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金峰:一根白发半吨油

   2013-05-28 中华石化网记者 许忠 通讯员 张玉山

116

图为穆金峰(左)在查看油样。

5月24日,火焰山下一口稠油井出现蜡堵,采油工没向井下作业队伍求援,而是调来吊车和熔蜡车,实施提泵油管正循环热洗作业,不到6个小时就排除故障。按照常规方案,检泵解堵至少需要5天时间。

提泵油管正循环热洗系列配套工艺技术是吐哈油田鲁克沁采油厂采油工程室主任穆金峰和他的技术团队研发出的。此技术将吐哈油田稠油井平均单井检泵周期从180天延长到400天以上,使检泵作业工作量一年减少360井次,可节省油井维修费用2800多万元。更为重要的是,检泵周期的延长为油井产油赢得了时间,相当于多了5口采油井。

鲁克沁油区埋藏着超深超黏稠油,开采难度极高。穆金峰1999年西南石油大学毕业后来到吐哈油田,从巡检工、岗位长、技术员到采油工程室主任,一直坚守在稠油生产一线。

1999年,吐哈油田稠油开发尚处于试验阶段,油井不足10口。在穆金峰眼里,每口井都是宝贝。巡检一圈,需要一两个小时。每三个小时,他就要巡检一次。火焰山下,天气炙热,鸡蛋埋进沙堆里,一会儿就能被烤熟。几个月下来,穆金峰晒黑了,从“白面书生”变成“黑脸包公”,同学见了面差点没认出来。有人笑他傻:“巡个井嘛,就不知道避开日头啊?”“人不哄地皮,地才不会哄肚皮。”生长在农村的穆金峰说起话来离不开土地,“你要哄了油井,那还能指望多出油?”

为了多出油,穆金峰想了很多办法。由于自然条件恶劣,掺稀泵故障频发。每次换泵需要两个人忙一个多小时。换泵多耽误一会儿,稠油就少产一会儿。穆金峰改进流程后,换泵作业简便多了,一个人用不了10分钟。

8个月巡检工、两年岗位长,穆金峰带领身边员工先后完成近10项小改小革,其中两项获得省部级奖励,4项获得地局级奖励。他所带的班组屡创佳绩。师傅对他刮目相看:“有想法,有办法,能吃苦,会巧干,这小伙子早晚会干出名堂。”

2008年,吐哈油田决定规模应用天然气吞吐工艺,推进稠油开发矿场试验。首次试验,没有经验。穆金峰多方查阅资料,反复修改完善现场试验方案,研究应用气密封开关、套管反打压开启、油管正打压关闭三项新技术,解决了现场作业难题。在穆金峰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天然气吞吐工艺在吐哈油田实现了规模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如今,天然气吞吐工艺已成为吐哈油田提高稠油单井产量的支撑技术。据测算,与常规采油工艺相比,应用天然气吞吐工艺,单井每天可增产3.5吨油,有效期长达90天至120天。

2010年至2011年,穆金峰共组织完成注气工作量37井次,累计净增油万余吨。每口井作业,穆金峰都要全程盯在现场。这一年,穆金峰头发掉得厉害,原本浓密的黑发逐渐稀疏,鬓角斑白。了解他的员工说:“为油消得人憔悴,一根白发半吨油。”

压裂是油井增产的重要改造措施。对于超深超黏的鲁克沁稠油油藏,常规压裂难以奏效。穆金峰带领课题组展开技术攻关,将分层压裂向层内分段压裂延伸,研发出稠油层内多段分段压裂工艺。“如果把一口井看成一个学校,那么不同油层相当于不同年级,层内的段则相当于年级内的不同班级。”穆金峰打比方说,“从合层压裂到分层压裂、分段压裂,就好比分灶吃饭一般,营养调配越来越精细,让每个小段都能得到最合适的改造,增产效果自然好。”

对三四千米的地层实施分段压裂,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穆金峰和他的技术团队攻克了一道道难关。现场应用后,单井压裂日增产从1.5吨上升到3.5吨,压裂增产有效期从90天延长到了150天以上。

2008年来,在系列新技术的支撑下,鲁克沁采油厂稠油产量一路攀升。到目前,日产量翻了一番多,年产量超过40万吨。昔日的难采稠油如今成了上产的高地。在稠油产量上扬的背后,是穆金峰头上越来越多的白发。

按照建设“新疆大庆”规划,到2015年鲁克沁采油厂要攻上100万吨,年产油气当量三年间要翻一番多。采油厂领导给穆金峰交任务、压担子时不忘提醒注意劳逸结合:“任务重,时间紧,产量要上去,稳得住,管得好,身体别累坏了。”穆金峰挠头一笑:“只要产量上得去,头发全白我也愿意。”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