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热点关注 理性引导舆论

   2013-05-20 中国化工报郁红 杨晓宇

142

——“美丽化工”大型专题宣传活动第二场媒体对话实录

 

 
图为媒体对话会现场。  
 

 
  编者按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基础产业,但发展化学工业,实现美丽的中国梦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一段时间,我国的石油和化学工业就遭遇了一些尴尬,有些地方和部分民众将化工产品“妖魔化”,甚至在没有科学依据的情况下对化工项目说“不”,给行业的发展蒙上了阴影。那么该如何消除误解?在5月16日举行的“美丽化工”大型专题宣传活动的第二场媒体对话会上,业界专家给出答案:化工企业需要更加主动地与公众沟通,科学回应公众疑问,与负责任的媒体携手,重塑一个安全环保、美丽清新的行业形象。
  

  主持人:中国化工报社社长 郝长江
  受邀嘉宾: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金  涌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院长 顾宗勤
  巴斯夫全球高级副总裁 关志华
  中国化工集团党委副书记 傅向升

 


图为在活动现场,中国化工报社总编辑刘双鑫与媒体记者交谈。 (本报记者 刘凯 摄)


  没有化工就没有未来


  主持人:金院士在发言中讲到很多人对化工有误解,但不管怎样,我们不能自废武功。这句话讲得非常精彩、非常到位。国家要强大、要发展,就不能自废武功,把自己的手脚捆住。此外,金院士一针见血地讲出了一个事实,现在公众对近期发生的事件提出的意见,有的时候找错对象了,往往都集中在大企业身上,而大型、特大型企业无论是在社会责任还是在安全健康环保方面,在国内的企业中都堪称楷模,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带动作用,我想请问金先生,您是怎么样看待公众对化工的误解的?
  

  金涌:最大的误解就是PX。PX即对二甲苯,分子式里只有碳原子和氢原子,没有有毒的化学元素在里面。化学品毒性分三类,第一类化学品肯定是致癌的,是有名单的;第二类是可能致癌,可能有较大的毒性;而PX属于第三类,到现在为止没有任何根据说它致癌。


  其实在汽油和柴油当中就有大量的PX,您怕汽油吗?您天天开汽车,甚至有的人拿汽油洗手。显然您不怕汽油,因为您了解它。它是否会燃烧爆炸呢?其实它的危险性远远低于做饭时用的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PX的闪点、燃烧性与煤油相当,它的挥发性只有同温度水的1/3,比水还不容易挥发掉。


  那么PX是干什么的呢?PX就是我们穿的“的确良”原料。我想每个人家里都有“的确良”,床单和窗帘都有用“的确良”做的,中国“的确良”产品在世界上占70%,我国的服装和纺织业就是靠成本很低的PX才能够打入国际市场。我们时时刻刻在跟PX打交道,大家却没有认识到,结果别人一鼓动、一宣传就害怕了,就是因为对它不了解。


  PX不是个小产品,2012年全世界产能为3840万吨,产量为3400万吨;中国的产能是880万吨,进口630万吨/年。中国人多,没有那么多地种棉花,所以必须要用化纤。从目前情况看,我们每年生产的PX根本不够,要进口600多万吨PX,也就是44%的化纤要买进来。谁卖给我们?主要是韩国和日本,他们大量生产PX,用不了就卖给我们。预计未来中国对PX的需求会很旺盛,到2015年缺口可达1300万吨。假如说我们不建PX厂,原料就让别人控制了,下游就无法与别人竞争。所以,我觉得发展化工就要发展大化工,真正对国家有大贡献的,而且越大越好控制、越好监督它。我们可以24小时对它监控,而且大的发展起来以后,才能带动那些小企业。现在很多小企业规模都比较小,技术很落后,在发展中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大企业发展起来就可以跟它进行合作,将技术转让给它,把一些小的副产物给它来生产,这样通过大化工就可以改造小化工。化工行业需要进步,但大化工如果被打掉了,小化工的污染就没办法解决了。


  我们都知道新加坡很小,它的裕廊化工岛是用填海连接7个小群岛而成,面积32平方千米,距市区约10千米。但它却形成了6300万吨/年的炼油以及630万吨/年乙烯的石化产业。其中埃克森美孚公司37万吨/年的PX装置距居民区小于1千米。2011年,裕廊化工岛产值达1000亿新元,成为该国六大支柱之一,占该国制造业总产值的1/3,而且建得非常好,它的厂区有10多个公园,成为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和十大石化中心之一。这说明大企业完全可以做到安全、稳定地生产,既能保证在经济上有大的发展,又和人民生活和谐共处。


  我们要讲未来,想一想10年、20年、30年以后,所有的资源都会短缺,能源也会枯竭,那时靠什么呢?只有靠化学家的手在分子水平上重新创造,解决资源的能源问题,所以我个人认为,没有化工没有未来。

 


金涌 

 

  搞好周边关系最重要


  主持人:金院士提到有化工才能有未来,没有化工人类就没有未来,这话我觉得非常有道理。顾院长是重量级化工专家,刚才金院士对PX问题做了详细系统的回答,请问顾院长你对PX问题还有什么补充吗?今天我们就是想让化工专家给大家好好“解渴”。
 
  
  顾宗勤:PX最近报道得很多,其实从2007年到现在,因为它已经发生了5次群体事件。我觉得公众对PX的反应好多不科学、不实际。搞化工的人觉得它是个很一般的产品,不搞化工的人就觉得它很神秘,认为它是有毒的。我总结反对搞PX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认为它是致癌的,有剧毒,对此金院士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它属于第三类化学品。第二种是国内某大学教授提出来的,说它中间产品中有苯和硫化氢。其实化工生产过程中有硫化氢和苯产生的化工企业有好几千家,氮肥企业全有硫化氢产生,这些企业都没事,因为这种东西都是可控的,没有问题。第三种意见是安全距离,网上有人说是50千米,这纯粹是拍脑袋的说法。我可以肯定地说,国家有规定,企业建设都是有设计规范的,对安全距离也有规定。凡是有炼化一体化的项目也都有PX,炼化一体化的项目主要产品是汽油,汽油里就含10%的对二甲苯(PX)。大家可以到化工辞典上去查,PX是低毒的,但哪个化工产品没毒的?造成现在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2007年出第一次事件时就没有引导和处理好。我现在过得挺好,为什么你再来一个对我有毒的企业呢?不来我也过得挺好,现在大众有这样的心态。


  第二个想法,是企业来了之后对我有什么好处呢?这就是我们企业家和政府要做的工作。另外,有些媒体没有起到好的作用,不熟悉就乱讲和乱转载。有的网站甚至说一个PX罐爆炸相当于1000颗导弹的威力,这种说法太过分了,是不合适的。不过这件事也提醒了我们,今后审批项目不能政府一家说了算,要听取公众的意见,要有舆论的监督。


  现在也是考验政府智慧的时候。最近一个是云南炼化一体化项目,另一个是彭州项目。我的建议就是要加强沟通,最重要的是要把周边的关系搞好。如果你在一个城市干这个项目,最后税收都被该市政府拿走了,周边的群众没拿到好处,就会有“你把我地占了,我又没拿到好处,为什么要让你建?”的抱怨,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这也是企业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地方政府要有一些税收给周围的群众,另外企业要采取谁损失谁受偿的办法。一是解决就业,二是要给他铺路、供水,有些能盈利的项目要分利。这两年我到过欧洲和美国,那里的企业三五个月要跟周边的居民进行一次沟通,带着他们参观厂区,看企业的安全设备。这样就对了,要把周边的环境搞好,就是责任关怀,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顾宗勤
  

        沟通不仅仅是宣传


  主持人:对企业来说,如何与社会公众进行良好沟通,已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在如今这样的新时期,一个只具备生产能力、研发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的企业,不能算是合格的企业。企业还要具备与社会沟通的能力,这样的企业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巴斯夫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化工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已经超过了40亿欧元,巴斯夫公司遇到公众关切的事情肯定很多,如何回应公众的关切,巴斯夫公司是怎么做的?
  

  关志华:多年来,巴斯夫跟企业周边的居民都相处得非常和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沟通,虽然沟通并不容易,但我们非常愿意沟通。沟通不仅要了解公众为什么关注这些事情,同时还要理性地用数据把问题说清楚。沟通不是宣传,每一个企业都需要宣传,都需要知名度,但是企业是否被人家认可还是靠公信力,诚信是很重要的。


  所以我们对这些事情是非常关注的,企业只顾自己发展,对周边的社区都不能照顾,社会肯定不会给你发展的许可证。同时我们对环境保护和安全也是很重视的,包括安全生产、绿色生产以及产品,确确实实要把这些数据和问题说清楚。


  首先一定要把企业最基本的风险管理好。做化工有一定的风险,但我们是否可以控制这个风险,我们有什么样的方式去控制这些风险,这些都需要和大众去沟通。我们在国内好几个厂区旁边都设立了社区咨询委员会。定期将周边民众带到工厂,去解释一些他们关注的问题。


  我们希望通过媒体与公众进行沟通,并不是宣传企业,沟通是有内容的。我们非常认同媒体以及社会大众应该对我们的关注,我们也希望进步,我们也希望社会舆论懂得我们所说的。

 
  不但是海外,我们在大中华地区主动做了公司全面发展年报,里面都包含过去5年各种重要指标,排放总量和含量,耗能和耗水量,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总的来说,共有7个大指标。我们还很重视对待好自己的员工,因为员工是你第一个要照顾的,如果员工下班之后回到社区告诉人家,又过一天了,还好没死去,人家怎么还相信你的公信力。每一个员工都有一个家庭,有他的朋友和邻居,通过感受到公司给员工各种保护,他们是很愿意在这样的情况下发挥好自己的作用。


  我们也非常欢迎媒体、专家、政府人员参观我们的工厂。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主动。我们自己也开通了公司的微博,在适当的时候传播一些及时的信息。


  有一些紧急事故发生,可能并不是很严重,但是公众很担心,因此,我们需要建立渠道及时告知公众所发生的事故是什么样的情况。我们要透明地告诉大家发生什么事情,我们会怎样改进,这些事情是可以控制的,并不是一发生问题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发生小的问题,我们已经借助它改进,这个对公司长远来说是可持续发展的。没事故发生时,也要告诉公众是否存在一些潜在的危害。可能有一些行为不够安全,我们也要追踪,因为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说,当你找到很多还没有发生但有潜在危害的事故,你就可以追踪到大的事故。


  企业在跟公众沟通时,也要说一下做得好的一面,比如有些产品的确帮助我们节能减排的,有些产品帮助我们低碳发展的,我们的产品可以帮助大家,没有化工没办法发展新产品、新能源、新的东西,我们现在所有的新的高新科技都需要新材料和新的解决方案,这是化工可以帮助我们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也要说。


  综合来说三点。一是一定要记住把安全生产做好,因为这是基础。第二个就是产品好的东西也要多说一下,告诉人家化学怎么样帮助我们改善生活的,解决很多问题,包括能源的缺乏、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这些都是需要化学材料的。第三,不断跟社会沟通。企业周边有一些学校,我们提供一些科普和教育,提供好的环境帮助小孩子成长,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最后还是要主动地沟通,全方位沟通,理性的沟通和理解。
 


傅向升

  期待舆论客观真诚


  主持人:中国化工集团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大企业,在全国各地都有很多的生产装置。傅书记,对你们来说,企业希望一个什么样的舆论环境支持你们的成长,使你们的成长更加健康呢? 
  

  傅向升:对于企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舆论环境,我归纳了三句话:一是真实客观,二是真正了解,三是真诚沟通。首先,真实客观。我们既要真实和客观看待化工行业和企业的问题,也要真实客观地看待它的重要性和作用。我这儿有一组数据,2012年石化工业总产值占了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3.3%,出口贸易占了16.6%,工业利润占了14.7%,税金占了21.1%,从业人员占了7.6%,工业增加值占了13.9%,这就是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当中的比重。我还要说一个事实,现在的经济强国基本上都是化工的强国。在当今全球化工百强企业中,美国占了33家,日本占了14家,德国占了11家。这说明,经济强国实际上是化工强国。


  第二,真正了解。我们要真正了解化工和化学品。化学知识和化工知识的普及是很重要的。我们今天参加完这个会,回到家吃晚饭的时候,在饭桌上可以问一下我们的家人PX是什么呢?有几个人能很准确地说出它的化学结构?很多人对化学品的了解都是误读得来的。比如,网上有个说法:喝了牛奶,知道了三聚氰胺;吃了红心的咸鸭蛋知道了苏丹红;喝了白酒知道了塑化剂。这都不是了解化学知识的正规渠道,而是对化学品的一种误读,真正了解化学知识是很重要的。


  第三,真诚沟通。一方面,企业与公众及利益相关方沟通还不够,应该让公众和利益相关方知道的情况,我们没有让人家真正了解。前几天我听了一个新闻,有公众质疑一个企业的建设项目,企业专门召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把可研报告给人家讲了。讲完了之后,一个人就问,这个报告能够公开吗?企业说我这个报告是涉密的,不能公开。这时我就在想,企业可以把核心秘密保留,然后把能够公开的内容公开。另一方面,媒体与企业沟通也不够。如果要报道一个化工产品,媒体需要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客观地报道。


  现在,我们也看到了不少可喜的变化。巴斯夫在告知和沟通方面做得非常好;英威达建了湿地公园,让大家走进企业和湿地公园;国际化学品制造商协会主席张康明讲了他们的开放日,这些确实是我们国内化工企业需要借鉴的地方。我也看到国内企业一个可喜的变化,最近伊利集团开展了走进奶工厂的活动,虽然牛奶的生产和化工的生产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但是我觉得化工企业可以借鉴。

 
  我还看到一个可喜的变化,就是媒体的朋友们也在做着很好的改变和提升,因为我接触了很多媒体的朋友,跟他们聊天,他们也讲到,当报道一个情况的时候,必须自设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对所报道的话题充分了解,对它的背景知识充分了解。第二道防线是必须与业内主流专家进行沟通和交流,听取主流专家的意见。PX最早出了误导新闻的时候,就是借用某某教授的话说出来的。顾院长也说到,与真正的专家沟通和了解是非常重要的。第三道防线,对报道的事情不做个人先入为主的判断,必须是非常客观地、公正报道这样的事情,媒体的朋友们也在为企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改善舆论环境。(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张育摄)

 


关志华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六千万吨特大型油气田意味着什么 电都去哪儿了?——从用电量曲线看中国经济活力
能源发展方向定调 构建全新能源体系 水资源短缺,威胁世界粮食安全
生物柴油:踟踌不前,难在哪里 有人欢喜有人忧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