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从东北到西南,从沿海到内陆,国内建设化工园区的热潮此起彼伏、方兴未艾,且定位动辄为“中国最大”、“世界级”,发展势头迅猛。据不完全统计,国内以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园区已经超过千家,然而国内的一些化工园区在给当地带来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比如大量占用资源而单位产出率却不高,环保问题突出等等。针对这些问题,一些业内人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国内的化工园区尚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应该多借鉴国外先进园区的经验。那么,究竟要学什么?笔者对专家观点进行了总结。
集中化形成区域经济特点
“第一个要学习的,就是集中化。”业内专家如是说。
首先是产品产能的集中化。比如,美国93%的乙烯产能集中在墨西哥湾。近40年来美国乙烯产能扩大了近1倍,但始终坚持区域经济、集中布局的思路。墨西哥湾不仅是乙烯的集中产地,也是炼厂和天然气厂的集中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世界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美国乙烯工业布局突出区域经济的特点一直未变。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美国乙烯产能2755.4万吨/年,乙烯产能全球第一,但布局极为集中,占总产能93%的乙烯工厂集中于墨西哥湾得克萨斯州和路易斯安娜州。这一地区不仅有强大的石化工业,也有十分发达的下游汽车制造、机电工业和航天工业等,从而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区域经济特征,极有利于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能力。又比如,日本乙烯产能占世界第四,但该国乙烯产能主要集中在沿海的东京湾和冈山,东京湾千叶地区的乙烯产能占日本总产能的60%。
反观国内园区建设,业内人士提醒说,目前国内化工园区建设过热的现像直接导致园区布局分散,更使得规模优势受到大大削弱。比如在我国长三角16个城市中,有8个城市把石油化工列为主导产业的,甚至有些区县都设有化工园区。对此,业内人士建议,国家应该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在条件较好的地区开辟国家级化工业园区,集中布点建设大型炼油和乙烯装置,实施石化工业的集中布局,推进化工产业的一体化布局,新建乙烯要注重发挥油化结合的一体化优势,着重做好环保等公用工程的配套建设。
一体化建设凸显规模效应
第二个要学习的,是一体化。
据了解,西方国家的石化园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实现了上下游一体化,具备相当的规模效应,达到了快速发展的目的。美国墨西哥湾地区、日本的东京湾、韩国沿海港口地区等,都是通过集中投资、一体化经营,最大程度地共享原料供应,降低石油和石化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在高油价时代的竞争力。
比如,比利时安特卫普化工区位于欧洲的中心,毗邻欧共体总部布鲁塞尔,地处公路、铁路、水路的交通枢纽处,是无与伦比的货物储存与分配中心。化工区内的企业归属不同的投资者,但能形成“一体化”,即生产装置互联、上下游产品互供、管道互通、投资相互渗透,从而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企业之间都依靠规范的运作机制,从而达到企业间长期稳定的协作。
又比如,自1968年成立以来,新加坡裕廊集团至今已发展39个工业园和特殊工业园、超过450万平方米的厂房设施。在园区发展之初,集中于上游和通用化学品生产,现大多投资下游领域,尤其是特种化学品生产,并全盘考虑岛上的生产一体化问题。作为亚太综合化工中枢,这里的总投资额超过220亿新元。现已成为现代化、一体化的化学品生产中心,拥有超过70家环球领先的石油、石油化工、特种化工和支援公司在这里落户。
然而,反观国内园区,虽然一些先进园区已经提出并实践了五个“一体化”建设,但是仅仅是一小部分园区真正实现了一体化发展。在我国的很多地方,化工园区内的企业虽然在地域上构成了一体,但在产业链等方面并没有体现园区的优势,还是在各自为政。对此,业内人士建议,国家应按照经济发展的整体布局,在国内有重点地建设若干体现核心业务、各具特色、有竞争力的大型化工生产园区,形成规模效益,使化工园区真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自主创新提升发展质量
最需要向国外学习的,还是自主创新。专家指出,快速发展的化工园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但是国内园区发展质量却令人担忧。当前国内较先进的大型石化园区项目还多以引进技术为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有技术数量不多。而一些小化工园区更是成为了落后产能的集聚地。区域研发投入和科技人员比例尚较国外园区有一定差距。以德国路德维希港巴斯夫化工园区为例,园区内共有员工3.2万多人,其中研发人员有5000多人,占总人数近16%。而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的园区如南京化工区,企业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为10%。
针对这一情况,业内专家建议,园区首先应积极培育创新型企业,通过各种手段支持企业建立工程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着力组织自主创新产业化项目。比如可通过提升园区项目入园门槛,优先选择有自主创新技术、产品能填补国内空白的项目。
其次,应促进园区创新载体的建设。专家指出,国外创新主体一般为企业,而国内创新主体一般是高校,因此,化工园区在促进自主创新时应考虑国情、因地制宜,利用园区平台促进产学研合作。比如,南京化工区成立的紫金(化工园)科技创业特别社区,与有关机构、高校合作,推进创新载体建设。成功组建千人计划(南京)化学化工研究院,分别与南京师范大学合作共建南京化学工业园区节能减排创新中心、与南京工业大学合作共建南京化工环保产业创新中心2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等,极大提升了园区的自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