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网改革须再接再厉 难触“三桶油”要害

   2013-11-18 中华石化网第一财经日报

317

中华石化网讯 国家能源局最近发布《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监管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监管办法》征求行业各方意见,各方为之议论纷纷。《监管办法》指出,为实现互惠互利、充分利用现有设施能力,在有剩余能力的情况下,油气管网运营企业应根据一定排序,即以现有输送(储存)合同用户,国家政策规定的优先类、鼓励类用户,申请、签订输送(储存)在先的新增用户,无歧视的对第三方开放管道设施。

有人认为这是将管道分别从“三桶油”中拆分出来的信号,也有人认为重点不在于拆分,而在于成立独立的管道公司。其实,如果将正在进行的能源市场改革看成一项系统工程的话,《监管办法》本身的象征意义可能大于实际意义。

能源市场改革牵涉方方面面,上游供给方、运输方、分销商、投资方、立法机构、政府以及需求方等都是其中的参与者。目前我国大部分的主干油气管道基本由“三桶油”控制,形成了纵向一体化的形势。2013年我国的油气管道总里程达到了10.6万公里,根据中石油2012年年报,其一家控制的油气管道就达到了5.7万公里,“三桶油”总共控制的管道占比在全国超过70%。这就引发了下游各方的担忧,控制了管道就可以得到市场控制力,在形成垄断之后还能获得市场决定权。因此,最直接的解决办法就是将管道公司拆分或者独立出来,削弱这种控制权,就像美国当年拆解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一样。

但是,拆分或者独立都不是所谓的定海神针。管道运输业的纵向一体化与其说是“三桶油”刻意为之的“阴谋”,倒不如说是被行业特性逼出来的。1980年,奥利弗·威廉姆森开发出来一个术语:资产专用性,指的是如果投资者想要独立建造一条管道,那么在投资之前就必须与下游消费者和承运方达成牢不可破的合作关系。如果这种合作关系不稳定,而且投资者又无法将管道移至他处,那么消费者就可能会将投资者的利润压制得非常少。而且,即使双方真心合作,始终还是会存在人们意料之外的因素阻碍合作的进行并且损害双方的利益。

那么,这种管道投资究竟有多大呢?以西气东输二期为例,管道全长8704千米,仅物资成本就达到1422亿元,平均每公里造价1634.2万元。设计运输能力300亿立方米/年,按照2010年平均运价0.14元/立方米计算,每年最大的运费收入也只有42亿元,那么仅收回物资投资成本就需要34年,按总成本计算时间更长,这期间的风险几乎无法预测。这时,纵向一体化就成为了一种解决方案。将生产与运输之间的环节压得最小,风险也就越低,最终的收益就可能越高。当然要说明的是,这个威廉姆森不是“三桶油”请来的专家,说来惭愧,笔者第一次听说他的时候,他刚刚拿到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纵向一体化可以堂而皇之地存在下去。有研究表明,纵向一体化无法有效地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换言之,垄断的大企业无法跟上需求的增长速度,并且,在需求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其平均成本会不断提高,最终导致无法继续经营。因此,大企业要在这样的趋势下生存,就必须寻找其他非市场的方法,比如设定进入门槛,或者影响政策制定等。这种行为很自然地受到同行和消费者的厌恶。

即使《监管办法》顺利施行,而且管网运营企业真正做到公平公开,纵向一体化的形势依然不会得到破解。《监管办法》施行后,生产商与分销商、消费者可以直接进行贸易,贸易量的扩大会导致需求量增长。假设在运能足够的情况下,根据上述的理论,垄断大企业在需求上升到一定规模时平均成本上升,会更加积极地影响政策制定,甚至设定更高的产品价格。因此,产品价格在初期短暂下降后,会在长期形成更高的涨幅。

当然,这种情况的发生需要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之内,监管方可以完善进一步的配套政策,从根本上将纵向一体化的基础削减到最低的程度。在全球范围内,能将管道行业变成完全竞争性市场的只有美国,而整个过程一共经历了大约80年。作为开始,《监管办法》可以算是个前奏。

(作者为第一财经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弘扬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