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石化网讯 2013年3月,日本经济产业省宣布,已成功从近海地层蕴藏的可燃冰中分离出甲烷气体。这意味着日本距离开发一种潜在新能源即可燃冰的开采商业化,又近了一步。
可燃冰是一种由冻结的水与甲烷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的混合物,外貌极像冰雪或固体酒精,故称可燃冰或甲烷水合物、气冰、固体瓦斯等,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带中,储量极其丰富,被誉为21世纪具有商业开发前景的战略性资源。
面临多重难题
可燃冰的利用符合全球环保趋势,一旦找到商业化捷径,或将影响全球能源供应格局。希望可燃冰缓解日本能源紧张及为各国未来能源找到新来源,可能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因为它要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开采仍需时日。
其主要表现在:一是技术方面,如果通过降低压力将气体从水分子的结晶体中释放出来,极可能导致巨量甲烷泄漏引起大气温室效应;二是经济方面,开采成本过高,缺少成熟可靠的储存运输方法,必将导致其成本十分昂贵;三是生态方面,海里放置大量开采机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目前难以预测。
大国积极探究
但各主要国家对可燃冰并未放弃探索利用。资料显示,美国、英国、德国和加拿大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对可燃冰进行研究。
早在1969年,前苏联在西伯利亚偶然发现了世界上第一个天然气水合物气田(可燃冰)—麦索亚哈气田,这也是全球迄今为止惟一一个对天然气水合物进行商业性开采的气田。日本于1996年实施“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及开发推进五年计划”,此后17年里,在天然气水合物的相平衡、实验室模拟、勘探开采技术及数据处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深入研究。现在各国都在加紧研究,以期掌握开发可燃冰的“钥匙”。
相对于美国和日本,中国的可燃冰研究要滞后五六年,但近年来进步不小,成为继美国、日本、印度之后第四个通过国家级研发计划采到水合物实物样品的国家。
可暂让位于页岩气
与海底相比,陆地永久冻土地带的可燃冰开采技术难度略小,可能成为未来可燃冰商业化开采的一个突破口。可燃冰商业价值大体上表现在:前期的科研投入以获得技术专利的收益,及从产品化迈向产业化的实体收益两大阶段。
同时,与可燃冰相比,页岩气的商业化似乎离我们更近些。美国已证明,页岩气能大规模商业化开采,至少全球的天然气价格已因美国的页岩气资源的出现,而从2005到现在有了大规模降低。能源价格下降的影响是全局性的,现在美国的火力发电已经开始转向燃气发电,一些钢铁厂也开始研究燃气炼钢。美国页岩气开发的成功,已经带动了全球资本的追逐。加拿大、中国、俄罗斯等都在向页岩气进军。
从战略角度思考,可供选择的路径是巩固现有的能源业务(石油天然气),构建新兴能源业务(页岩气),探索未来能源业务(可燃冰)。对于可燃冰,在继续进行科研的同时,可进行阶段性的商业化评估,以化解商业风险。
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弘扬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