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顺天然气输送管网,难也不难

   2013-12-03 中国化工报陈丹江

286

   

 



中缅油气管道建设广西来宾市忻城县欧洞乡里苗村施工现场。  (CFP 供图)

 

    眼下,我国再度出现大规模气荒,多地化工企业因断气被迫停产。在此当口,煤制天然气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早在去年7月,我国首个煤制天然气示范项目——大唐内蒙古克什克腾旗40亿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气工程就宣布大负荷试验成功,准备随时向首都北京提供清洁能源。但令人遗憾的是,一年多后的今天,仍然没有见到该项目正式投产送气的报道。个中主要原因是什么?对此,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建设滞后,管线成煤制气“卡脖子”工程
 

    “我们大唐内蒙古克旗煤制天然气项目一期工程确实在去年7月份就成功进行了大负荷试验,也做好了随时投产送气的准备,但由于中石油负责的一部分管网工程迟迟未贯通,我们的煤制天然气装置是有劲使不上,已搁置一年多,经济损失也很大。”大唐能源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明接受记者采访时显得有些无奈。

 
    据记者了解,大唐克旗煤制天然气项目主体工程与输气管线于2009年同获国家发改委核准,并同步开工建设。原定方案为,由大唐从内蒙古克旗煤制天然气生产现场直接将管线连到北京燃气管网。但管线几乎铺到北京地界时,才得知北京与中石油签有天然气供应的战略协议,即北京市只接受中石油一家的天然气供应,大唐煤制气管线只能改道接进中石油管网。于是,大唐方面只好修改管线辅设方案,改由中石油北京天然气管道有限公司承建北京段115千米输气管线。


    “虽然中石油方面也在不断加快管线建设进度,克服了许多困难,但中石油管线建设严重滞后,是造成克旗煤制气项目迟迟无法送气的关键因素。”张明指出。


    记者了解到,自去年以来,大唐为了早日投产送气,通过加强与中石油沟通,派专人进驻管道施工现场协调督促等措施,中石油方面也加派了力量,加大投入,管道施工得以加快。最新的消息是,此段管线有望于今年12月5日前后完工,与大唐修建的管线实现对接和贯通。


    据中石油管道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他们负责承建的这段管线也实属不易,其中隧道穿越2处、河流穿越15处、铁路穿越4条、等级公路穿越10处,经密云分输站至高丽营末站,设8个阀室。受到密云县境内沿线诸多阻工问题的影响,工程整体进度推进缓慢。尽管北京市重大项目办、密云县政府多次出面协调沟通,但仍存在部分阻工问题,致使项目实际推进情况较预期计划产生偏差,项目推进十分缓慢。


    “大唐克旗煤制气项目虽然早已建好,但却迟迟不能供气,这再好不过地说明了我国天然气管线建设的重要程度。”张明表示。


    “大唐毕竟是央企,在并网方面遇到的一些问题还好解决,但我们若是个民营企业,谁都能把我们卡死。”内蒙古汇能化工有限公司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陈玉进告诉记者。据他介绍,汇能的煤制天然气项目目前规划年产能是20亿立方米,前期4亿立方米的产能计划明年7月投产。但由于无法与中石油的管道并网,汇能公司只能将投产后的天然气并入内蒙古当地两家企业的管线中。


    “但内蒙古当地对天然气的需求毕竟有限,我们现在担心20亿立方米的产能都上了会把自己‘憋死’。”陈玉进一脸忧愁地跟记者说。


    其实,面对管网问题的不止内蒙古汇能一家企业,国能新兴能源集团副总经理孙辉告诉记者,国兴能源的煤制气项目如果解决不了管网问题,就只能考虑将产品液化再投入市场。


    “我们目前的并网问题正在跟中石油和中石化接洽。”中国华能集团内部人士表示,煤制气项目不可避免会面临管网的问题,很多国企如此,而民营企业自己建管道更不太可能,跨省太多,投资太大。

 



大唐能源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明一行现场调研天然气管线建设情况。  


  喜忧参半,天然气“织网”行动快慢不一 


    值得欣喜是,近年来,我国油气管道建设不断提速。   


    据记者了解,目前我国长输油气干线主要由中石油、中石化、中国海油等几家大公司进行建设,局部管线则由地方政府进行投资。也有的省份为了引进清洁能源,开始着手建设天然气管线。


    “浙江为了引进新疆的煤制天然气,规划投资1200亿元,建设从新疆直达浙江的天然气管线。”浙江理工大学教授鲍健强向记者透露。


    据专家介绍,我国油气管网是能源输送的大动脉。过去10年,我国油气管网建设加速推进,从2004年总里程不到3万千米,到目前已超过9万千米。


    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局长赵玉建告诉记者,继西气东输一线、二线后,西气东输三线已经开工建设,四线和五线正在规划中。在已建成陕京一线、二线和三线的基础上,明年我国将开工建设陕京四线。四大油气进口战略通道的建设中,在西北,中亚天然气管道C线已于今年9月开工,建成后中亚天然气管道全线年输气能力将提升至550亿立方米,D线预计也将于明年开工;在东北,中俄天然气管道正在规划中,中俄原油管道将由年输量1500万吨扩建至3000万吨;在西南,中缅油气管道建设正在加速推进,中缅天然气管道预计将于明年5月1日通气。我国已形成西气东输、北气南下、海气登陆、中缅油气管道四大通道。


    此外,我国省级区域性管网将以更快速度和更大规模发展,骨干管网间的联络线建设也将加快,这将推动全国性油气管网进一步建成。


    但是,与国外相比,我国油气管道建设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院长安海忠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管道作为继铁路、公路、水运、空运后的第五大运输形式,在我国还是新兴行业。目前我国规模化油气管道里程虽有9万多千米,而全世界规模性的油气管道里程达250万千米,仅美国就有70万千米,俄罗斯约25万千米。从我国地域和人口来说,油气管道建设还在起步阶段。 

  
    “这些正在建设中的油气管线是基于油气输送,一般有着特定的用途,但未来有多少余量提供给煤制天然气企业使用,能否满足煤制天然气企业的需求,就不得而知了。”张明这样认为。  


    新疆新汶煤制气公司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公司正在建设的20亿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气项目只能借道中石油的输气管网,但在天然气的价格上就只能委曲求全。

 
    记者了解到,有的煤制天然气企业打算靠自身力量建设输气管线,但面临诸多困难。


    以大唐阜新40亿立方米/年煤制气项目为例,该项目为了获得市场,正在自己建设从阜新项目现场送往沈阳、铁岭、抚顺、本溪等地的输气管线。但在输气管线建设过程中,穿越高速、铁路、山地、河流等断点极为困难。断点处面临办理审批手续周期长、相关方面索要补偿款额度大等诸多困难,进展十分缓慢。大唐阜新煤制气厂区装置2014年即将建成,但届时可能由于管道不通,无法外送。


    “煤制天然气企业最好不要自己建管线,除了投资大,主要是管线距离长,往往横跨数省市,企业自身难以协调。”张明表示,天然气管线应由政府统一规划、管理和建设。管线建设可比照电网模式,煤制天然气企业与管网的关系应该类似发电企业和电网的关系,这样比较简单,煤制天然气企业既可节省投资成本,也省去了后顾之忧。


  统一规划,全国“一张网”需顶层设计


    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目前我国天然气管网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国家层面没有统一规划,也没有专门机构对全国天然气管网行使管理。虽然前不久传出国家将对中石油管网业务进行拆分,但也只是见诸媒体报道、专家分析和社会猜测,并无权威部门表态。


    “天然气管线拆分并不容易,因为这牵涉到众多利益。”一位中石油人士表示。


    “我国天然气管网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目前仍处于各自为政的状况。不能对包括管网在内的天然气产业链的发展进行系统规划,保证天然气产业链协调发展,并从根本上解决天然气紧缺的问题。” 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告诉记者。


    中科合成油公司高级工程师唐宏青也表示,煤制天然气集中在新疆、内蒙古等地,离消费市场遥远,管网成为唯一可行的输送方式。但这涉及到管理权的问题。

 
    “目前中国天然气管网主要由中石油、中石化经营。如果生产出来的天然气不能入两大集团的网,就只能‘憋死’。而要想顺利入网,煤制气企业就得在价格上做出让步,使盈利项目变得微利。”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无机化工处处长李志坚说。


    为此,张明指出,管网分割问题必须由国家层面来解决,只有解决好煤制气的并网问题,煤制天然气产业才能得到快速健康发展。


    有专家则建言,我国天然气管网建设可以参照高速公路的建设模式,即由国家统一规划,设置统一的管理机构,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取国家、地方、民营资本等多种出资方式,加快管网建设,这也是我国大规模发展煤制天然气以及开发页岩气的需要。


    事实上,西气东输三线工程已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与以往的重大工程不同,西气东输三线工程引入代表社会资本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和代表民营资本的城市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赵玉建表示,西气东输三线开创了油气管道建设资本多元化先例,将进一步提高民营资本进入管道建设的积极性,对加快我国油气管道建设将发挥巨大推动作用。


    只有增加供给,才能破解气荒。而加快天然气管道建设是增加有效供给的必要条件,也是解决我国气荒的基本前提。对此,业内专家表示,我国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促成全国统一的、相互有机联系的天然气管网的形成,才能灵活机动进行资源调配,同时有效增强应急能力。而国内的油气管道建设及使用问题,只能靠国家政策层面解决,除此之外尚无良方。

 

 

某公司工作人员检查天然气输气管网,确保做到万无一失。 (王毅 摄)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六千万吨特大型油气田意味着什么 电都去哪儿了?——从用电量曲线看中国经济活力
能源发展方向定调 构建全新能源体系 水资源短缺,威胁世界粮食安全
生物柴油:踟踌不前,难在哪里 有人欢喜有人忧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