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家稀土企业上半年净利润骤降46%

   2013-09-03 中华石化网证券日报

45

中华石化网讯 从净利润来看,包钢稀土最高实现15.69亿元,广晟有色亏损最高为6922.41万元

截至8月31日,32家稀土永磁上市公司已经全部发布了半年报。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2013年上半年,32家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1235.51亿元,同比去年的1218.01亿元增加了1.4%,但从净利润来看,32家公司共计实现净利润29.53亿元,而去年这一金额为43.28亿元,同比减少了46.56%。

从各上市公司上半年数据来看,五矿发展位列32家稀土公司营业收入的榜首,实现营业收入769.75亿元,同比去年上半年的683.94亿元增加了7.91%;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最少的是正欲置入稀土资产的银润投资,实现营业收入509.03万元。

从净利润方面来看,北方稀土龙头企业包钢稀土占据首位,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0.51亿元;此外,上半年净利润亏损最严重的是广晟有色,共计亏损6922.41万元,与去年同期的盈利941.1万元相比,下滑了835.63%。

稀土行业业绩普降

2013年上半年稀土永磁概念公司的业绩并不乐观。受稀土价格大幅下挫的影响,稀土永磁公司的业绩普遍出现下滑。虽然稀土概念股业绩普遍不景气,但今年上半年32家稀土上市公司中只有5家公司实现亏损,而其余27家企业均保持了盈利,其中,包钢稀土上半年净利润再次突破10亿元,达到10.51亿元,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8.32亿元,但从数据上可以看出,不论今年上半年业绩如何优秀,包钢稀土的净利润与营业收入同比出现下滑,幅度分别为33.03%和23.27%。

有分析师表示,今年二季度国家收储集中结算或为公司业绩超预期主要原因。2013上半年稀土价格持续低迷,上半年氧化镨钕、氧化镝均价分别为30万元/吨和184万元/吨,分别同比下滑29%、63%,成为包钢稀土主营收入与业绩同比下滑的主要原因。

据了解,2012年12月国家启动第二次稀土国家收储并于2013年二季度集中结算,一定程度有助于公司主营收入与盈利水平的提升,或成为二季度业绩超预期的主要原因。

但不能否认的是,稀土概念股已经失去了2010年时的风光,各公司的业绩正在趋于平稳或下滑。从净利润来看,上半年亏损的五家稀土公司中,曾经在2010年创下股价飞涨奇迹的广晟有色成为亏损王。数据显示,上半年广晟有色实现营业总收入为4.95亿元,同比下降55.9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6922.41万元,同比下降835.63%;基本每股收益-0.28元。

广晟有色表示,经营业绩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受宏观经济波动影响,下游企业开工率不足,国内和国外市场需求均延续低迷状态,稀土产品销量及销售价格大幅度下降,公司营业收入及营业利润同比大幅度下降。此外,净利润亏损主要原因是稀土产品需求持续低迷,销量下降、价格下跌。

除广晟有色外,上半年净利润亏损的其余4家企业分别为春晖股份、太原刚玉、天通股份和银润投资。

产能过剩至应收账款上涨

除去营业收入、净利润等数据外,今年上半年32家稀土概念股的存货总和为478.4亿元与去年同期的479.27亿元相比基本持平。不过,仍有9家公司存货有所增长。其中,五矿发展以122.54亿元的存货位居稀土永磁板块的榜首,包钢稀土以74.74亿元的存货位居第二,徐工机械、厦门钨业和中色股份则分别位列第三位、第四位和第五位。

“虽然今年6月、7月稀土价格有所回暖,但仍未达到理想水平,致使今年上半年仍有不少稀土企业停产,想要消化库存,但这一过程十分缓慢。”有行业内分析师表示。

今年上半年,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三届三次理事会上,会长陈全训就直言,“稀土产能已过剩较为严重,产能利用率不足40%”。

“上半年稀土的产能过剩与库存消化不够这两点加起来,就使得稀土公司的应收账款大幅上涨。”该分析师表示。

2013年上半年,32家公司应收账款总和为387亿元,而去年同期为297.41亿元,同比上涨30.12%。其中,应收账款中最高的为徐工机械,金额为204.53亿元,同比去年同期的160.89亿元增长27%左右,在其之后,五矿发展、中色股份、包钢稀土与厦门钨业等公司的应收账款均已超过40亿元。

而从上述5家公司来看,包钢稀土应收账款的涨幅最高,今年上半年共计17.2亿元,而去年同期仅有5.03亿元,同比增幅为241.95%。

对于下半年稀土行业的形势,有分析师预测,从今年6月开始,赣州新一轮打击私采活动展开,带动稀土价格连续强劲上涨两个多月。而随着工信部等八部门再度推出为期3个月的专项治理行动,涉及范围和治理力度或将超过上一次,行业供给收缩的态势或将持续,且有加码趋势,供需格局有望继续改善从而推动稀土价格进一步上涨。

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弘扬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