现疏导,否则未来新增产量持续下降,将出现恶性循环。


  北京化工大学教授杨剑峰认为,一次次的PX项目环保事件,要么“一闹就停”,要么“迁址复出”,这已经成为地方政府应对PX项目的惯有模式,政府公信力似乎也被削弱,民众对PX项目更不能接受了。“我认为今后安全评价和危险性分析这些工作其实是更应该加强,这些手段一旦加强之后其实PX本身并不是像大家传说的那么可怕,最主要的是看PX项目整个区域规划有没有相应的预防手段,包括发生紧急情况的一些应急处理的措施,这些都齐备的话安全性就有保证。”杨剑峰说。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何艳玲表示,项目投建中,应该建立“谁受益谁补偿、影响谁谁受偿”的一整套谈判以及利益补偿和平衡的机制。借鉴国际经验探索一套运作模式,通过立法明确邻避设施所建社区居民、邻避设施兴建方、政府的权责和义务,让各方在游戏规则下表达诉求。


  另外,环保人士还表示:“无效的监管将进一步加剧环保和生态的风险,今后还要特别加大污染环境的成本处罚,对于违法排污的重大诚信违规行为,既要罚企业,又要罚人,通过对相关责任人的人身自由和财产的惩处起到警示作用。”


  巴斯夫的一位高管告诉记者,当前,并不是只有发展中国家才大力发展PX等化工项目,德国等发达国家也有很多化工企业,不过安全环保的责任理念在行业内部已经成为共识,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大都会被实时监测,可以及时发现隐患。有些车间的生产是透明开放的,当地居民随时可以去参观。同时,企业非常注重对员工平时的应急演练,训练员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即便真的出了问题,也可以把损害降到最低。 


  有业内专家表示,历年的PX事件其实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厦门的PX事件与房地产相关,大连的PX事件则是因为防浪堤的问题,宁波的PX事件主要是由于搬迁的问题。这些事件涉及一些社会问题,还需要政府部门发挥职能。


  此外,在目前国内PX项目难以推进的背景下,已经有公司开始选择其他路径。今年4月,恒逸石化发布公告称,其在文莱巨资打造的石化项目已经通过了当地的环评。在业内人士看来,相比较在中国建厂,恒逸石化选择在文莱发展石化项目,似乎比在国内更为容易获得公众的认同。“这从一个角度说明,PX并非洪水猛兽,但是炼化项目走出去究竟对企业而言是一种快捷的途径,还是无奈之选,现在还能难说。”这位专家表示。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六千万吨特大型油气田意味着什么 电都去哪儿了?——从用电量曲线看中国经济活力
能源发展方向定调 构建全新能源体系 水资源短缺,威胁世界粮食安全
生物柴油:踟踌不前,难在哪里 有人欢喜有人忧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