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丽化工渐入人心

   2013-07-22 中国化工报李宏乾

160

——本报与北京化工大学科普宣讲实践团走进成都纪实
 

 


图为宣讲团成员向青羊北社区居民发放科普手册。

 
  7月8~10日,本报记者携手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院的9名党员骨干奔赴成都,面向两家企业、两个社区、两所高校,开展以“美丽化工,美好生活”为主题的科普宣讲活动。


  这次科普宣讲是本报“美丽化工”大型专题宣传活动的一部分。在近年来化工行业面临形象与信任危机的背景下,本报通过与企业代表、社区居民、高校学生进行科普交流等活动,努力缓解社会上日益凸显的“化工恐惧症”,改善公众对化工的理解与认知。三天的经历告诉我们,这样的科普交流活动不可或缺,意义深远。

  
图为宣讲团成员与大学生代表讨论热点话题。

  企业宣讲—— 使美丽化工的种子生根发芽


  7月8日,科普宣讲团成员们早早起床,收拾好由本报提供的科普手册、科普展板等材料,抖擞精神来到成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面向成都市化工行业协会、新津县党工委及当地多家化工企业的代表,拉开了“中国梦——美丽化工”科普宣讲实践团走进成都活动的大幕。


  负责带队的北化大研究生院辅导员杨海博介绍:“化工随着现代文明应运而生、顺势而兴,与衣食住行、文体娱乐、健康医疗、环境卫生、生产办公、通讯交流等关系密切,但近年来发生的安全、环保事故也引发各界关注,部分社会公众甚至“谈化色变”。鉴于此,我们组织科普宣讲团走进成都,通过积极的沟通与交流,为产业发展营造适宜的环境。”


  成都市化工行业协会秘书长张海对科普活动表示欢迎。他说,化工之美在于行,只有每家企业行动起来,美丽化工才会来到我们身边。化工企业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注重自身的安全监管、清洁生产和员工关怀;需要进一步增加透明度,让百姓有更多机会走进企业了解情况;还要加大宣传沟通的力度,消除公众对化工的神秘感与恐惧感。


  前来对话交流的新津县党工委第一副书记吴文全介绍,在新津现有的2300多家企业中,化工企业占有很大比重,为经济发展、百姓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近年来当地群众对化工也有误解,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因素。科普活动为产业与群众互动提供了支持,希望美丽化工的种子能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随后,来自北化大的硕士生围绕绿色化学、美丽化工、生态文明等,从不同角度做了科普宣讲,赢得听会代表们的理解与肯定。成都化工公司职工表示,人们谈到化工就想到污染,改变这种观念非一朝一夕之功,化工从业人员应从自身做起,多向身边的家人和朋友宣传。和昌化工公司党委书记提出,类似的科普活动应范围更广些,力度更大些,希望大学生发挥自身的优势,更多地深入老百姓传播科学知识。


  在中粮(成都)粮油工业有限公司,科普宣讲团同样得到了热情的接待。负责带队的另一个辅导员王林鑫询问了中粮作为大型国企,在建设与运营过程中怎样赢得当地居民的支持,以及该公司身处化企周边,对于化工项目发展的感受与看法。


  中粮(成都)粮油公司总经理助理袁国洲表示,中粮作为一家外来企业,能否被当地群众所接受是很重要的,为此在融合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譬如,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生活、企业开放日等。4月20日雅安地震发生后,中粮在第二天就自行组织力量,将价值520多万元的粮油等物资运到抢险救灾第一线。该公司还重视生产加工过程的透明化、可视化、开放化,努力赢得消费者与公众的信赖。


  据袁国洲介绍,在中粮公司不远处就是化工产业链上的企业,最初也担心会不会影响到粮油食品加工,因此在立项、建设过程中组织了严格的评估。后来经过科学论证及与相关部门接触,这方面的担忧就逐渐淡化了,因为周边企业基本以新材料为主,在安全、环保方面都做得不错,只要监管得当就不会造成不良影响。


  参与座谈的中粮(成都)粮油公司审计总经理张建也谈到,化工其实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不论政府、机构、企业或高校、社区,都应该积极参与到力所能及的科普宣传中,扭转化工在社会大众心目中的片面形象。

 


图为成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对话现场。

  社区科普—— 面对面沟通好过电视宣传


  7月8日下午,淅淅沥沥小雨中的成都市异常闷热,科普宣讲团一行带着大包小包的宣传材料,步行前往成都市永陵社区活动中心,与等候在那里的居民代表会面,就日常生活中的化工常识进行科普,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消除公众对化工的恐惧。


  一位满头银发的大爷提问,塑料食品盒能不能放心使用,用多久以后需要淘汰?北化大硕士生孙文乐解答,正规厂家用PP等合格原料制成的塑料食品盒,是可以放心使用的,因为这些原料对人体没有毒害,并且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至于使用年限,如果食品盒上没有明确标注,就看有没有明显的变型、起泡、变色,没有的话就不影响使用。


  一位着装时尚的女士问道,现在化纤原料的衣服越来越多,对人的身体到底好不好?硕士生孙铭回答说,通过正规机构检测的化纤服装是对人身体是无害的,有些衣服在生产过程中会加入柔顺剂和印染助剂等,只要是科学添加都不会影响健康。实际上,衣物、家纺的制造离不开合成纤维、染料等化学品,会让面料更舒服,色彩更漂亮。


  一位年逾50岁的大妈询问,现在有关不粘锅的宣传说法很多,长期用来做饭会不会致癌?硕士生方成解答,不粘锅所用的表面涂层主要成分聚四氟乙烯,在常规的烹饪温度下不会对人产生危害,而且高品质的不粘锅涂层中还会加入抗氧化剂和稳定剂。所以,购买不粘锅只要选择正规厂家的产品,在正常使用过程中是不用担心的。


  另有一位大爷提出,前一段时间“黄金大米”炒得很厉害,听说有些人吃过后都失去生活能力了。硕士生屈红伟对此表示,“黄金大米”是一种转基因大米,不过“其中的科学原理我也不太清楚,但贸然用人做试验确实违反了科研伦理和道德诚信,背后应该有不合理的利益链条,我们在科研方面也反对那样的做法。”


  类似这样的互动进行了很多。来自永陵社区的居民代表们表示,以前对日常使用的化工制品了解比较少,大家普遍是一种怀疑、害怕的态度,通过参与这次的科普活动,对化工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实际上,化工知识不仅关系到自家,还涉及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回去后也会对他们进行面对面讲解,这样比电视宣传更好些。


  结束永陵社区的互动之后,外面的雨逐渐密集起来,宣讲团成员匆忙清理完现场,赶往成都市青羊北社区,冒雨开始新一轮交流活动。此刻已是晚饭时分,热情高涨的年轻人站在各个路口,分发本报精心编制的化工科普手册,围绕一些化工常识与居民们耐心沟通。此前热议的彭州遭抵制化工项目,就是在现场交流被集中提到的话题。


  对于那起事件,有些人赞同其中的公众诉求,认为当地百姓反对在身边建设化工厂是正当的,因为可能对居民身体健康造成影响;有些人更理性一些,认为现代化工技术不断创新完善,能够有效地预防与控制事故发生,不能草率地抗议化工项目建设;还有些人则表现出了难得的理智,认为政府应该更重视老百姓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应该在上马项目的过程中听取公众意见,在项目运行中则要做到有效监管。

 


图为宣讲团成员面向永陵社区居民进行科普。


  高校交流—— 用理性思维抓住事物本质


  7月10日,宣讲团一行冒雨来到美丽的四川大学,在热络的互动开始之前,记者向在场的几十名化工专业研究生抛出三个问题:在大家眼里,建设美丽化工的重点是什么?是否感受到化工面临的信任危机?对近年来的PX等热点事件有什么思考?


  充满激情的学生们就此展开了热烈讨论,其中多数人倾向于,发展绿色化学是实现美丽化工的重要手段。北化大硕士生薛冰介绍,我国绿色化工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但代表着化学工业自我调整、日趋完善的方向,当下的问题是很多企业出于短期逐利的考虑,降低了对绿色化学技术的研发投入。四川大学硕士生何欢指出,发展绿色化工仅靠高校和企业是不够的,需要国家在经费、政策、人才等方面给予扶持。


  至于化工行业面临的形象与信任危机,北化大硕士生杜逸云认为主要是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少数不合法经营、管理水平差的企业,不负责任的行为损害了行业形象;二是有关化工知识的科普严重缺乏,公众对化工常识了解太少;三是部分媒体为吸引眼球,只注重报道化工行业的负面新闻,误导了社会公众的认知。实际上,对于化工要有“利大于弊”的认识,为这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空间。

 
  就这个问题,四川大学研究生院辅导员做了形象的比喻。老虎对于人们而言,第一感觉总是凶猛、恐怖的,但是我们却不害怕关在笼子里的老虎,因为对这个笼子的牢固度有信心。这就像化工一样,问题不是化工自身有多危险,而在于对化工生产过程的安全、环保等监管是否到位。所以,“化工恐惧症”的根源可能在于,公众对企业自身及相关部门的监管缺乏信心,而化工项目本身是没有错的。


  谈到引发广泛关注的PX项目搁浅事件,北化大硕士生杨博指出,PX项目在国外并没有遭到质疑,但是到了中国却出现了问题。其实,我们没必要抵制PX项目的上马,而应该关注如何加强项目的运营管理。有关部门也要尊重社会公众的参与权利,在产业发展与公众关切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作为当代大学生,要通过理性的头脑辨别是非,努力抓住事情的本质,而不是进行人云亦云的判断。


  7月10日下午,成都持续下着瓢泼大雨,宣讲团一行在电闪雷鸣中赶往几十公里外的西南交通大学新校区。道路上的积水已没过脚踝,大家落汤鸡似的赶到西南交大,与那里的大学生继续热点话题交流。其中,化肥、农药、添加剂、地沟油、转基因作物乃至家乡的污染,都在一个多小时讨论中被质疑并解答。


  在答疑解惑之后,记者随机提了几个问题。大学生们表示自己不算是化工专业,但对化工学科及产业的发展也比较关注,会在科普宣传中尽一份力量。对网络上抵制化工项目的现象怎么看?现场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同学认为,网络的反对声音是可信的,会坚决支持网民的观点与诉求;有同学则强调,作为受过专业教育的大学生,不能盲目地迎合网民的反对意见,需要从维护产业发展的角度进行辩护。


  在讨论的最后,记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化工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产业,其发展理应得到广泛的支持与尊重;绝大多数化工热点事件都是复杂的,不能用简单的标准去评判。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群体,要用科学、专业的眼光看待行业发展,用理性、思辨的眼光看待热点事件,勇于承担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让科普的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为化工产业的发展创造良性的社会环境。


  在风雨交加的恶劣天气、将信将疑的交流氛围中,科普宣讲团三天的行程告一段落。对于绝大多数成员来说,这是一次辛苦但值得、充实并快乐的经历。对于重塑化工形象、改善公众认知的长远追求而言,这虽然是一小步但却是重要的一步。

 


图为北化大研究生在四川大学宣讲。


 图为中粮(成都)粮油公司活动现场。(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李宏乾提供)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六千万吨特大型油气田意味着什么 电都去哪儿了?——从用电量曲线看中国经济活力
能源发展方向定调 构建全新能源体系 水资源短缺,威胁世界粮食安全
生物柴油:踟踌不前,难在哪里 有人欢喜有人忧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