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X脱敏:兼顾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破解困局)

   2013-07-15 中华石化网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445

破解困局——充分尊重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人民日报》评论文章指出,企业、政府在上重大化工项目时一定要就环境保护问题先和当地居民、社会舆论进行充分沟通,把生产过程中的环保措施说深说透。环保部门也要切实负起责任,把好环评审批关口,不能放过虚假环评。此外,还要探索建立日常监督机制和事后评估机制,以弥补前期决策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

事前要沟通、事后要评估,日常要监督,让环保信息公开透明,让民众的疑惑得到解答,这是第一步。

在公开透明之外,还要给予居民充分的选择权。重大化工项目虽然会有一定的环境风险,但是也能带来上下游配套产业的落地,能给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和收入。是选择更多就业和收入,还是选择更好的环境,政府应该让民众自主选择,强扭的瓜甜不了,强行上马只能激化情绪。

最后,更要充分做好直接受重大化工项目影响的周边居民的利益协调工作,必须给予这些居民充分的补偿,才能平衡各方利益,让项目平稳落地。

 

《扬子晚报》评论文章称,按照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纵观世界各地的经验,污染项目上马引起争议在所难免。但理性的到位、科学的拿捏,较之于污染本身,对于社会更是可贵的经验。对PX项目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同时,首先要理解PX到底是什么,PX污染严重是否如坊间传闻?这种保持理性的追问,内在逻辑是一套严谨的程序和规则。拥有这种逻辑,PX项目才不至于半遮半掩、搬这搬那,名字不叫PX的项目也能得到有效监督。

在这种逻辑之中,首先需要批评的是职能缺位。只有政府信息充分透明、征求民意,谣言才能止于公开。公众对PX敏感,既是知情权被蒙蔽,同时也是对政府信息历史欠账的裂变反应。这次网民的抵制情绪,同样与信息神秘化有关,同样,有些网友的认知也在偏向理性,“请依法公布所有的信息,不要担心我看不懂。”

再往前者推移,假如信息足够公开、讨论足够充分,这一过程中假如有社会活动,也至少能避免以讹传讹、过激反应的窠臼。以美国人的组织经验来看,他们首先是学术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出面质疑,然后是社会的相关环保组织的推动,然后平衡官方反应,媒体跟进挖掘报道,次序井然。这一过程中,科学常识得到充分普及,理性经验更加有效和珍贵;就事实本身,经过有序的论战和辩解,事情也得到折中的解决。

这是一套科学、理性的民主机制。假如再往前推,就能在科学分析本身上发现PX被误读夸大。

 

《资治通鉴》里司马光对政府的诚信问题有过经典的评论: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公众激烈表达的背后,实际上是未被听取的民意、未被尊重的权利、未被满足的诉求。地方政府要从中有所警醒和借鉴,努力挽回和提升政府公信力。

信任源于信息公开、有效沟通,信任源于言出必行、行之必果。《中国环境报》指出,地方政府应该从一次次事件中吸取教训,而不是一次次重蹈覆辙,陷入“一拍脑袋就上”、“一闹腾就停”的尴尬循环。

“特别是在公众参与环节,政府尤其需要耐心,不能走形式走程序。”曾多次参与环评项目的广州市生活废弃物管理中心熊孟清博士表示,“想要化解邻避效应,政府需进一步放开公众参与的范围,更广泛地听取社会公众意见。

“如果你修建的这个邻避设施,虽然对多数人有益,但是对少数人的伤害和损害已经超过对多数人的益处,那就应该有一个坐下来谈判的过程,通过谈判协商,政府可以告诉受损的居民,我会给你们什么样的补偿,会配套什么样的保护措施,去缓解或屏蔽对你们的伤害。居民如果觉得这些条件,足以抚平对我可能带来的伤害,就有极大的可能继续谈下去。”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何艳玲表示,项目投建中,应该建立“谁受益谁补偿、谁影响谁受偿”的一整套谈判以及利益补偿和平衡的机制。

    查看更多

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弘扬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