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开放,新体制给化企增添新动力

   2013-12-11 中国化工报李闻芝

189

  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中国的石油和化学工业在越来越宽松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中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无论是产业规模还是发展速度在国际上都名列前茅。中国石化行业与国际市场的深度融合,带来的联动效应已经成为影响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确立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思路,明确了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中国将进一步推动对内对外的改革开放,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的新优势。这将对中国的石化行业推进结构调整、扩大开放力度以及加强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与市场和资源的多元平衡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国扩大开放将会给石化行业带来哪些利好?行业对国家的开放政策又有哪些期待?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①扩大开放迎接新挑战


  “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国内问题如果只局限在国内寻求解决之道,这条路是非常复杂的;而如果放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解决之道,这样的路就越走越宽。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不能缺少了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构建。”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这样认为。


  而具体到石化行业来讲,改革开放带来的结果,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我们向世界敞开了大门,将单一的用户市场变成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首先是“请进来”,外资的进入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先进的技术、产品和管理经验,同时也激发了中国市场的竞争活力;其次是“走出去”,在中国生产的廉价质优的化工品在世界各地受到青睐的同时,中国的石化企业也迈出了海外并购、投资的脚步。

 

 

油气进口是我国能源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为建设中的中缅原油管道马德岛一百二十万立方米储罐。(CFP 供图)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国际部主任、国际交流与外企委员会秘书长庞广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石油和化工产业与国际市场的联动效应凸显出来,产业面临的环境和形势变得更加复杂,我们在规划自身发展的时候,只考虑中国本土的情况已经远远不够了。无论是从资源的合理配置,还是优化市场布局,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规划与合作来讲,全球化的视野和开放的心态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深化改革、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已经成为中国石化行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决定性因素。”


  采访中,万华化学、浙江龙盛、渤海化工、湖北宜化等国内化工企业的负责人也向记者表达了一致的看法: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国内基础化工产业发展的空间已经不大,国内市场趋于饱和,一些大宗产品产能过剩严重,同时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也不再允许我们在规模上大幅扩张。另外,欧洲经济复苏乏力,中国产品出口受阻。因此到海外寻找新的资源和市场空间已经提到了许多企业的议事日程上。而在走向一个全新市场的过程中,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并存,这一方面需要我们深入地了解海外市场的形势;另一方面,也需要中国政府给予企业更加开放和宽松的政策,支持企业“走出去”。


  采访中,无论是外资企业还是国内企业都表达了同样观点,在全球经济不景气,发达国家经济衰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中国政府及时明确了下一步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通过顶层设计引领中国经济稳步发展的做法,顺应了国际发展的新潮流,不仅有利于中国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规则的制定,更有利于推动我国石化行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②多举措推进开放走向深入


  《决定》明确指出,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和扩大内陆沿边开放3个方面的改革意见,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点。庞广廉认为,《决定》提出的改革意见以及负面清单、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等具体措施,如果能得到很好的贯彻和落实,将使我国石化行业改革开放之路更加宽广。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教授马小芳认为,放宽投资准入,首先是放宽外商投资市场准入。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2013版的负面清单也随之发布,这标志着我国对外资的管理一直采用的正面清单模式开始由“正”转“负”,具有开创意义。其次是改革对外投资管理体制。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重创,同时也带来世界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中国应通过具体举措,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主动谋求中国经济在国际产业布局中由低端向高端逐渐转移,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11月18日,中国-匈牙利人民友谊贡献奖首次颁奖仪式在布达佩斯举行。由于万华集团收购匈牙利宝司德化工公司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增进了两国的友谊,万华博苏化学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丁建生(右一)荣获中国-匈牙利人民友谊贡献奖。(万华博苏 供图)


  谈到我国对外资管理由“正”转“负”,庞广廉也表示,这种做法是我国外资管理体制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一直以来,我国对外商投资的管理采取的是由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制定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正面清单模式,目录分为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类,其中鼓励投资的化工行业项目十分有限,大大限制了外商投资的范围。而采用负面清单的模式,由政府给出一个不允许投资的行业清单,而未列入清单的就是开放的,这种“非禁止即开放”做法符合国际惯例,可以大大简化外商投资项目的审批管理程序,充分体现了投资便利化与放宽投资准入的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具有开创性意义。 


  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决定也是备受化工企业欢迎的一项改革举措。对此,雅保中国区董事总经理胡效东表示:“我们在进入中国初期就在外高桥保税区建立了一家独资的贸易企业,我们对于上海自由贸易区充满期待。”但同时他也指出:“目前看来,自贸区的政策更多的倾向于金融创新,对于传统工业的扶持并不是很明显。其实化工行业同样也涉及到服务创新和贸易创新,一些很小的政策问题可能对于我们的业务运营产生重大的影响。新形势下,管理部门不应再照搬原来的做法和思路。另外,随着自贸区公司登记制度的试点改革,企业原本要做的一系列登记注册年检手续将会简化,但具体怎么简化、如何办理,需要政府和企业双方共同协调。”


  北京一家化工贸易企业的业务经理向记者表示,上海自贸区的设立为化工产品进出口贸易带来更多便利。简化海关报关手续减少了货物中转的时间,减少可能因处理不善造成滞纳金的行为,有助于企业在货物的质押及其销售环节上提高效率。在金融方面,上海自贸区将加快人民币产品创新、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开放,逐步实现人民币可自由兑换、逐步取消外汇管制以及给予企业有限离岸地位等举措,这些都会给化工品的进出口贸易企业带来更多的便利。


  除了华东和华南等地的自贸区外,扩大内陆沿边开放也为我国化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甘肃省一家石化企业的负责人认为:“与经济发达的东部相比,我们这些西部地区的化工企业虽然占有资源优势,但在销售市场上却处于劣势。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推进为我们开辟新的发展机会,有助于西部的化工企业将资源优势转化成竞争优势,我们可以更多地参与中亚的市场竞争,在中亚市场上分享和复制我们几十年的市场经验,谋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③“请进来”的大门敞得更开


  35年前,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打开,吸引大批的石油和化工跨国企业到中国投资,许多化工外企在中国的发展历史长达30年以上。特别是近几年,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一枝独秀,国际知名的大公司加速将业务中心向中国转移,像巴斯夫、拜耳、沙特基础工业公司、雅保等公司还将代表了公司未来发展方向的技术研发中心建在中国,这充分表明了他们在中国发展石化产业的信心。但随着中国对环境和资源保护力度的增大、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增加等制约因素的显现,外资化工企业在中国发展也同样面临着新挑战,一些公司也开始考虑另辟蹊径到中国以外的新兴市场谋求发展。


  在这样的一个关键时刻,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特别强调了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保持外资政策稳定、透明和可预期,这无疑是给在华外企吃了一颗定心丸,坚定了他们在华发展的信心。


  在日常的工作中,庞广廉接触到石化行业的许多外企高管。他告诉记者,对在中国投资的外资企业而言,实行国民待遇、保持外资政策稳定、简政放权一直以来都是在华外企公司所期盼的。而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正是契合了新形势下石化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需要。


  “统一的内外资法律法规和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外资政策,将有助于我们在中国制定长远的发展战略。”胡效东这样告诉记者,“进入中国市场20多年来,雅保不断加强本地化生产,与中国企业的合作也更加紧密,在中国战略转型的步伐也进一步加快,未来业务的发展重点将紧紧围绕中国市场需求变化来展开。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外资政策的稳定性将带给我们更大的投资信心。除了统一的法律法规之外,转型阶段的政策、地方政府的操作实践和透明度都非常重要。”


  杜邦、道康宁、拜耳等外企的代表也提到:“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一个开放的市场,对于化学品的监管也应更多地符合国际惯例,简政放权、实行负面清单管理、统一内外政策,对稳定外企在华投资的信心十分必要,希望中国能为外企发展提供一个更加开放、有序的平台。”


  “政策法规明确以后,重要的还是要落实。我们希望看到切实有效的改革,看到审批管理程序的简化和效率的提高,我们也理解在过渡阶段必然会遇到一些具体的困难,法规不可能细化到规定出所有实际运营中各类企业的业务细节,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在这些方面进行合理的理解和解释。任何的法规只有执行到位了,才能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胡效东再次提到了他对改革开放新举措以及落实到位的期待。


  ④“走出去”的道路更通畅


  如果说十八届三中全会释放的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讯息对于外企起到的是稳定军心的作用,那么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则是擂响了出征的战鼓。


  纵观世界上拥有百年以上历史的石油和化工企业,无一不是在全球范围内统筹资源配置、优化市场布局和提高运营效率。对于处于后来者的中国石化行业,我们“走出去”的步伐远远落后于“请进来”。“中国化工行业海外布局的大幕才刚刚拉开。此次中央提出的深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放宽对外投资的限制、确立企业和个人对外投资的主体地位等政策,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在广阔的国际市场上耕耘注入了新的动力。”庞广廉表示。


  据中国石油经济研究院的专家介绍,从2002年起中国石油企业开启了海外并购之路,中国企业的海外油气权益产量逐年增加,2012年达到了9200万吨,对缓解油气进口依赖、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石油和化工企业“走出去”的意义远不止于对海外资源的获取,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带来世界经济调整,中国一些有实力的化工企业审时度势,从危机中寻找到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万华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对匈牙利宝司德化工公司的收购、浙江龙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对染料巨头德司达的收购,成为我国化工企业海外并购的典范。海外收购使得这两家化工企业从国内的龙头企业跃升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不仅扩大了他们的海外业务,也对我国化工产业从低端向高端转移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庞广廉告诉记者,希望在政策指引和支持下,我国有更多的化工企业能通过并购和投资跻身世界舞台,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企业规模、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


  业内专家指出,中国石油和化工企业“走出去”的潮流已经不可阻挡,政府在推进“走出去”战略时,关键是要深化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放宽对外投资的各种限制,落实“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确立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的主体地位。对此,《决定》提出了允许企业和个人发挥自身优势到境外开展投资合作,允许自担风险到海外自由承揽工程和劳务合作项目,允许创新方式开展绿地投资、并购投资、证券投资、联合投资等。“这充分体现了国家支持企业加快‘走出去’的政策导向。”马小芳表示。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六千万吨特大型油气田意味着什么 电都去哪儿了?——从用电量曲线看中国经济活力
能源发展方向定调 构建全新能源体系 水资源短缺,威胁世界粮食安全
生物柴油:踟踌不前,难在哪里 有人欢喜有人忧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