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图为台资企业代表在宝丰能源基地参观。(本报记者 张育 摄)
10月1日,台湾地区的“行政院”网站公布,自10月3日起,放宽对台资企业在大陆的石化和半导体项目的投资限制,台湾石化生产商将可以在大陆建造石脑油裂解厂、生产乙烯和丙烯;11月4日,2013年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在南京召开,参会代表围绕“两岸产业合作新局面”、“两岸经济转型与产业合作”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并共同发表了《两岸企业家峰会2013紫金山会议共同倡议》;11月6日,以“深化新兴产业合作,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为主题的两岸新兴产业合作暨经济转型升级高端论坛,在广东惠州举行。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两岸石化产业如此频繁互动,业界人士纷纷预测,双方合作有望迎来“第二季”。
②11月4~5日,两岸企业家峰会在南京紫金山举行。会议期间,中国石化与台湾石化联合体共同签署了《加快推进漳州古雷炼化一体化项目框架协议》。图为签字现场。
优势互补—— 两岸合作纵深迈进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两岸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两岸经济合作的重点行业。台湾地区油气资源匮乏,但石化产业具有较强竞争力,是世界重要的石油石化产品出口基地之一;大陆石化工业已拥有40多个子行业,年产6万多种产品,门类基本齐全,但也存在石油和高端化学品依赖进口、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以及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如何在发展中补足“短板”已成为两岸石化行业共同关注的问题。
“台湾岛内的石化产业由下游开始起步,形成了自下而上、逆向发展的完整产业体系,这正好和大陆的上游优势形成互补。”台湾石油化学工业同业公会理事长陈武雄如是说。
自1990年台湾石化代表团首次走访大陆为两岸石化界的交流合作“破冰”,此后两岸石化行业开启交流活动,不断加深在科技、经贸等方面的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双方合作建树颇丰。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武勇不久前表示,目前大陆石化工业在经济总量、经济规模上具备了雄厚基础,炼油能力和乙烯产能均已位居世界第二位。同时,台湾石化制品对大陆的出口已占到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大陆成为台湾第一大出口和投资地,而台湾也是大陆第二大石化产品进口地。
统计资料显示,2013年1~8月,大陆共批准台商投资项目1327个,实际使用台资金额15.4亿美元。截至2013年8月底,大陆累计批准台资项目89328个,实际使用台资585.9亿美元。商务部10月公布的两岸经贸交流最新情况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两岸贸易额为1492.1亿美元,同比增长23.1%。
经过多年的发展,大陆对接台湾石化产业正向着规模化、一体化、园区化发展。作为福建省唯一的台湾石化产业园区,古雷台湾石化园区享有台资项目核准的特殊政策,成为闽台石化产业深度合作的一个重点园区。福建泉港区台湾石化专区由台湾石化同业公会牵头投资兴建,该园区拥有总投资150亿美元的炼化一体化项目(台湾方面和中石化各投资一半),已成为台商在大陆投资规模最大的石化项目。此外,全国许多地方都有台资石化企业的身影,特别是华东地区已经成为台湾石化产业的主要投资区域。
针对10月初台湾当局放宽对大陆石化产业的投资限制,有专家表示,这主要是台湾下游石化公司面临原料短缺问题所致。数据显示,2012年台湾生产乙烯347万吨,进口约34.8万吨,但这仍不能满足台资企业的需要。作为投资大陆最积极的台湾石化企业之一,台塑关系企业就曾表达了在浙江和福建投资建设乙烯项目的兴趣。目前该公司已在浙江生产乙二醇和聚氯乙烯等多种石化产品。
在沿海地区中,江苏也是台商在大陆投资密集的地区之一。自2003年兴建之初,扬州化工园区就得到了长春集团等台湾石化企业的大力支持。目前,落户扬州的台资企业已超过1000家,在充分利用扬州化工园区现有产业基础上,不少企业还提出了建设海峡两岸(扬州)绿色石化产业合作区的意见,明确烯烃芳烃、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和石化物流四大产业的发展方向。
“两岸特别是要在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新兴产业特别是绿色化工的培育和发展方面进行深化合作。”李武勇表示。
绿色化工—— 永续发展渐成共识
据联合国及美国统计局估计,2025年世界人口将达到80亿,未来依靠石化工业解决人类生存的问题将变得更为迫切,推行“绿色化工”成为两岸石化业的常态话题。石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支柱产业,在两岸的经济贡献有目共睹,然而受石化产业本身的特殊性,两岸都曾出现过诸如台湾国光石化投资案等因担心环境污染而引发的群体事件。
由于历史原因,大陆推行“绿色化工”起步较晚。而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实施。1978年,德国首推蓝色天使(Blue Angel)环保标章,引导消费者购买环保产品,鼓励从业人员设计、供应环保型产品。根据一项民意调查显示,100%的德国民众愿意购买蓝天使产品,68%甚至愿意付出更多代价购买。由于该制度的推动,一些推行环境标章的中小企业的营业额也大为增加。美国则在1989年提出绿标签,1992年推出能源之星,2006年实施电子产品环境评估制度……
在台湾,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已经成为趋势。作为一种永续的经营理念,发展低碳能源的生物质能源不仅可提高能源自主性,更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具有环保与能源的双重贡献。据了解,在过去的30年里,生物质能源已经从设想变为现实,成为可产业化的商品。
“石油、煤等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地球数量有限。而生物质能源与风能、太阳能皆为可再生资源。因此,要大力提倡发展生物质能源。”台湾石化合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志宏如是说。
资料显示,欧盟生物质能源主要为油菜籽、动物脂肪等,2012年总产量900万吨;美国主要为大豆、动物脂肪,2012年总产量约348万吨,其中美国环保总署对2013年柴油市场中生物柴油产品所占的份额调高了28%,达到近387万吨;在南美,2012年阿根廷生物质能源总产量达245万吨,巴西总产量为229万吨;而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2012年总产量仅为100万吨左右。
如今,大陆石化产业正鼓励发展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现代煤化工等战略型新型产业,支持行业的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为石化工转型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就在不久前结束的两岸新兴产业合作暨经济转型升级高端论坛会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赵俊贵在发言中表示,建议两岸石化企业今后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专用化学品、技术创新、节能环保、企业的责任关怀等领域开展交流与合作,携手为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石化产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期待两岸化工产业通过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带来新的契机。”陈武雄告诉记者。
③图为古雷台湾石化园区福建腾龙芳烃公司年产80万吨对二甲苯装置。
深化合作—— 寄望开启后ECFA时代
ECFA早收计划于2011年1月1日实施,今年是ECFA早收计划实施的第三年。3年来,传统石化、新兴化工、机械等行业的两岸货物贸易规模持续扩大,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也不断加速,产业合作进一步密切,两岸经济关系自由化获得机制性保障,有力地促进了两岸经贸合作的发展。
单就台湾而言,ECFA签署后的2011年及2012年,该地区出口比签署当年分别增长12.3%与9.6%。从整体而言,列入ECFA早期收获计划各产业受雇员工人数增长率也普遍高于整体制造业增长率。此外,ECFA加快了吸引台商回台投资速度。台“经济部”发布的数据显示,至今年6月,台“经济部”已受理34件台商回台投资案,预计投资总金额约1826亿元新台币,可增加台湾就业人数约2.8万人。
据悉,大陆给予台湾的539项早收清单和台湾给予大陆的267项早收清单将全部实现零关税。而当年签ECFA时,有台湾投资者曾对开放大陆货品和服务产品心有疑虑,戒慎恐惧。为此,台湾当局主管部门还特别编列了ECFA补助预算。但3年时间过去,只有两家业者申请补助,而且其理由与ECFA开放完全无关,也就是说,ECFA实施至今,岛内工商企业受损为零。
资料显示,今年1~9月,石化、机械等产品的两岸贸易额已突破千亿,达1492.2亿美元,同比增长23.1%。目前,台湾是大陆第七大贸易伙伴,大陆是台湾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宁波口岸是大陆地区对台贸易发展较为活跃的口岸之一,甬台经贸合作一直十分紧密。据统计,化工原料是宁波口岸进口ECFA商品的主力,进口值居前两位的商品对二甲苯和丙烯合计受惠货值达8.59亿美元,占受惠总值近6成。在台湾原材料大量进口的同时,原产于台湾的电子生产设备、工业用数控机床、汽车配件等机械产品进口量大幅增长。
国台办新闻发言人杨毅针对ECFA生效实施三周年来的成效时表示,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生效实施三周年来,两岸货物贸易的规模持续扩大,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不断加速,产业合作进一步密切,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自由化获得机制性保障,有力地促进了两岸经贸合作的进程。事实证明,ECFA是一份惠及两岸同胞,符合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好协议,得到大多数两岸民众的普遍肯定和支持。
而陈武雄在分析当前台湾石化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时也表示,两岸签署的ECFA早收计划中约有800项产品逐步降税。在第一阶段,涉及台湾石化产品的有88项,虽然仅仅迈出一小步,但这是未来一大步的开始。他希望在后续协商中,能够有更多的台湾石油产品、化工产品列入到清单中来。两岸石化业界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当通过了解与交流,增强互信,逐步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实现两岸石化产业的优势互补。
来自台湾的中华经济研究院经济展望中心主任刘孟俊更是强调,ECFA的签署只是两岸制度化合作的开始,加速ECFA后续协议的完成势在必行。
④1992年台湾青上公司在天津投资第一个曼海姆法硫酸钾装置。到目前该公司在大陆已有二十余家工厂。图为佛山青上公司硫酸钾生产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