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下扎根,向上结果

   2013-08-20 中国化工报杨晓宇 陶加

123

往下扎根,向上结果

 
——辽宁精细化工协同创新模式调查
 

 


图为坐落于沈阳化工大学内的辽宁精细化工协同创新中心。

 

 
  今年上半年,化工行业整体复苏偏弱,在当前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弱的情况下,依靠自主创新实现产业升级,已成为企业重要出路。


  2011年,为提升创新能力与效率,国家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自教育部启动实施了“2011计划”后,“2011计划”的载体——协同创新中心在全国相继成立,一大批行业的骨干企业和科研单位参与到高校组织的协同创新中心。


  今年3月,一个由8家单位组成、针对精细化工产业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辽宁精细化工协同创新中心在沈阳化工大学正式成立。这样一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能为辽宁区域经济发展解决哪些问题?又将以何种模式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从而促进辽宁省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日前,记者来到该中心牵头单位沈阳化工大学对此进行了独家采访。


  面向区域发展—— 立足省情解决现实问题


  根据教育部“2011计划”重大需求的划分,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其中,面向区域发展类是指,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切实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通过推动省内外高校与当地支柱产业中重点企业或产业化基地的深度融合,成为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由沈阳化工大学牵头创建的辽宁精细化工协同创新中心正是属于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类型。


  为什么选择面向区域发展?在沈阳化工大学党委书记白炜和校长逄玉俊看来,这是综合了辽宁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和学校自身特点所作出的最现实的选择。


  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看,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已成为当前辽宁省的重大发展战略之一。辽宁作为我国重要的石化产业基地,炼油能力大,但化工产业链短,表现在下游的精细化学品率低,与国内发达的省份相比差距较大,尤其是高端产品产量小,生产技术水平低,产品系列化程度差。为调整辽宁省化工产业结构,增强竞争力,2012年10月,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努力建设精细化工产业大省, 构建环渤海精细化工产业带”的战略,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产业成为了辽宁省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


  记者了解到,在这一战略确立后,辽宁省10多个城市都把精细化工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之一。沈阳市提出实现精细化工与装备制造业等相关产业发展需求相结合等目标;营口市提出大力发展仙人岛化工产业集群,大石桥镁产品及加工产业集群,形成精细化工产业的研发中心和孵化基地;阜新市依托氟化工产业集群,规划了氟乙烯树脂、氟硫醇、含氟医药和农药中间体等重点发展方向。


  目前,辽宁省已有15个石化、精细化工重点产业集群。而这些相关集群和工业园的发展在需要大量的优质项目和高新技术的同时,企业研发能力却普遍相对薄弱,不适应精细化工产业技术升级快的特点。而省内的沈阳化工大学、沈阳化工研究院、奥克化学等企事业单位,在精细化学品领域具备很强的研发能力,因此,合作成立协同创新中心努力解决辽宁省精细化工行业一批重大技术问题成为了一种必然的选择。


  同时,作为牵头单位沈阳化工大学的特点也非常适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在白炜看来,沈阳化工大学在60余年发展历程中沉淀下来的“埋头苦干、眼睛向下、善于走基层”等特点,恰恰使得学校能够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具体来看,首先,沈阳化工大学这些年形成的科研成果,大部分都是面对辽宁实际产业的。有些科研项目虽小,但是能解决地方企业发展的现实问题;其次,学校的专家和学者非常善于走进基层,他们熟悉基层的工作,能跟基层员工和企业打成一片,尤其是和中小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创新工作像是一个生物链,我们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在这个链条上找准自己的定位,如果错位了,那就达不到最优效果。如果我们定位于面向科学前沿,我们学校并不具备解决国家重大装备技术问题的人力和财力,但是面向区域经济发展,我们恰恰能够胜任。”白炜说。


  为此,沈阳化工大学提出了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服务县域经济和产业集群、振兴精细化工产业”三位一体战略和“接地气、创实效、求共振、促引领”十二字方针,并最终同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沈阳化工研究院、中国石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化分公司、东北制药集团公司、沈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辽宁奥克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单位达成协议,共同组建辽宁精细化工协同创新中心。
 


图为沈阳化工大学教授葛铁军(左)在康平塑编产业园实地指导。

  

  模式突破常规—— 协力创新更重应用推广


  既然是面向区域经济,那看似独立的协同创新中心,将采用何种模式为地方产业发展贡献力量?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辽宁精细化工协同创新体所采用的模式,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核心加两个外圈,核心与外圈之间有数条纽带相联系,从而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协同创新中心是核心组织,在核心组织之外有一个产业集群的圈子,在产业集群之外还有一个县域经济的圈子。核心组织将在技术上为两个圈子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一方面这两个圈子发展中所遭遇的问题,将成为核心组织日后研究的方向之一;另一方面,这两个圈子也将是核心组织所研发的某些技术的最终应用之地。核心组织与外围圈之间是血肉联系的,这是我们的特点。因此,在这个模式下,我们既要眼睛向内做好研发,也要眼睛向外做好推广。”白炜说。


  辽宁精细化工协同创新中心是这一模式中的核心组织,承担着重大技术研发的任务。据介绍,目前,该中心已搭建了高性能、高附加值精细化学品制备技术平台;精细化工生产过程强化技术平台;精细化工合成中的催化剂及催化技术平台;高效、安全、环境相容性好的农药制备关键技术平台等6大平台。


  记者看到,根据辽宁省精细化工协同创新中心的6大技术平台重点任务安排显示,每个平台所重点研发的技术,均有对应的可服务的产业集群。比如,在高性能、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学品制备技术平台的重点技术包括选矿药剂化学品、电子化学品、新型表面活性剂及高档日化精细化学品、高端香料、香精化学品,将分别于2013~2015年研发成功,直接服务的集群包括辽阳国家芳烃及精细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沈阳化工产业园、抚顺精细化工产业基地、灯塔日用化工产业集群、营口仙人岛石化产业集群等。


  如何打通核心组织与两个圈子之间的联系?逄玉俊告诉记者,除了协同创新中心内部8家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协同中心与各产业集群组织和县域经济组织之间也有合作协议。中心目前已经与鞍山市政府、营口市政府、辽阳市政府、朝阳市政府、沈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化学工业园、盘锦辽东湾新区、凌海市政府、北镇市政府等签署了发展精细化工产业的战略合作协议等。同时,为了和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及县域经济紧密对接,协同创新中心向全省11个县(市)派出了科技副县(市)长。


  向精细化工产业密集地区派出科技副职是一个重要举措。白炜说,这些科技副职既有学识和技术专长,又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和经验,依托着学校这一坚实的后盾,并拥有辽宁精细化工协同创新中心的强力支撑,身后有若干科研团队作支撑。协同中心将以他们为纽带,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全面的、综合的服务,解决实际问题。


  在辽宁省北镇市,记者见到了正在此担任科技副市长的沈阳化工大学教授龙小柱和当地政府工作人员、企业负责人。记者了解到,为了能够更高水平的发展精细化工产业,避免低端重复和环境污染,北镇市政府领导班子曾专门请专业规划单位对本地产业发展进行规划,然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在市主要领导看来,这个规划并没有体现出北镇市的产业特点。而龙小柱的到来,为北镇市的产业规划起到不小的作用。在深入调查了北镇市的情况后,龙小柱重新梳理了北镇的优势,带领北镇市相关领导前往国内知名的科研院所和企业拜访专家学者,最终形成了一个适合本地特点的发展规划,得到北镇市政府和企业的认可。这仅仅是龙小柱工作的开始,他告诉记者,北镇市以中小企业为主,基层企业虽有发展欲望但往往缺乏技术支撑,如今有协同创新中心作为后盾,他将更有信心去帮助企业解决遇到的难题。


  龙小柱的信心来源于协同创新中心所建立的管理机制。记者看到,中心规定,科研项目按服务发展需求类、自由探索类命题等两类分别组织。服务发展需求类由中心成员单位或社会单位提出,中心科研人员可组织跨学科研发团队,联合攻关,科研经费由提出命题的成员单位承担。也就是说,属于产业集群和县域经济的地方企业只要有科研难题都可以通过像龙小柱这样的“纽带”向中心寻求支持。


  “在这种模式下,地方企业有技术难题可以通过创新中心的团队去解决,创新中心的科研成果也可以到地方企业去转化。甚至,如果地方企业有好的技术,产业化需要投资,也可以通过创新中心这个渠道来吸引其他产业集群或县域经济内有意向的企业投资。”逄玉俊如是说。


  而在记者看来,正是这样一种模式,首先在核心层面高校、科研院所与区域龙头企业紧密合作,形成巨大的创新合力;其次,核心研发组织与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的基层中小企业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有效帮助他们实现技术升级,为解决落后产能问题提供技术支撑;再次,将辽宁省内分散发展的各点连接起来,使得整个区域经济有望被盘活。

 


图为辽宁省教育厅纪检组长任伟(右)与沈阳化工大学党委书记白炜(左)共同为辽宁精细化工协同创新中心揭牌。

 

  工作有序推进—— 未来聚焦创新机制运作


  尽管协同创新中心启动至今仅5个月时间,白炜也表示很多工作仍在探索之中,尚需要时间来检验成果。但在采访中,记者看到,创新中心目前已经完成了不少工作,并取得一些成效。


  逄玉俊介绍说,协同创新中心的组织模式、管理体制已基本建立并运行起来。协同创新中心下设技术产业化办公室、精细化工研究院和创新实验学院3个机构。其中,6个创新平台挂靠在精细化工研究院,每个创新平台都包括若干个创新团队。创新实验学院主要负责研究生实践教育与管理、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等创新人才培养工作。


  在管理体制方面,中心建立了5项制度。其中,协同创新中心的决策机制由宏观问题协商和具体项目股份制决策构成。具体项目的决策工作实行股份制决策机制,项目的资源投入包括资金投入、项目投入、人才投入和固定资产投入,均核算成相应数量的股份。


  在平台、基地、成果、信息等创新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方面,中心充分整合与利用平台、基地、成果、信息等资源,攻关重大科研任务。据了解,中心现有国家级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15个,省重点学科12个;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20人,国家、省“百人层次”人才16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辽宁省教学名师12人;拥有科研仪器设备6000余台(套),价值5亿元,包括核磁共振仪4台、液(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6台以及高效液(气)相色谱仪、X-射线衍射仪等仪器设备;现有藏书200余万册,中外文期刊4000余种,电子出版物近1000种,近10种大型光盘数据库等。中心拥有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10余项;完成国家“863”、“973”、科技攻关、重大专项等国家项目近30项;拥有精细化工领域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40余项。中心目前正承担的国家支撑计划等重要课题5项,资助金额近亿元。


  在资金和硬件设施建设方面,沈阳化工大学作为牵头单位积极组织协同体各单位筹措资金,并快速落实投入。沈阳化工大学已为协同创新中心建成使用面积15000平方米的协同创新大楼,精细化工研究院及中心的各个部门位于其中,现在已经投入建设费用5000余万元。东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与协同创新中心各单位进行技术开发,已累计投入资金500余万元。沈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辽宁奥克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沈阳化工研究院科创化学品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化分公司等企业单位通过与沈阳化工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共同落实“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投入合作经费共计750万元。


  对于未来工作,逄玉俊表示,最重要的是进一步完善协同创新组织,使其能够高效运转起来,尽快将8家单位之间的协作机制建立起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企业人员也将陆续进驻协同创新中心工作。而白炜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协同中心要有项目、有课题、有人员,最后要出成果。”


  而在更远的将来,按照白炜的设想,协同创新中心可能还会建立双中心的模式,研发中心在学校,企业人员进入学校合作研发技术;待技术进行中试时,在企业也要设立中心,学校人员也要进入企业合作搞产业化。


  辽宁这个新中国的老牌重工业基地,正在精细化工产业的蓬勃发展中焕发出新的活力。未来,辽宁精细化工协同创新中心将为这一区域发展带来哪些惊喜,值得期待!
  


图为沈阳化工大学领导送两名干部赴锦州凌海、北镇市任科技副县(市)长。  (图片均由浦生江提供)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六千万吨特大型油气田意味着什么 电都去哪儿了?——从用电量曲线看中国经济活力
能源发展方向定调 构建全新能源体系 水资源短缺,威胁世界粮食安全
生物柴油:踟踌不前,难在哪里 有人欢喜有人忧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