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油气开发提速为我海工装备产业带来良机

   2013-08-22 中华石化网中国金融信息网

76

中华石化网讯 中海油20日召开2013年上半年业绩说明会时透露,我国最大的深海气田荔湾3-1将于年内投产,标志着我国深水油气开发将取得实质性成果。

专家表示,从长期来看,深海油气开发已成为全球油气开发的重要趋势之一,为我国海工装备产业发展带来发展良机。但我国海工装备产业仍需加强深海油气开发方面的技术攻关以适应市场变化。

我国最大深水气田有望年内投产

中海油首席执行官李凡荣在20日举行的中海油上半年业绩说明会上表示,今年中海油将新增投产10个油气项目,其中国内最大的深水气田荔湾3-1气田有望今年投产。

位于南海北坡珠江口盆地的荔湾3-1气田距离珠海300公里,水深1500米,由中海油与和记黄埔旗下的加拿大哈斯基能源公司在2006年共同勘探发现。气田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431亿立方米,一期建成后年产气量将达到36亿立方米。

中海油深圳分公司研究院院长朱明介绍,目前整个项目由一座中心平台、7座水下装置、共约500公里的海底管道和一座陆上天然气处理终端组成。考虑到未来为周边番禺34/35气田的滚动开发提供条件,工程的建设规模超过了目前的生产规模。

其中,中心平台的一期处理能力是80亿立方米/年,二期处理能力将达到120亿立方米/年,海底管线浅水段输送能力为120亿立方米/年,终端接收能力二期将达到120亿立方米/年。

业内人士估算,我国荔湾3-1气田预计未来5-10年内可以达到高峰产能。

中海油深圳分公司副总经理、南海深水天然气开发项目总经理梁羽表示,5月23日中心平台上部组块成功安装,目前正在海上做连接。从中心平台到接受终端的261公里的海底管道已经基本铺完,深水的3条管道总共240公里,已完成了200余公里。

深水油气开发成全球趋势

国际上一般将水深超过500米海域的油气资源定义为深水油气,1500米水深以上为超深水。

经过长期的勘探开发,近年来全球陆地和浅海重大油气发现的数量已越来越少,规模越来越小,相比之下,深水油气发现普遍规模较大,产量增长尤为明显。

据国际咨询机构道格拉斯资讯公司统计,2009年海上油气产量约占全球的近三分之一,预计到2015年占比可达40%。其中,浅海油气产量在2000年达到高峰后已开始下降。但深海油气开发产量增长迅猛。以石油为例,2011年深海石油产量达到4.5亿吨,占当年全球石油产量的14%,预计到2020年产量可翻番。

资深油气专家张抗表示,正因为深海油气田规模大、储量发现成本低,在开发过程中追求稀井高产,使其发现和开发成本没有初期曾设想的那样高。处于勘探开发高潮期的深水-超深水区域与陆上勘探程度高、开发难度大的地区相比,甚至成本更低。

张抗介绍,美国墨西哥湾已成为各大石油公司积极参与世界深海油气开发的实验室,深海油气开发以及陆上页岩油气一起构成美国走向能源独立的有力支柱。另外,近年来,金砖国家巴西依托超深水为主体的油气开发由南美最大的石油进口国逐渐转变为全球重要的石油出口国。

中海油是我国海洋油气开发的领头企业。近年来中海油在上游油气开发领域的投资保持增长趋势,预计在未来几年来仍会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同时,今年2月26日,中海油成功完成对加拿大能源企业尼克森的收购。尼克森在北海和墨西哥湾等地的深海油气开发经验丰富,在深海油气开发方面,可以与中海油产生互补效应。

海工装备产业迎来发展契机

“伴随着国际深海油气开发的趋势,海工装备市场开发潜力巨大。”挪威DNV大中华区海事咨询部总经理吴巨圣表示,近年来巴西、挪威、澳洲等国家都在加大对海工装备产业的投资力度,伴随着深海油气开发步伐加快,中国的海工市场迎来发展良机。

中国船舶工业协会秘书长王锦连在上海参加第四届中国国际海洋工程技术装备论坛时表示,我国海工产业初步形成了三大海工基地,形成了一批海工制造的骨干企业,如南通的中远船务、上海外高桥、来福士招商局、振华等一批海工的骨干企业。目前我国对自升式平台已经可以实现批量生产,海工工程船、辅助船占世界市场份额30%以上。

在不少专家看来,随着全球深海开发的趋势,全球市场对适应于深海条件开发的高端海工设备的需求更加强烈,我国海工装备产业仍需加强深海油气开发方面的技术攻关以适应市场变化。

王锦连举例,今年前7个月,全球海工设备订单约400亿美元,中国占100亿美元,韩国接到的订单数量比我国少,但订单金额却要高,总金额将近200亿美元。“我国接到的订单主要集中在自升式钻井平台,像深海的钻井平台、生产平台这方面,所占的比例很小。”

张抗表示,我国海上油气勘探开发曾长期限于大陆架,海工设备也从购买国外浅水设备开始艰难起步。近年来我国在适合于500-1500米水深的海工设备制造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但在1500米以上的超深水设备制造方面仍缺乏经验,仍需要进一步提速。

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弘扬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