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复杂多变,复苏势头脆弱,我国经济上行动力和下行压力相互交织,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总体运行平稳。面对全国出现的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国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能源宏观调控力度,启动倒逼机制,严格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快油品质量升级,对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改革,调整了非民用天然气价格,推动石油石化产业掀起新一轮改革发展热潮。石油石化广大干部员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大力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稳中提质,有效释放改革红利,激发石油内生动力和活力,营造石油石化产业发展新优势,推动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可喜进展。
1 石油石化生产总体运行平稳,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市场供应较为充分
2013年上半年,我国石油石化生产总体运行平稳,油气采掘业稳定增长,原油产量增长较快,增幅创近年来较高水平,天然气产量继续保持增长,石油加工业规模扩大,石油石化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市场供应较为充分,满足了国内日益增长的油气和石油石化产品需要。
2013年上半年,我国石油石化生产总体运行平稳,油气采掘业稳定增长,原油产量增长较快,增幅创近年来较高水平,天然气产量继续保持增长,石油加工业规模扩大,石油石化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市场供应较为充分,满足了国内日益增长的油气和石油石化产品需要。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供的数据显示,1月至6月,国内累计生产原油10361.5万吨,同比增长4.3%;国内累计加工原油23679万吨,同比增长4.1%。
进入2013年,随着新建、改扩建炼油项目投产,我国石油加工规模明显扩大,成品油生产能力增长较快,但受石油消费增速回落,特别是工业消费增速回落影响,成品油产销结构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其中,汽油、煤油产销两旺,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与工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柴油产销总体回落,创近年新低。1月至6月,国内累计生产汽油4885.3万吨,同比增长14.1%;累计生产煤油1190.8万吨,同比增长16%;累计生产柴油8563万吨,同比增长0.1%。另据统计,1月至6月,国内累计生产润滑油284.3万吨,同比增长4.4%。
石油化工基础类产品生产稳定增长,主要产品产量增长较快。1月至6月,国内累计生产乙烯794.5万吨、纯苯366.3万吨、合成氨2893.9万吨、农用化肥4017.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4.6%、9.4 %、6.1%、8.6%;累计生产初级形态的塑料2830.4万吨、合成橡胶197.7万吨、合成纤维单体1172.7万吨、合成纤维聚合物861.4万吨、合成洗涤剂466.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7.8%、6.1%、7%、6.2%、10.9%;累计生产化学纤维1990.1万吨、塑料制品2929.8万吨、农用薄膜87.9万吨,同比分别增长5.8%、8.2%、18.1%。
2013年上半年,受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增速逐季减缓,石油需求增速随之回落,石油对外依存度明显下降,与往年供不应求的状况形成鲜明对照。一季度,国内石油消费一改上年四季度趋稳上升态势,转而进入消费淡季;二季度是传统石油消费旺季,市场依然比较平淡,缺乏消费亮点。1月至6月,国内原油表观消费量为24091.9万吨,同比增长1.17个百分点,对外依存度下降1.29个百分点;国内汽油表观消费量4639.1万吨,同比增长12.4%,对外依存度下降1.57个百分点;国内柴油表观消费量8412.9万吨,同比下降1.72%,对外依存度下降1.86个百分点。近年来,我国柴油供需矛盾一直比较突出,局部地区、局部时段曾多次出现“柴油荒”。进入2013年上半年,成品油市场一改往年总体偏紧行情,呈现汽油、煤油产销两旺,柴油产销明显下滑的情况。成品油产销出现的变化,既是国家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遏制不合理石油消费取得的可喜成绩,也是石油石化产业加快油品质量升级,调整内在生产结构、产能结构、产品结构取得的积极成果。
面对国内石油需求增速回落和成品油消费出现的一系列变化,石油石化企业加大产销调整力度,适应市场需要,科学调度,合理安排生产,调节库存,组织进出口,既保证了市场有效供应,又扩大了石油对外贸易渠道。国家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累计进口原油13817.3万吨,同比下降1.35%,出口原油86.9万吨,同比下降32.07%;累计进口成品油337.8万吨,同比增长3.77%,出口成品油855.17万吨,同比增长49.07%。其中,进口柴油23.87万吨,同比下降61.47%,出口柴油173.99万吨,同比增长211.47%,创历年新高。
2013年上半年,我国石油对外贸易的一个潜在性变化引起国际市场广泛关注,这就是上年年底和今年年初的石油净进口暂超美国。尽管只是一个单月石油净进口数据变化,有一定偶然性,却引起市场对中东石油地缘政治变化和我国石油安全战略动向的关注。有机构预测,当期美国石油净进口跌至1992年2月以来的最低点,按照中国现有石油净进口增速计算,预计再过5年左右,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石油净进口国。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一直都是世界最大石油净进口国,这一状况奠定了美国的全球战略地位,塑造了美国的能源外交。随着中国逐步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净进口国,包括中东在内的全球地缘政治将发生深度调整和深刻变化。随着中国海外石油战略布局逐步向纵深展开,我国石油企业特别是三大石油公司的一举一动,都将受到全球石油市场更大程度关注。
进入2013年,我国天然气生产继续大幅增长,但增速明显下降,引起国内外市场的广泛关注。上半年国内累计生产天然气564.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8.9%。其中二季度生产天然气270亿立方米,同比下降2.9%,环比下降10.9%。在国内天然气生产增速明显下降的同时,进口天然气继续保持两位数大幅增长态势,上半年国内累计进口天然气246.9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38.98%。上半年我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为799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7.2%,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态势,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同比提高5.38个百分点。
近年来,我国天然气消费一直呈现较为强劲的增长势头。二季度是传统的天然气消费淡季,然而今年部分地区淡季不淡,出现不同程度的市场紧张状况和资源供应缺口。往年冬季用气高峰时段出现的“气荒”今年再次出现,原因却有所不同。往年主要是因为天然气调峰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近两年,随着一批天然气调峰设施的加紧建设和投入运行,用气高峰时段的调峰应急条件和手段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今年出现“气荒”则更多地表现为天然气资源保障程度有所下降。这对于一个能源结构优化贡献比较大、社会期望值比较高、处在明显上升发展阶段的主导性清洁能源行业来说,是一个不良发展信号,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 油品质量升级步伐加快力度加大,炼油企业首当其冲面临大考
随着油品质量升级步伐的不断加快,炼油企业面临的困难也越来越多。仅靠炼油企业单打独斗,力量显然有限,需要国家、企业和用户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动员起全社会的力量,打一场油品质量升级的大决战,实现节能减排的共同发展目标。
进入2013年,全国接连出现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引起社会各界和公众的广泛关注。国务院两次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决定加快油品质量升级,明确规定发布和实施汽柴油国Ⅳ、国Ⅴ标准的时间表。要求国内炼油企业加快升级改造步伐,确保按照汽柴油升级时间如期供应合格油品。石油石化企业积极响应中央号召,打响油品质量升级攻坚战,炼油企业首当其冲面临进度和成本大考。
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阶段,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汽车消费迅猛增长,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全国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两亿辆,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大国,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汽车消费大国,按千人拥有量计算,我国已经基本进入汽车社会。汽车在给人们出行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污染,今年年初以来持续出现的大范围雾霾天气表明,我国城市空气已经开始呈现煤烟和机动车尾气复合污染的特点。
为降低汽车尾气污染,我国石油石化企业多年来致力于油品质量升级,与发达国家相比,进展并不慢。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就告别了含铅汽油,炼油装置全部实现汽油无铅化生产。美国、欧盟国家和日本实现汽油无铅化生产分别用了21年、27年和12年,我国只用了7年。进入21世纪,石油石化企业将加快油品质量升级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的紧迫要求,加大投入,推动汽柴油质量不断提高。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国车用汽油已普遍实施国Ⅲ标准,北京已率先实施优于国标的京Ⅴ标准汽油,上海、广州、深圳、南京等大城市也都实施了国Ⅳ汽油标准。与主要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油品质量标准处于中上水平,但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汽车尾气污染物以含硫排放物为主,油品标准越高,含硫越少。欧、美、日油品质量标准每一轮升级,一般需要4到5年时间,我国也大体相当。但由于我国炼油工业起步较晚,起点较低,炼油装置水平与油品质量标准要求之间存在明显结构性矛盾。炼油企业一方面要保障市场供应,满足日益增长的油品需求;一方面要持续不断地加大投入,加快装置技术改造,提高油品质量档次。面对双重压力,油品质量升级难度要大得多。据资料显示,我国炼油企业加工的原油一半以上依靠进口,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中东和俄罗斯,原油酸值高、含硫高、质量较差,增加了油品质量升级的难度和成本。
此次国家部署油品质量升级,实行了倒逼机制,明确要求在已发布第四段车用汽油标准的基础上,尽快发布第四段车用柴油标准,过渡期至2014年年底;今年6月底前发布第五段车用柴油标准,年底发布第五段车用汽油标准,过渡期均至2017年年底。这就是说,中国油品质量升级要用5年左右时间,跑步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实施与发达国家大体一致的质量标准,有的标准甚至比美欧国家还要高。这无疑是个巨大挑战。油品质量升级意味着炼油装置的淘汰、更换和改造,不仅要上汽柴油加氢处理、汽油吸附等脱硫装置,还要配套建设制氢、硫黄回收、溶剂再生、污水处理等环保设施,投资动辄十几亿甚至几十亿元。在国际油价居高不下,炼油企业生产经营面临亏损的情况下,巨额的成本投入就成为油品质量升级的最大难题。据测算,油品每提升一个质量级别,加工原油每吨就要增加300元脱硫成本,还不包括前期的装置升级投入。2011年,国内汽油从国Ⅱ标准升级到国Ⅲ标准,零售和批发价格仍执行原来的国Ⅱ价格;折合汽油成本每升增加一毛五到两毛钱。国内油品质量标准一直在升级,却一直没有具体的成品油价格和税收制度做保证。面对国家规定的油品质量升级时间大限,既要持续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又要承担巨额的成本投入。这对于经营面临诸多困难的炼油企业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面临两难选择。
面对国家规定的时间大限,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海油挺身而出,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肩负起如期完成改造任务、供应合格油品的历史重任。国务院决定一经公布,三大石油公司立刻对外宣布,加大油品质量升级力度,今年年底下属炼油企业将全面完成脱硫技术升级改造,为油品质量持续升级奠定坚实基础。4月,中国石油、中国石化所属炼油企业生产的柴油已经普遍达到国Ⅲ标准,比国家规定的时间大限提前3个月。与此同时,三大石油公司还千方百计、尽最大努力加大国Ⅳ标准汽油的生产和供应。北京、上海、广州等10多个大中城市汽油质量已经达到国Ⅳ标准,与美国现行汽油质量标准相当。大连石化、金陵石化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国Ⅳ标准汽油生产基地,供应北京的京标Ⅴ油品质量标准与欧Ⅴ标准相当,已进入世界最高油品质量范畴。
随着油品质量升级步伐的不断加快,炼油企业面临的困难也越来越多。仅靠炼油企业单打独斗,力量显然有限,需要国家、企业和用户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动员起全社会的力量,打一场油品质量升级的大决战,实现节能减排的共同发展目标。油品质量升级涉及价格、税收等许多环节,不是炼油行业一家所能完全承担的。炼油企业降本增效潜力毕竟有一个底线,不可能挖而不尽。随着油品质量升级的全面展开,如何采取具体有效的措施,平衡炼油企业和油品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已成为油品质量升级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参照发达国家经验,油品质量升级成本一般都由政府、炼油企业和消费者三方共同承担。欧洲、日本升级汽柴油国标时,还对炼油企业实行了财政和税收倾斜政策,推动了高标准油品的生产、供应、推广和消费,从而有效降低了汽车尾气污染物排放。这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
纵观世界各国经验,我国完全可以更多地利用税收杠杆,平衡和调节油品质量升级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和经济负担。例如,可以实行不同质量等级的油品差别税率,对质量等级较低的国Ⅲ标准油品多征税,对质量等级较高的国Ⅳ标准和国Ⅴ标准油品则少征税,以切实按照合理补偿成本、优质优价和污染者付费的原则,由企业投入一块,消费者承担一块,国家分担一块,并通过税收杠杆将三者分担比例调整到一个合理的水平,是一个积极、可行、合理且操作性比较强的理想成本分担模式。
3 紧跟时代要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创新发展中国石油石化产业
中国能源和油气改革的突破口在哪里?石油石化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切入点在哪里?就是要像保障国家能源和石油安全供应一样,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
进入2013年二季度,曾经在厦门、大连、宁波等地引起广泛争议的PX风波持续发酵,再次在彭州、昆明等地掀起波澜,引起人民日报等众多媒体的关注。近年来,随着PX项目陷入被妖魔化和污名化的困境,大炼化、大乙烯等项目也在一些地方谈虎色变,遭到指责。尤其令人担忧的是,一旦民众激烈反对,一些地方政府便不分青红皂白,先责令项目下马再说,从而使已建、在建以及待建PX项目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和发展危机。这种状况已延续多年,成为困扰石化企业乃至整个石油石化产业的一大社会难题。
PX风波最早发端于2007年5月,当年一则反对PX项目的手机短信在厦门市民中广泛传播,引起社会议论,并且愈演愈烈。厦门PX风波的结局是,地方政府顺从“民意”,将项目迁往漳州。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成都、南京、青岛等地也相继发生市民抵制PX项目的风波。2011年8月大连PX风波和2012年10月宁波PX风波,导致当地PX项目在公众的一片抗议指责声中停摆。宁波PX项目即总投资558亿元的镇海年产1500万吨炼油、120万吨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迫于舆论压力,被当地政府宣布“坚决不上”而停止推进。一个全球蓬勃发展、充满生机的石油化工项目,却在中国谈虎色变,严重扭曲,被妖魔化和污名化,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PX风波仍未就此止步,还在持续发酵,并大有向大乙烯、大炼化等其他重大石油化工项目延伸、扩散之势。一方是社会公众担心PX项目污染环境,存在生态安全风险,一方是政府和企业力举事实,力证其安全。上马还是暂停,成了一个谁也说服不了谁的难题。其实,令很多人谈虎色变的PX,即对二甲苯,只不过是一种石油化工中间产品,按照国际标准根本不算危险化学品。从冰箱里的保鲜盒、商场流行的化纤服装,到医药、涂料、树脂、农药等许多生产行业,都要用到PX的下游产品。虽然PX名称与高致癌物苯和甲苯相似,但在世界卫生组织旗下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可能致癌因素分类中,PX仍被列为缺乏对人体致癌证据的物质,与咖啡、咸菜属于同一个类别。虽然在致癌上缺乏证据,但并不排除PX有一定毒性,归属于低毒类。由于用途广泛,需求量大,近10年来国内PX产能翻了不止一番,表观消费量已经超过了900万吨,成为缺口较大的石化产品,急需加快产能建设,扩大生产。近年来全国多个城市接连出现的PX风波,不能不说与包括媒体在内的社会各界对PX的不同认知及其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不够、不到位有关。
就在国内PX项目因群体性事件频发而暂停或下马之时,包括韩国、日本在内的亚洲PX主要生产商,却开始了大规模的PX产能扩张计划,而其产品的主要销路便是出口中国。更令人担忧的是,坐拥全球最大的PX市场需求,中国已经在PX定价问题上失去了往日的优势和发言权。曾经出现在铁矿石领域的价格惨败一幕,很可能在石油化工领域重演,只不过酿成这场悲剧的主角不是铁矿石,而是国内频发的PX风波。
相比一些地方PX项目上马时的三缄其口,此次昆明市政府以开门见山的姿态,对石化项目采取了及时公开、认真沟通、坦诚对话的务实态度,力求搭建起政府、企业、公众三方理性解决PX风波的平台。云南石化紧密配合昆明市政府,从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业内专家向公众阐释PX项目的环境风险,到悉心组织民主恳谈会,邀请当地群众参与平等对话和理性协商,实地参观石油化工项目,听取真实情况介绍。正是这种真诚坦率的态度和相互理性沟通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公众情绪,使昆明PX风波峰回路转,出现了转机。
事实证明,只要正确看待围绕PX的各种交流甚至交锋,不把公众严苛的质疑视为“对手”,更多地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并以此为契机,搭建起共同交流、广泛对话的机制和平台,PX困局不仅完全可以得到化解,而且可以在我们的精心培育下,将“坏事”变成好事,形成转型变革时期石油石化产业面向新时代、面向未来,创立生态文明建设新共识的一次社会启蒙。
应当看到,围绕PX项目的正常利益表达和利益诉求,是工业化、城市化进入纵深发展阶段,广大人民群众环保意识空前提高,维权意识显著增强,加快进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的自觉行动,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表现。它揭示了中国社会当前的矛盾纠结,也为石油石化企业指明了变革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这就是紧跟时代要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创新发展中国的石油石化产业。“春江水暖鸭先知”,人民群众是洞悉当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先知”,是警示当今中国能源和油气转型升级发展的“先觉”。中国能源和油气改革的突破口在哪里?石油石化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切入点在哪里?就是要像保障国家能源和石油安全供应一样,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应有贡献。
当前,就是要紧跟时代要求,把思想和行动切实调整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轨道上来,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石油石化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按照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调整石油石化空间结构,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石油石化生产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促进石油石化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4 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有效释放油气改革红利,营造油气发展新优势
进入2013年上半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生产经营中“两难”问题明显增多的严峻形势,我国石油石化产业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促改革,大力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有效释放油气改革红利,激发内生动力和活力,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生产建设各项事业的新胜利。
2013年上半年,受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内经济增速减缓和石油需求回落影响,我国石油石化产业下行压力明显加大,生产经营中面临的“两难”问题明显增多;既要稳增长和保供给,解决市场低迷、销售疲软以及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带来的诸多难题;又要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解决诸如油品质量升级带来的成本上升等实际困难;还要紧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把节能减排、控制环境污染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贯穿到石油石化生产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面对诸多“两难”选择,石油石化企业眼睛向内,不等不靠,大力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以改革促调整,以调整促发展,有效释放改革红利,激发石油内生动力和活力,既克服了面临的各种困难,又营造出新的石油发展优势。
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石油和天然气采掘业累计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为2.5%,比一季度累计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累计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为5.1%,比一季度末累计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提高3.9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石油天然气采掘业总体经济运行平稳,呈现稳中有进的发展势头。但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匹配、不可持续”问题也不可忽视。
资料显示,2013年二季度,国内全部工业行业景气指数为120.6,明显高于100的景气临界值,运行处在景气区间。景气度较低的行业为钢铁和石油行业,处于景气指数小于100的不景气区间。二季度,我国石油和天然气采掘业累计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虽有所提高,但与全部工业行业累计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相比低6.8个百分点。其中,石油采掘业累计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为2.4%,天然气采掘业累计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为3.6%,分别比全部工业行业累计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低6.9个和5.3个百分点。另据一季度统计,我国石油和天然气采掘业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为1.9%,是全国分大类工业行业中表观增加值增速最低的行业;增速低于全国分大类工业行业平均增速7.6个百分点,低于煤炭采掘业增加值增速7.4个百分点,低于石油下游加工业增加值增速3.7个百分点,低于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速8.9个百分点。作为一个经济发展产业链前端的基础行业,石油和天然气采掘业增加值低速增长,显然与其应有的发展基础地位和作用不相匹配,不相协调,长此以往,势必造成石油和天然气采掘业发展后劲不足的严重后果,对其延伸支撑发展的石油中下游产业乃至其他相关行业发展都将带来深远的不利影响。
尽管上半年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面临的“两难”问题明显增多,但石油石化产业仍眼睛向内,不等不靠,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大投资力度,确保石油石化生产建设箭头始终朝上。上半年,石油和天然气采掘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54.6亿元。其中,一季度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5.6亿元,同比增长21%;二季度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69.0亿元,同比增长27.6%,呈现投资翻番、大幅增长的态势。上半年石油加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53.6亿元。其中,一季度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3.9亿元,同比增长9.8%;二季度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79.7亿元,同比增长25.7%,同样呈现大幅增长态势。这说明,尽管面临诸多困难和“两难”选择,但石油石化产业宁肯牺牲局部利益,也要确保国家石油安全和油气稳定供应,也要确保石油石化生产建设的长远发展和后劲增加。
数据显示,1月至5月,我国石油和天然气采掘业累计资产总值为19803.5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9%。其中,石油采掘业累计资产总值16336.9亿元,同比增长9.7%;天然气采掘业累计资产总值1133.6亿元,同比增长11%。1月至5月,我国石油加工业累计资产总值为14193.4亿元,同比增长10.3%。从整个石油石化产业资产增长情况来看,增长最快的是石油石化专用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20.9%,其中又以石油钻采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幅最高,为22.3%。这说明,随着致密砂岩油气、页岩油气、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和深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逐步大规模展开,我国加大了这些领域的前期技术装备投入。
数据显示,1月至5月,我国石油和天然气采掘业主营业务收入为5375.1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石油采掘业主营业务收入为4395.2亿元,同比下降0.5%;天然气采掘业主营业务收入为377.9亿元,同比增长14.3%。1月至5月,石油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为13902.3亿元,同比增长2%。石油采掘业主营业务收入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天然气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较快,说明上半年我国石油采掘业生产经营面临的问题要更多一些,难度也更大一些。
总的来看,进入2013年上半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生产经营中“两难”问题明显增多的严峻形势,我国石油石化产业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促改革,大力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有效释放油气改革红利,激发内生动力和活力,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生产建设各项事业的新胜利,同时也为石油石化产业的未来发展积蓄了力量,奠定了基础,营造了新的发展优势。随着石油石化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进一步加快、油品质量升级、节能减排、提质增效等各项工作的进一步向纵深发展,石油石化产业将把保障国家能源和油气供应安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求变、变中求质、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推动石油石化产业进入一个以“质”取胜、以“优”取胜、以“新”取胜、以“强”取胜的改革发展新时代。
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弘扬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