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化工产业拉长增粗产业链

   2013-05-10 中华石化网泰州日报

204

中华石化网讯 泰州日报消息,化工产业是我市重要的基础产业,资源、资金、技术密集,产业关联度较高,经济总量较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化工产业转型升级五年规划》提出,以构建延伸产业链为关键,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构筑特色明显的产业新优势。

【产业基础】

“十一五”期间,我市化工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速,总量规模进一步扩大,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效益指标稳步提升,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我们部分产品在国内乃至全球同行业中都是首屈一指的。”市经信委主任许书平如数家珍:靛蓝系列产品年产能达3万吨,国际市场占有率达52%;硫胶年产量占全球的1/3,居世界第一;甲烷氯化物年产能达27万吨,居亚洲第一;聚丙酰烯胺年产量居亚太地区第一;氯二氟甲烷(F22)等新型致冷剂年产量达11.2万吨,市场占有率居国内第一。

据了解,我市化工产业链条发展、基地发展势头比较明显,目前全市化工产业投资项目中有60%的具有产业链上下游关系,各化工企业产品之间的关联度已接近70%。在重点化工集中区,以龙头企业、重大项目的辐射力带动产业集聚发展,推动原有产业链、产品链延伸补齐,并派生出多条新的产业链、产品链。

2012年,我市化工产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成为继装备制造业后第二个产值、销售双双突破1000亿元的产业。面对市场竞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环境资源因素制约,化工产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市委党校教授陈雄说,我市化工产业仍存在创新能力不强、高端产品比重偏低、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等问题,应加速转型发展。

【目标定位】

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市化工产业将以构建延伸产业链为关键,突出集约化、精细化、特色化、循环化发展方向,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实施重大产业项目,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石油衍生产品、精细化工产品、化工新材料和绿色化工产品,进一步拉长增粗产业链,不断提升产品精细化率,构筑特色明显的产业发展新优势。

市经信委副调研员林扬介绍,到2016年,全市化工产业销售收入力争达到1800亿元,其中高端产品销售占比达50%,产品出口力争15亿美元以上。

同时,企业创新能力将显著增强。到2016年,化工产业大中型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提升至2%以上,大中型企业自建研发机构、规模以上企业拥有专利实现两个“全覆盖”,专利申请量、授权量翻两番,科技进步贡献率提升至60%以上。打造50个重大自主创新产品,培育10家重点创新企业,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超过30家,国家、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分别达5家和20家,培养和招引100名(个)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

“加速化工产业向绿色化工转型升级是我们的重要目标。”林扬说,我市拟通过几年努力,使化工产业单位工业产值用水量下降30%,能源消耗降低30%,合成氨装置平均综合能耗低于1350千克标准煤/吨,二氧化碳和化学需氧量(COD)、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完成预期目标。

【路径选择】

规划明确,今后我市将构建原油加工及石油制品制造、无机碱和无机盐等基础化学品制造、有机化工原料及化学品制造等7个重点化工产业链。比如原油加工及石油制品制造产业链将进一步提高综合加工和炼化一体化能力,积极推动油品质量升级改造;继续扩大丙烯、碳四烃等产品产能,并向丁基橡胶、顺丁橡胶、乙丙橡胶等下游领域延伸,推动“从原油到重油”的“一次加工”向“从重油到烯烃”的“二次加工”跨越。

围绕产业链的拉长增粗,我市将重点瞄准工程塑料、特种合成橡胶等先进结构材料,氟硅材料、功能性膜材料等非金属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增强复合材料,高档润滑油、碳四和碳九系列产品、高等级道路沥青、特种沥青等高端石油衍生品,电子化学品、食品(饲料)添加剂、水处理化学品、高效阻燃剂等高端产品的开展研发和产业化。

为此,我市将加快实施化工产业重大项目,推动企业向高增值环节、高技术含量领域延伸,确保到2016年实施1亿元以上项目62个以上,总投资超过582亿元。同时,着力突破盐化工和氯碱产业的离子膜法烧碱精制、化工新材料产业的纳米反应与技术、化学与生命学结合、新型催化等八项关键技术。

“提高产业集聚度是化工产业链拉长增粗的必然要求。”林扬认为,未来,化工集中区要进一步明确产业定位、产业链发展、项目和基础设施布局,不断提升企业间的契合度,合理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产品链,实现资源共享和副产品互换的产业共生组合。

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弘扬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