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投资2248亿元打造陇东能源化工基地

   2013-05-21 中华石化网

164

  中华石化网讯 省工信委《平凉千亿级煤电化冶循环经济产业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日前获省政府同意。我省将以建设陇东能源化工基地为目标,以平凉、华亭两个省级工业园区和泾川、灵台、崇信三个工业集中区为载体,做大做强煤炭、火电、煤化工、石油化工、高载能等五大优势产业,促进煤电化冶一体化发展,努力建成以循环经济为主导,以煤炭—电力—化工为首位产业,以有色金属冶炼为补充,资源综合利用和现代物流全覆盖的平凉千亿级煤电化冶循环经济产业链。
据了解,平凉千亿级煤电化冶产业链一期规划面积172.08平方公里,其中,平凉工业园区规划面积96.36平方公里,建设以煤化工、精细化工、环保火力发电、现代高载能产业为主的循环经济示范区,力争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华亭工业园区(包括西华电力能源区、安口煤炭及物流配送中心、策底建材工业园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建设以煤电、煤化工、高载能产业为主的循环经济示范区;泾川工业集中区规划面积17平方公里,建设以煤化工、石油化工为主导的循环经济示范区;崇信工业集中区(包括铜城煤电化循环经济区、新窑煤炭工业集中区)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建设以煤电、煤化工产业为主的循环经济示范区。灵台工业集中区规划面积8.72平方公里,建设煤电产业及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示范区。
《方案》明确,到2015年,完成煤电化冶循环经济产业链项目投资1500亿元,[]完成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00亿元;到2020年,完成煤电化冶循环经济产业链项目投资2248亿元,完成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00亿元;平凉市煤炭产能达到1亿吨,火电装机容量达到1200万千瓦以上,煤化工产能达到1100万吨,煤炭就地转化率达到80%以上,原油产能达到300万吨,原油加工量达到800万吨,有色金属产能达到450万吨,煤矸石和煤灰渣综合利用率达到100%,水资源循环利用率达到90%;煤电化冶产业链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力争达到2400亿元;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力争达到1200亿元,占平凉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2%以上。
《方案》显示:平凉千亿级煤电化冶产业链及配套项目92项,总投资3566亿元,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年实现销售收入3355亿元,新增利润678亿元,新增税金359亿元,新增就业25万人以上。其中包括酒钢集团煤电化循环经济产业链。即依托酒钢集团平凉天元煤电化公司,以配置的19.46亿吨煤炭资源为保障,,[]加快发展原煤开采—兰炭—煤化工、精细化工,煤矸石—发电—高载能项目产业链;平凉工业园区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依托平凉华泓汇金煤化工公司180万吨煤制甲醇、70万吨烯烃项目,加快实施平凉陇能能源化工公司煤转化循环经济项目,规划建设15万吨二氧化碳基可降解聚丙烯、60万吨甲醛、1万吨甲基叔丁醚、500万吨顺酐催化剂、20万吨新型聚酯多元醇树脂、15万吨高分子合成树脂、40万吨煤制乙二醇、5万吨工业顺丁烯二酸酐、100万吨二甲醚、1万吨高清洁醇基助燃油增标剂、50万吨醋酸化工等精细煤化工项目,概算总投资350.75亿元。
相关发展重点
——煤炭产业。构建“原煤—洗选—废水循环—型煤及洁净煤”产业链条,重点实施崆峒矿区、泾川北塬、泾川南塬、灵台北部煤炭资源普查详查。培育形成原煤—精煤—水煤浆—
型煤产业链,新增型煤、洁净煤产能1130万吨,平凉市洁净煤产能达到2000万吨以上。,[]
——煤电联营。建设重大发电项目和电网项目,建成国家“西电东送”的重要火电基地。优化电源点建设布局,研究论证并推行热电联产、冷热电联供、IGCC(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等先进发电模式,重点建设60万千瓦及以上超超临界、超临界火电机组,鼓励建设以中煤、煤矸石、煤泥、煤层气、煤气等为燃料的资源综合利用电厂,支持利用工业余热发电。
——煤化工产业。引进战略投资和先进实用技术,以甲醇、二甲醚、醋酸、醋酐、甲醛、烯烃、合成氨等煤化工产品为主导,[]鼓励发展煤基多联产,加快实施甲醇—烯烃系列产品链、甲醇—碳一化工产品链、煤制合成氨—精细化工产品链、原煤—天然气化工产品链、煤焦化—焦炭/焦油—副产品加工产品链。
——石油勘探开发。加快红河油田百万吨石油产能项目和崆峒区石油勘探开发项目实施进度,规划论证石油炼化项目的可行性,延伸石油化工产业链。
——有色金属等高载能产业。按照煤—电—冶一体化发展思路,加快华能甘肃公司电解铝项目实施进度,尽快形成煤—电—冶产业链。实施酒钢集团低镍生铁、电石、PVC等产业链项目;加快庄浪县、静宁县铅、锌、铜、钒、钛、铁等矿产资源地质勘查,按照探、采、选、冶一体化发展模式,引进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实施有色金属探、采、选、冶项目。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