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最美一线工人”西部管道公司红柳作业区王彪

   2013-11-15 中华石化网记者 马莹莹

203

“最美一线工人”王彪

  同事评价

  红柳作业区主任 王仁举:刚投产时,压缩机管理人员特别紧缺。王彪凭借他当时在压缩机组安装时的简单培训,以及在调试过程中的调试基础,硬啃英文说明书,成了压缩机方面的“万事通”。

  红柳作业区党支部书记 王琪:面对生活环境的巨大反差,王彪没有退缩、没有怯弱,用满腔热情寻找自己的道路。

  红柳作业区副主任 张富渊:王彪把工作心得总结成学习材料、做成课件。这些课件贴近生产,大家学起来容易上手,都叫他“彪师傅”。

这里,有一个美丽的名字——红柳,也有个可怕的统称——无人区;这里,是古代丝绸之路途经之地,也是现代能源丝路的重要枢纽;这里,一万多公里的气龙在地下呼啸而过,为下游送去绿色和温暖,而地上无尽的荒漠和戈壁依然演绎着千古不变的寂静;这里,曾经因为商品交流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今天又因为保障能源供应筑起了忠诚奉献、顽强拼搏的精神高峰。

这里是我国能源动脉上游要地。为保障国脉平稳安全运行,一座座场站沿线驻扎,一批批年轻人投身这里,一个个青春梦想在风沙中顽强绽放……西部管道公司酒泉输油气分公司红柳作业区王彪,是其中既典型又平凡的一位。加入管道事业4年以来,在风沙的考验中,王彪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大学毕业生到一个坚守能源动脉的管道人,用过硬的技术和无悔的担当注释了“我为祖国献石油”的青春力量。

  直面挑战,一个无悔的选择

狂风卷着沙石飞奔,远处的山脉平静地卧出一条亘古不变的曲线,永恒的黄与灰充盈着整个视野……这是每天早上王彪拉开窗帘看到的景色。

“反差”是王彪来到红柳之后最大的感受。出生在海南的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来到这么一片不毛之地。

2009年,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毕业后,王彪从海南出发坐了一周的火车来到乌鲁木齐。一路向西,当绿色和湿润逐渐褪去,王彪才开始真正认识到工作环境的艰苦。“报到第一天,我一宿没睡着。作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我从没想过要去一个比家乡更荒凉艰苦的地方工作。”至今,王彪仍难忘当初的煎熬。

红柳作业区得名于古时的一条红柳河,如今河已干涸,只留下一个美丽的名字。这里年平均降水量仅40毫米至7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100毫米至3500毫米。水,成为红柳站最奢侈的东西。

建站之初,为解决生活用水,施工队换了五六处打井,最深打到1000米,钻头磨钝了也没见到一丁点水星。站内30多名员工用水全靠16立方米的水罐车从80公里外的柳园镇运过来。80多公里的“搓板路”,拉水车来回一趟就是一整天。为了节约每一滴水,站内员工专门制作了一个坡形铁架,头高尾低,车头爬上高处,可以使水罐里的水一滴不剩地倒出来。

滴水难求,干旱考验着每个人。对于来自海南的王彪来说,这种挑战尤甚。“刚到这里时,感觉特干燥,每天要喝很多水。可喉咙还是干,经常流鼻血。我第一次探亲回来,离红柳还有60公里就开始流鼻血。”王彪回忆说。

驻扎在安西极旱荒漠自然保护区内的红柳站,犹如一座远离人烟的孤岛。从最近的连霍高速公路下来,经过两个小时的“震动模式”才能到达红柳站,被王彪和同事们戏称为“身体部件抗造实验”。沟壑、坑洼、乱石,车子驶过颠得人五脏六腑绞作一团。

虽然环境恶劣,但红柳站是西部能源战略动脉的重要枢纽。“红柳作业区管辖红柳压气一站、压气二站及柳园成品油分输计量站3座站场,管理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管道481公里、阀室10座。两个压气站分别为西气东输一线和二线甘肃段首站。同时,红柳作业区是西气东输一线、二线在国内的首个联络调峰点。即将投产的西气东输三线压气站也由这里管辖,战略意义不容小视。”西部管道公司副总经理张文新说。

“上一天班就尽一份责。”刚分到红柳作业区的王彪来不及适应,就投入到紧张的生产中。正逢西气东输二线压气站投产,他跟着师傅从站场工艺学起,参与设备抢修、进行现场检测、做好日常监护……从对管输工作的一无所知到单独对设备“望闻问切”,传经带徒,4年来,他将自己作为一棵红柳深深扎根在这片干旱又充满力量的土地上。

  勇担重任,诠释80后的担当

“对我来说,最大的幸福就是排除压缩机故障,听到它发出隆隆的声音,有一种驯服长龙的感觉。”王彪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这种成就感来自四年如一日的艰辛付出。一年学艺,两年带徒,三年成才,四年做骨干,王彪扎根戈壁,一步一个脚印走来。他用“平凡”描述自己的工作,用不平凡的态度对待每一项操作、每一次巡检和每一次抢修。

红柳作业区员工37人,主要负责日常设施设备维护,保障站场和线路的平稳运行。由于远离城镇,社会依托差,每名员工都要对设施设备基本情况熟悉掌握,努力实现“设备小修不出站、逐渐大修也能干”的目标。

作为主管设备的技术骨干,王彪抓住点滴时间苦学技术。“在寝室,他大部分时间都在看书。有时,我夜里两三点醒来发现他还在画流程图或者看资料。”王彪的室友张荣昱说。

“每台设备都是有生命的,我们把设备当做自己的孩子,防止它跑、冒、滴、漏,确保整个输气工艺的正常运行。”作为站场设备“管家”,王彪本着对生命负责的态度对待每台设备。

压缩机组是压气站的“心脏”,红柳压气站采用的是GE公司的压缩机组。投产后,GE公司的技术人员到站上进行维护保养或指导操作,每次都会收取费用。“为什么不能我们自己干,省下这笔服务费呢?”王彪想。

怎么办?王彪和3名同事决定“偷师学艺”。4个人轮流负责盯几个小时,晚上回到宿舍后,再互相交换对接。摸索设备、记录要点、啃英文资料……“学艺”的日子里,王彪每天睡眠不足6个小时,掌握了基本的压缩机技术。

“如果不是因为那2个月的跟班学艺,我后来负责站场设备就难有信心了。”回想起那段充实的日子,王彪掩不住嘴角的笑意。

设备“管家”不仅要熟悉设备,而且要管好设备。

戈壁大风经常造成外电线路故障,导致压缩机组自动保护停机。频繁启停不但缩短压缩机寿命,而且影响站场正常输气生产。“怎样让压缩机不因为外电故障停下来呢?”王彪苦苦思索着。

为了搞定这个“大家伙”,王彪和同事认真研究外电切换至发电机供电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分析外电故障时每一台相关设备运行环节的数据变化,最终制定出一整套实施方案,实现了压缩机组不停机外电切换。

面对大家竖起的大拇指,腼腆的王彪脸红了:“其实大家能力都很强,工作也很努力,只是我这次更用心,大胆地尝试了一下。”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研修设备管理技能之外,王彪还经常将积累的经验制作成培训课件,并组织员工培训。在压缩机管理方面,他连续两年编写材料代表站队参加分公司的压缩机经验交流会。4年里,王彪带出6个挂名徒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彪师傅”。

“我们已经是这片戈壁的主人!”谈起80后的责任,29岁的王彪充满自信。

  立志坚守,做一棵扎根戈壁的红柳

当初“连一个符号都不懂”,现在作为一颗“螺丝钉”紧紧拧在管线上,4年来,王彪常说的一个词是“感恩”。

“我在这里度过了3个春节、4个生日,跟同事在一起的时间比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都多,大家已成为亲人。4年里,我通过公司培训收获了技能,通过同事间彼此温暖收获了真情,要懂得感恩和回报。”王彪动情地说。

其实,对于为人子、为人父的王彪来说,最苦的不是环境的恶劣和工作的艰辛,而是得知亲人遇到困难但自己无法照顾的愧疚。母亲骑摩托车被撞伤、妻子怀孕时跌跤……每次听到这样的消息王彪只能干着急。“相距几千里,那种无能为力的感觉最苦……”

无数次,接到家人朋友打来劝他回去的电话,王彪总是默默不语。

如今,王彪的女儿已经3个月,只见过女儿两次的王彪更加理解了“责任”的深意。

《平凡的世界》是王彪最喜欢的一本书。他认为自己也很平凡。“我现在也没搞明白,为什么会选我为‘最美一线工人’,因为有这样经历的人有很多,他们都很努力,我只是他们中的一员。我们的使命就是保障能源安全供应,责任就是守护能源动脉。”面对荣誉,王彪有些不安。

“目前,我们的天然气资源造福中东部地区的4亿人口,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改善能源结构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而管道业务点多、面广、线长,每百公里就要设压气站和原油成品油的加压泵站。每30公里左右就有天然气或者原油成品油的阀室。公司80%的基层站队都分布在这样的荒漠戈壁中。”张文新说。为了保障能源安全供应,管道人选择了坚守。

奔涌的“福气”在脚下呼啸而过,造福的居民日益增多。据统计,截至10月底,西部管道公司自成立以来已累计输送原油9702万吨、成品油4178万吨、天然气1100亿立方米……骄傲的数字背后是以王彪为代表的3000多名管道人的默默守护。

红柳作业区门前有几棵红柳,是王彪巡线时从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那里要来种植的,单调的生活因此增色不少。“戈柳”也成了王彪的微信号。“要像红柳那样扎根最需要的地方,扮绿戈壁!”

荒漠无际,放眼望去,能源动脉之上一簇簇鲜艳的石油红伴着红柳舞动,在灰岩与黄沙的映衬下很美。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