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孙波:我们代表中国人

   2013-05-21 中华石化网

1251

在管道局投运公司的企业文化展厅里,留存着一张我和孙波同志的合影。这张照片将我和孙波同志之间的友谊,永远定格在了2012年的那一天——阿拉木图。

我和孙波的第一次接触是在苏丹。管道局投运公司1999年进入苏丹1/2/4区项目,我们是第一批运行和管理海外管道的中国员工,当时我们有28人。2000年,孙波从委内瑞拉调到苏丹,任中油国际(尼罗)公司总经理。

孙波同志一直很关心管道局投运公司的员工。我脑海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发生在黑格里泵站的炮击事件。2001年8月5日,我们公司运营管理的苏丹一号站遭到地方武装攻击。从凌晨4时15分到5时10分,有14发炮弹在营地和工作现场的前后爆炸,最近的一发炮弹离5万立方米的储油罐和储油罐群只有200多米。当时,国际合作区的马来西亚人、印度人、加拿大人都乘直升机撤离了。但中国石油管道投运公司的员工仍然坚守岗位,以保证苏丹原油的正常外输。

在这种情况下,孙波毅然带领管理人员奔赴现场召开紧急会议,启动应急机制。当时形势还不稳定,枪声不时传来。孙波在现场沉着应对,对下一步工作作出部署。由于苏丹原油属于“三高”原油,如果停输时间长,油品会凝固。如何恢复生产成为摆在面前的一大难题。为了安全,孙波要求我们白天恢复运行,晚上停止一切工作。那段时间,他一边与政府积极沟通,要求加强我方员工的保卫工作,一边在内部制定严格的安全措施,确保迅速恢复输油生产。

他在现场住了一个星期,等形势好转和大家情绪稳定了才离开。这七天里,他日夜操劳,为确保员工的安全多方沟通,并亲自走近员工,安抚员工的情绪。在他的关心下,我们快速恢复生产,保障了管道的正常运行。

通过这次接触,我感受到的是孙波同志身上的那种在困难面前勇担重任的奉献精神。

孙波在生产管理上要求严格是出了名的,但对下属员工的关爱又是发自内心的。

就个人情感而言,我和他见面的机会很多,因为我当时负责大尼罗河地区上下游的管道整体运行,工作很重要。当时苏丹1/2/4区管道最荒凉的站场,是位于撒哈拉大沙漠的5号站和6号站。5号站附近的大漠寸草不生、荒无人烟,6号站更是长年风沙频频。

那次我和孙波同志几人到5号站现场检查工作,车辆在管道伴行路上行驶。一路上,孙波只要看到沿线看护管道的士兵,就让司机停车,亲自给士兵们送上带来的水解渴,甚至送给士兵具有纪念意义的礼品,询问他们的生活。到了站场后,孙波走进站场工艺区,仔细检查每一台设备。因为5号站十分关键,起停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原油输量。那天我们清晨6时出发,一直忙到晚8时才结束5号站的工作。从5号站出来,孙波没有直接回驻地,而是继续前往喀土穆炼油厂安排工作。这天回到驻地的时候,已经是晚上11时了。奔波了一天,我看到他略带倦意的表情,心里又钦佩又心疼。

2012年,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我和孙波同志再次在开会时相见。事隔多年没有见面,孙波对我们管道局投运公司的员工非常友好,他亲切地称呼我为“小老弟”。

我对孙波的第一印象是他从委内瑞拉到苏丹后。他作风严厉、敢做敢当,工作考虑周全、思路明确,工作目标十分清晰。

众所周知,国际石油市场风云变幻。要在国际石油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要有过硬的员工队伍。所以,孙波对团队要求严格,强调中国石油的国际形象。有一次,一名员工工作时穿了一件红色的休闲衬衫,不符合穿着制服的着装规定。孙波把这名员工叫到办公室,很严肃地说:“你现在代表中国人的形象,上班时工作场合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

有一次在飞机上,他看到有的员工有类似情况,也提出了批评,说出国旅行,我们代表中国人,要在国外留下好印象。我见到的孙波,平时穿戴非常整齐,连袖口都很正规,安全帽非常规范地佩戴。孙波常说,我们干什么工作都要有标准,高标准、严要求才能与国际接轨,任何场合,我们都要在苏丹的联合公司中留下好印象。(作者:任东江,为管道局投运公司党委书记)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