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土壤以砂土为主。图为当地胡萝卜田喷灌施肥现场。(本报记者 马彦平 摄)
水肥一体化是利用管道灌溉系统,将肥料溶解在水中,同时进行灌溉与施肥,适时、适量地满足农作物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实现水肥同步管理和高效利用的节水农业技术。水肥一体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技术,更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一号技术”。在不久前北京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国际水溶性肥料会议上记者发现,与前三届水溶肥会议相比,此次的最大变化是没有国家相关部门领导及政策制定者到场,参会者以研究单位专家,企业的生产、营销、推广人员为主,会议内容也从以往关注政策转变为关注国内外水溶肥行业新技术、新理念、新产品的交流,这意味着国内水溶肥发展已进入“实战”阶段。
政策利好迎来发展契机
国际硫研究所、国际锌协会樊明宪博士表示,中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生产出占世界26%的农产品,“缺水”比“缺地”更严峻。从世界范围内的灌溉施肥和水肥一体化来看,美国的滴灌和微喷灌占整个灌溉的比例为5%,以色列为80%,而中国仅为0.13%;美国的灌溉施肥在微喷灌中的比例为65%,以色列为90%,而中国仅为40.8%。因此,水肥一体化在中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节水处处长高祥照表示,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人多地少水缺的矛盾加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意义重大。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突破水资源约束,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应有之义,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举措,是“十二五”期间中国农业面临的重要任务。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中国的水溶肥不再像原来那样仅是辅助性的叶面施用,而是全方位进入大田。
国家层面又有哪些好的政策为中国水溶肥行业带来契机呢,记者了解到,近几年来,国家在水肥一体化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一是国务院印发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强膜下滴灌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集成应用;二是农业部出台了《关于推进节水农业发展的意见》,将水肥一体化列为主推技术,要求强化技术集成和示范推广;三是农业部办公厅印发了《全国土壤墒情监测工作方案》,推动新设墒情监测财政专项,墒情监测作为土肥水的重要职能和常规工作被正式确立。
尤其是今年,农业部办公厅印发的《水肥一体化技术指导意见》,对中国水肥一体化的发展做出了战略部署。《意见》指出,要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目标,着力推进水肥一体化技术本土化、轻型化和产业化。到2015年,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总面积达到8000万亩,新增推广面积5000万亩。玉米1500万亩,小麦500万亩,马铃薯500万亩,棉花500万亩,蔬菜800万亩,果树1000万亩,其他农作物200万亩。实现节水50%,节肥30%,粮食作物增产20%,经济作物节本增收600元。
具体来看,要在西北地区重点推广棉花、玉米、果树水肥一体化技术,新增面积1000万亩;东北四省区重点推广玉米、马铃薯、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新增面积1800万亩;华北地区重点推广小麦、蔬菜、果树、花生水肥一体化技术,新增面积1000万亩;华东、华中、华南及西南地区重点推广果树、蔬菜、糖料作物水肥一体化技术,新增面积1200万亩。
“2000年全世界水肥一体化的应用面积在5600万亩左右,目前估计已经超过1亿亩。以色列90%以上耕地应用水肥一体化,美国是世界上微灌面积最大的国家,灌溉农业中60%的马铃薯、25%的玉米、33%的果树均采用水肥一体化,用于水肥一体化的专用肥料占肥料总量的38%以上。中国发展水肥一体化的潜力是非常大的,预计有4亿多亩耕地适合发展水肥一体化。”高祥照说。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科学施肥和合理用水紧密结合的技术,它的关键是将土肥技术、农艺技术与节水灌溉技术紧密结合,与传统技术相比,水肥一体化技术省水、省肥、省工,深受农户青睐。图为北京市昌平农技站技术员刘保生(左一)在指导农民科学使用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本报记者 王军 摄)
实战技术颇受关注
本届中国国际水溶性肥料会议及展览除吸引了四川安杰、石家庄德赛化工、宁夏荣和、北京三浦百草、韩国Bock Hwan Kong、以色列Haifa、智利SQM、美国世多乐等中外水溶性肥料企业展示自己的招牌产品外,也以主题报告的形式将各自水溶肥新技术、新理念进行了交流。SQM市场开发经理Sonny Moerenhout按作物不同生长阶段设计的水溶性肥料配方在灌溉施肥中应用的优势向与会人士进行了讲解。Sonny Moerenhout表示,在碱性土壤中,很多微量元素不能被吸收,我们可以把肥料溶于酸性溶液中,使肥料被植物有效利用。
以色列海法化学中国和印度市场经理Gad Shahar以“灌溉施肥与叶面喷施相结合的新方向”为题进行了报告。他指出,在灌溉施肥中,肥料容易被植物吸收,且容易满足作物对肥料的动态需求,这样的话,整个作物生长期都能得到充足的肥料,不像传统施肥会出现前期肥料过剩后期缺乏的情况。与会者积极、踊跃提问的现场气氛,使得会议国际性、技术性交流平台的意味很足。
灌溉网总经理刘洋认为,国家层面推动为水肥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当前情况下,水溶肥企业重点会关注行业的新技术、新产品。水溶肥企业不仅需要针对大田作物设计配套产品和营销策略,还需与灌溉企业紧密合作,将节水灌溉工程与肥料后期服务结合,是推动水肥一体化产业升级的必然趋势。
刘洋表示,国家对水溶性肥料行业发展的总基调已经定好,当前中国已具备了大力发展水肥一体化的有利条件。今年农业部办公厅印发的《水肥一体化技术指导意见》部署的“到2015年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总面积达到8000万亩”就是对行业最好的指引。当前情况下,行业需要的是高质量、高效率的水溶性肥料产品和技术。因此,水溶性肥料的发展与推广以及相关灌溉经验与科技将会成为未来一段时间水溶肥行业重点交流的内容。
众所周知,国内水溶肥行业的高速发展已经引起国际肥料巨头的高度关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的发展,传统的耕作模式逐渐被淘汰,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水肥一体化,逐步成为中国农业发展中的重点。作为水肥一体化中最重要的一环,水溶性肥料产品的开发与推广,已被国内先进企业提升到发展的战略高度。相对于中国的市场,欧美等西方国家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产品开发和后期服务经验,这就使得国内和国际企业的交流合作变得非常有必要。
图为上海芳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水溶肥正在整装待发。(本报记者 杜晓文 摄)
制约因子亟待破解
水肥一体化已经从当年的“高端农业”、“形象工程”开始向普及应用发展,当前中国已经具备了大力发展水肥一体化的有利条件。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一是技术设备不配套,忽视了灌溉和施肥制度优化;二是技术服务不到位,只顾节水,不顾施肥,缺少必要的指导经费和展示示范平台;三是地区发展不平衡;四是支持政策不全面,当前仍仅限北方,仅限硬件,仅限设施。
针对水肥一体化在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业内有不少人这样认为:从长远来看,在全国大田作物上实施水肥一体化是可能的,但无论外在因素还是内在因素,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首先就是土地流转问题,其次是水溶肥价格居高不下的问题,当然也有水溶肥市场鱼目混珠的问题。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土地流转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表面看景象一片繁荣,可现状是农民出于多方面原因不会签多年转租协议。这种情况给农场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租地年限过短,各种机械化设备、灌溉设备等因为产出比而无法投入,直接制约水肥一体化的快速发展。
假设土地流转到位,用水溶肥的话就要考虑铺设滴管带,那么作物收割时大型机械怎么进去收割?收割完毕怎么耕地?滴管带是不是收回?这些问题都需要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其次,水溶性肥料由于科技含量高、原材料要求苛刻,价格自然要比传统肥料高。当前市面上主要流通的水溶肥,原料多为养分含量、水溶性、吸收效率、重金属含量、产品稳定性等方面明显优于农业级的工业级或食品级原料,这也是水溶肥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更是大田作物应用的最大障碍。
种植大户张海亮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商品小麦价格在2.2元/千克左右,亩产量约450千克,亩产值在1000元左右。化肥、农药、种子、灌溉、收割等费用每亩400元左右,土地集中规模化庄稼打理费用按每亩节省100元计算,费用还在300元,加上土地承包费用500元左右,一亩小麦田的利润在100~300元。若再用高价位的水溶肥,利润何在?
随着中国节水农业和水肥一体化的快速推进,农资企业纷纷将目光转向这个领域,就引起了这个行业产品、技术层出不穷,甚至鱼目混珠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企业为了在水溶肥市场分得一杯羹,就对原来的肥料略做更改,包装打上“全水溶性”字样,凭借原有网络、知名度来冲击市场,而不管农户的滴灌带或滴灌头是否堵塞。不管什么样的产品,都往水溶性肥料这个类别里靠,不排除经常会有假冒伪劣产品横行在市场上。
华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张承林也表示,水溶肥行业如此巨大的市场空间,必然会吸引众多企业争相分享蛋糕,而在此过程中,不规范的水溶肥产品往往防不胜防,这些都会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危害和损失。试想如果越来越多的农民用了劣质的水溶肥产品而受损,随之而来的一定是对此类产品的整体不信任,久而久之,水溶肥这个有着巨大市场潜力的产品就会被人贴上类似“没效果”等负面形象标签,这样势必将影响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据了解,尽管市场上的水溶肥产品品种众多,但目前中国只发布了4个专门针对水溶肥产品的标准,分别是大量元素水溶肥料(NY1107-2010)、微量元素水溶肥料(NY1428-2010)、含氨基酸水溶肥料(NY1429-2010)、含腐植酸水溶肥料(NY1106-2010)四个标准。然而,在国外,目前与水溶肥有关的现行有效标准则大约有30个,构成了一个规范行业发展的完整标准体系。
今年以来,由新都化工参与起草的水溶性肥料化工行业标准正式颁布,这个参考了大量国际一流企业的生产标准,将水溶肥生产工艺中必须要关注的焦点提出来,加以规范,且进一步提高了水溶肥的门槛。但水溶肥行业存在农业标准和化工标准两套标准的事情,使得这个更加细化的水溶肥化工行标在引领行业发展方面没有发挥到充分的作用。
水肥一体化到底能不能在大田作物上应用,以上问题都需要行业人士共同去解决,需要肥料企业、灌溉设备企业、科研单位等各方面共同努力,当然,更离不开国家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家对项目的支持,水肥一体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图为2013年中国国际水溶性肥料会议现场外国专家正在介绍水肥一体化技术。(本报记者 马彦平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