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奥北美引气 民企破冰能源瓶颈需几道关

   2013-12-09 中华石化网21世纪经济报道

1723

中华石化网讯 以新奥集团整条LNG进出口产业链估算,其项目投资总规模将接近千亿元,“以民企的实力是难以承受的,但通过灵活的机制、变通的合作模式,这个曾经不被各界所看好的项目最终竟然做成了,其中原因值得深思。”

“新奥的项目只欠明年的最终核准了,这应该是民企进入能源领域的范例。现在政策并不阻碍民企进入能源领域,但前提是民企已做好了进入的前期准备。”12月3日,有国家能源局官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据了解,10月28日,国家发改委批准了新奥集团送报的投资加拿大液化天然气(LNG)出口基站的项目。该项目由新奥与加方合作伙伴共同投资近7亿美元,在加拿大西海岸基蒂马特海峡建设LNG出口基站,其中新奥自筹资金2亿美元,其他由银行贷款支持。

此外,新奥加拿大公司还将与加拿大卡尔加里市私人企业费洛斯天然气公司共同投资1亿加元,在温哥华和埃德蒙顿两地建设LNG加工厂。

“这个项目中,包括上游气源采购,加拿大境内LNG工厂、管道、出口基站的建设及浙江舟山接收站项目的核准审批等多个环节,新奥每一步都是与合作伙伴议定后,拿出扎实的项目计划才上报国家发改委审核的。”息旺能源天然气分析师王瑞琦说。

新奥舟山项目组内部人士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当新奥集团将一切前期工作准备就位时,通过国家发改委的审核批准就水到渠成,“现在我们正在进行包括环评在内的前期工作,待万事俱备时将报送国家发改委的最后核准,随之舟山LNG项目将正式启动建设。”

新奥的经历并非民企个案,此前广汇能源、恒逸石化均已成功投资海外上游能源项目。

对此,安迅思中国研究总监李莉指出,民企进入能源领域,除面临政策瓶颈外,还需面临资源关、技术关、人才团队关、市场关等多重考验,简单地将无法进入能源领域归咎于政策瓶颈是不完全的。正因为有若干要求严苛的门槛,能源业才最终成为很多民企进入的“禁区”。

很多新奥管理人员均对这一点表示认同。副总裁赵义峰坦言,为了进入天然气上游领域,几年前新奥集团即在北美建立了涉足油气勘探开采和采购的团队;为了达到低成本介入,公司更在各个环节都与专业公司进行股权合作等不同方式的合作。这一过程中,时间成本与精力耗费都十分惊人。

加拿大巨头圈“夺食”

随着基蒂马特出口基站建设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批准,新奥精心打造的LNG进出口产业链渐渐浮出水面。

它包括位于加拿大埃德蒙顿LNG加工厂、基蒂马特出口基站、加国境内的内陆管道、一艘或几艘LNG远洋运输船队及位于浙江舟山的LNG接收站、遍布舟山的天然气管网和可以向中国内陆市场进行分销的LNG船舶。

“此外,还有新奥能源遍布内地和东南亚的、百余个拥有独家燃气分销权的燃气分销网络。”有跨国投行分析师向21世纪经济报道指出,“这个庞大的产业链一旦真正成型,将形成覆盖数亿人口的大市场,整个产业链的销售额将达到惊人的天文数字。”

这位分析师指出,在这个产业链中,新奥紧紧把握住了两个最重要的环节,即3月已获国家发改委“路条”的舟山LNG加注站项目和最近国家发改委刚刚批准的基蒂马特出口基地项目,“其他并非不重要,但这两个项目却紧紧抓住了资源与市场,是新奥未来利润的重要源泉。”

新奥集团将出口基站场址选在加拿大太平洋沿岸北部的基蒂马特。根据规划,该出口基站将分成两期建设,第一期出口能力70万吨/年(其中含20万吨/年自用天然气),第二期将再建150万吨/年,从而满足加政府给予公司每年200万吨LNG出口量的配额需要。

基蒂马特是太平洋海岸伸入加拿大内陆最深的一处峡湾,距外海有90海里。这里曾经十分荒凉,最兴盛时,也仅有15000名常驻人口;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冲击,这里仅剩9000余人。

然而2009年页岩气革命后,这里成为太平洋管道公司、英加纳和阿帕奇等跨国油气运营商将业务向远东延伸的投资重点。根据规划,三家公司不但将投资40亿-50亿美元兴建一条LNG管道,还将建设一个液化天然气厂和一处装船终端;此外壳牌与中石油等也筹划将自己北美的天然气输出基地建在这里。

“巨头们之所以都看重这里,不但因为峡阔水深(深150至200米),终年不冻,可驶入32万吨级的超级巨轮,是天然良港,而且还是距离加拿大最大页岩气区最近的港口”,一位曾赴基蒂马特考察的石油企业高管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

对于新奥来说,将出口基站设在基蒂马特还有两个巨大的好处,这里距亚洲较近,海运到香港仅需14天,到天津新港也只需要16天;另外,这里地势较为开阔,是加拿大唯一不设港务局的港口,即谁建谁用,无需政府统一收费管理。

“我们同时筛选六七个基站场址,但相比之下,基蒂马特市政府应该说是动作最快的。”赵义峰告诉记者。

据他介绍,基蒂马特出口基站一期项目投资约5亿美元,将包括岸线、港口和一艘LNG储运船及部分内陆管道;此外新奥还将与合作伙伴在埃德蒙顿建设一座大型LNG加工厂,以便将更多气源进行液化,并最终出口到中国。

民企LNG产业链样本

当新奥集团选择投资加拿大、实现资源瓶颈突破时,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中国能源业的探路者,更为后来者树立起很高的进入门槛。

“在内地及东南亚,新奥拥有众多的城市燃气分销的独家经营权,获取资源后,它可以通过现有渠道完成销售,这是筹划进入能源领域的后来者所不具备的。”上述跨国投行分析师说。

1990年前后,新奥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玉锁进入燃气分销领域。经过20年拼搏,集团已在内地市场拥有117个城市燃气专营权,并在越南等东南亚地区投资LNG加气站等项目。

上述分析人士表示:“目前很多城市燃气专营权都拥有数十年以上的经营期限,这意味着在那些成熟的市场上,后来者很难挤占原有分销商的市场份额,新奥的市场渠道优势已具备了巨大的垄断优势。随着基蒂马特出口项目的启动,新奥原有的销售网络价值会得到大幅提升。”

2012年,新奥集团旗下最主要的天然气分销平台新奥能源天然气销量62.3亿立方米,较2011年同比上升24.2%;2013年公司预计销量增长25%,达到78亿立方米。随着中国天然气消费的日益普及,其天然气销量继续增长是毋庸置疑的。

国家发改委数据也证实了这点。今年上半年国内天然气产量为588亿立方米,增长9.0%;天然气进口量(含LNG)约合247亿立方米,增长24.6%;天然气表观消费量815亿立方米,增长13.1%。

更重要的是,不论LNG接收站还是LNG出口基地,都需要位置上佳的港口岸线资源,这是不可复制的自然垄断优势,“谁先占了,后来者就只能另选地方”;此外巨大的资金投入和产业链建立模式,都将为后来者提供可参照的范例。

据了解,为了这条LNG产业链能够低成本地顺利投产,以赵义峰为首的新奥LNG经营团队可谓费尽心机,不但与很多合作方磋商合作模式,而且因地制宜地根据各个环节的特点,变换不同的合作模式。

赵义峰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国内LNG接收站是不允许有外资介入的,为了推动项目尽早启动,因此舟山LNG接收站项目就被直接放在集团旗下,由集团层面直接负责项目的推进。”

然而在加拿大,新奥却充分依靠合作伙伴,扬己所长,以尽早达成并实现自己的业务目的。

埃德蒙顿LNG加工厂(一期)具备日处理天然气1000万立方英尺的能力,是基蒂马特LNG出口基地重要的配套项目。然而在这个加工厂中,新奥集团却仅持有20%的股权,将更多股权让渡给了合作方卡尔加里市私人企业费洛斯天然气公司。

对此,上述国家能源局官员表示赞赏。“LNG液化并非新奥所长,费洛斯却拥有很强的工业制造能力,将这部分的建设与生产交给对方,不但可以尽早实现项目投产,而且还可以此为交换获得更多的LNG产品,最终实现了双赢。”他说。

很多专业人士指出,新奥在基蒂马特的项目可能有试水的意味,“埃德蒙顿的LNG加工厂应该很小,年产能也就是七八万吨,但是如果相关的输气管道、LNG出口基站等都能够顺利建成投产,新奥完全可以通过其他贸易模式,实现每年向中国出口200万吨LNG(加拿大政府已给予新奥及其合作伙伴每年200万吨LNG出口配额)”,金银岛分析师谢秋婷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

她指出,以新奥集团整条LNG进出口产业链估算,其项目投资总规模将接近千亿元,“以民企新奥的实力是难以承受的,但通过灵活的机制、变通的合作模式,这个曾经不被各界所看好的项目最终竟然做成了,其中原因值得深思。”

争议能源市场化

事实上,如何实现能源市场化改革,一直是各界争议的焦点话题。

广汇能源董事局主席孙广信等就曾直言,在推进能源业市场化改革方面,政府可以设门槛,但应该把门打开。“(当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期望通过产业链向上游延伸,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进一步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时,却遭遇了垄断的限制,因此打破垄断,放开民营经济向上游领域拓展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他认为,今天的民营企业已不可与十年前同日而语,实力绝不可再小视。“我们能够拿得出(3个、5个10亿元),也愿意承担这种风险,而与广汇资本实力相当的民营企业比比皆是。”

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只要有资本实力做后盾,技术、管理经验等是可以找到外部的合作伙伴,“但是在政府没有将(进入上游领域的)门打开时,民营企业有再多的想法,有再雄厚的实力,也进不了球,它根本没有资格上场啊!”

然而,李莉显然并不那么乐观。她指出,除了政策瓶颈外,民企进入能源业还将面临资源关、技术关、人才团队关、市场关等多重考验。“资源可以通过政策放开得以实现,技术也可以买,但是生产管理团队、应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能力等却必须通过自身的积淀。”

这种观点在2013年得到了验证。当时新疆某煤化工项目投产不到半年即不得不停产——因为装置发生了爆炸。有知情者指出,该项目采用国外成熟技术、工程建设由擅长煤化工工程建设的中国化学负责施工,然而由于负责生产一线队伍的操作失误,最终给这家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现在专业的石化项目现场操作团队很难挖——在江浙地区优秀石化企业电气项目经理的待遇已接近50万元/年/名,就这还是不打折的友情价。由此估算,仅维持一个简单石化项目的正常运行,人工花费就可能达到百万元以上。”她唏嘘道。

而2008年舟山民企和邦化学巨亏的案例更令李莉等从事能源市场研究的专家惊心。

据了解,2008年初国际油价冲破100美元/桶大关后,即迅速飙升。随之,国内很多民营业者开始疯狂囤积原油和成品油资源,至年中国际标杆油价Nymex已创出147美元/桶的天价。

“当时和邦化学决策层一方面积极采购原油等成品油生产原料,开足马力生产;另一方面却一滴油也不对外销售,只期望能在更高价时获利。”一位知情者回忆说。

然而,当年至9月金融危机爆发,国际油价突然暴跌,从147美元/桶直接滑落至33美元/桶,和邦化学因囤货开始巨亏。至当年年底,公司现金流已濒于崩溃,无奈之下,和邦化学原股东只能将公司绝对控股权出售给中海油。

该知情人士表示:“其实,只要他们能再挺住半年,就会获得丰厚的回报。至2009年底国际油价已经较最低价上涨100以上,然而这却与和邦化学原股东没关系了”。

其实,类似的案例还发生在很多其他行业,由于民企实力不足,经营团队对市场变化反应不及时,导致企业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也许正是有这些失败的教训,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关于打破垄断、推进石油市场化改革的传闻一直不绝于耳,然而却一直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佳人来”。

一位接近政府决策核心的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鉴于能源业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及对国民经济的巨大影响,中央决策层一直对如何推进市场化改革持审慎态度,“即市场化方向一定会坚持,但是如何设定准入门槛及之后的市场监管怎样实施,还在讨论中。”

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弘扬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