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年前,按照国家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战略要求,中国石油迈出了海外创业的坚定步伐。20年间,中国石油国际化经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海外油气业务步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
国际化发展的成果来自于成千上万走出国门的石油员工在海外创业征程上的辛勤汗水和卓越智慧,来自于他们舍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奉献。他们的足印留在热带雨林,留在沙漠腹地;脚步跨越中亚戈壁,跨越安第斯山脉。他们拜别年迈父母,拥别娇妻弱子。他们为祖国献石油,更为世界油气合作把最美好的青春与年华献给了海外事业,把最光辉的岁月留在了五洲四洋。让我们记住他们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烙刻在全球的那些永恒印记,记住他们那颗永远为祖国跳动的赤子之心。
与拉美结缘20年
积极协调项目人员和上级管理部门,经过艰苦谈判,最大限度地维护了中方利益
人们说,叶先灯与拉美地区有不解之缘。1993年9月至1999年8月,叶先灯在秘鲁6/7区项目任勘探开发部经理,他刻苦钻研,勤奋努力,对数千口井如数家珍,带领技术和工程人员在濒临废弃的百年老油田先后打出13218等6口日产超千桶的高产新井,4226井补孔作业获得日产3000桶,创下这一地区措施井历史最高纪录,在秘鲁石油界引起强烈反响。秘鲁6/7区项目产量因此提高近5倍,百年油田重新焕发青春。他主持开展的“塔拉拉油田勘探开发精细研究”获得集团公司技术创新二等奖。
叶先灯(中)在秘鲁项目现场。 |
1999年9月,叶先灯担任了中国石油委内瑞拉公司副总裁,通过带领技术团队深化研究,优化新井和措施井部署,精心组织钻修井运行,陆湖项目日产量从4900桶提高到4万桶,增产了8倍多。
在2003年回国工作几年后,2009年12月叶先灯再次来到拉美就任中国石油南美公司(后更名为“拉美公司”)总经理。
上任初期,工作千头万绪,挑战不断。叶先灯带领公司管理层分析研判内外部形势和项目运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紧紧牵住“当好小股东,增加现金贡献,加快投资回收,提高项目效益”的“牛鼻子”,确定了“抓公关、促分红,抓生产、增效益,抓项目、谋发展,抓管理、保安全”的工作思路。
他多次拜会委内瑞拉能源石油部和PDVSA高管人员,主动约见合资公司委方负责人进行交流协调。他创新管理思路,充分发挥新搭建的高层指导委员会、股东会、董事会和各专业委员会等“四会”的交流平台作用,用好合资经营协议和公司章程赋予小股东的权利,建立了与PDVSA及合资公司的有效沟通协调机制,逐步改善了与委方的合作关系,破解了以往在委项目难以实现股东分红的坚冰,也为新项目开发和在委乙方服务费回收发挥了关键作用。
2010年,叶先灯带领有关人员总结了秘鲁6/7区生产经营运作的成功经验,提炼出“技术上精雕细刻,生产上精益求精,运行上精心管理,经营上精打细算”的“四精”经验,这一经验成为集团公司海外事业发展的宝贵财富。在厄瓜多尔安第斯项目转制过程中,他积极协调项目人员和上级管理部门,经过艰苦谈判,最大限度地维护了中方利益。
安第斯项目转为服务合同后,中方取得与转制前相当的经济收益,并争取到合同延期等一系列重要成果,达到了在复杂经营环境中可持续发展的目标。2010年至2012年,拉美公司原油作业产量从1042万吨上升到1173万吨,千万吨油气合作区稳步发展。2011年,委内瑞拉MPE3项目跨入500万吨大型油田行列。拉美公司近三年累计回收现金分红相当于过去15年的总和。委内瑞拉MPE3项目原油实物支付分红的创新模式,不仅实现了中方可分配利润的回收,拓宽了投资回收渠道,而且解决了与PDVSA的历史疑难问题。(古金民 宋少宁)
鲜为人知的伊拉克往事
中国石油已经在理念、管理和技术等方面快速接近国际石油公司
2013年12月12日,中国石油首批进入伊拉克的老领导史训之,在电话里谈起了20年前率先进入伊拉克的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1994年5月29日至6月20日,时任中国石油总公司总经理助理、党组成员的史训之率领15人招商团,首次赴伊拉克,副团长是付志达和黄如真。
当时进入伊拉克只有一条通道,就是从约旦首都安曼走陆路到巴格达。招商团租好车,带上午饭就出发了。中午,室外温度高达50摄氏度,汽车空调吹出的都是热风。坐在汽车里蒸烤不算,途中他们还遭遇了沙尘暴,直到晚上9时才到达伊拉克边境。
在伊拉克,招商团选中艾哈代布作为试验,钻探7口井,结果6口打出了油。其中有3口井基本没有断层,单井产量近1000吨。而伊方代表表示他们缺乏钢管、套管、钻杆等大量石油物资,希望中方尽快前来勘探打井,开采石油。
那时,中国石油企业还没有赴海外采油的先例,招商团回国汇报后,获得了国家的大力支持。1995年,招商团第二次进入伊拉克。
为伊拉克石油部带去的最好礼品就是石油物探的各种仪器配件,为了避免过关时被查,招商团每人用衣服包上配件放在箱子里。
对此,伊拉克石油部非常感谢,带领招商团考察了资源更为丰富的哈法亚油田。哈法亚是宽阔的平原,油田构造很大。沿着大公路一条轴线,两端打了两口井,单井日产量达到了1万吨。招商团当场确定了进入哈法亚油田的思路。
1996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中国石油与合作伙伴共同合作,开发伊拉克艾哈代布油田。中国石油总公司决定成立绿洲公司。
天有不测风云。后来,战争的阴云袭来。1997年年底,工作人员不得不全部撤离,但这段经历为在伊拉克开拓后续市场埋下了种子。
年近八旬的史训之说,20年来,特别是最近5年,中国石油已经在理念、管理和技术等方面快速接近国际石油公司,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和他们在国际市场平起平坐。(马谊东)
辛苦快乐的海外建设者
三天三夜没有回宿舍休息,靠着兜里揣着的一把大蒜刺激困倦的神经。
1998年12月,陈意深第一次走出国门到苏丹,担任工程建设公司苏丹项目施工技术部经理。
“那时候每天工作14个小时,没有感觉到累。大家的工作劲头都很足。”陈意深说。
哈萨克斯坦是集团公司进入中亚的第一个国家。1999年11月,陈意深调任工程建设公司哈萨克斯坦分公司总经理,兼任阿克纠宾让那若尔老厂改造项目主任。
陈意深(前二)与外籍员工在一起。 |
由于改造项目意义重大,当时的阿克纠宾州州长对他说:“如果能保证天然气按时送到州里,我们还是朋友;如果不能按时投产,老百姓用不上天然气过冬,我们就不再是朋友。”
面对“朋友”,面对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以及俄罗斯标准、设计、供货等诸多压力,陈意深和他的团队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
冒着零下35摄氏度的严寒,陈意深盯在现场,为施工顺利进行出主意、想办法。投产前的关键时刻,他三天三夜没有回宿舍休息,靠着兜里揣着的一把大蒜刺激困倦的神经。
工程如期投产,老百姓用上了天然气,温暖过冬。“后来我和州长成了老朋友”。说起这些,陈意深颇为自豪。
2007年,中土天然气合作项目开启。陈意深再一次作为先锋主帅,奔赴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巴格德雷A区地面产能设施集输项目,是中亚天然气管道的源头工程。陈意深和他的团队历时14个月实现了项目建成投产,被集团公司评为当年的样板工程,更被中土两国元首誉为“中土合作典范”。
陈意深说,苏丹项目、哈萨克斯坦项目、土库曼斯坦项目是集团公司海外大庆建设的三大重要项目,他都参与了。作为亲历者,他有一种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来自于集团公司海外事业的发展中有着他的脚印。陈意深说:“为海外事业干工程,对我来说,是最幸福的事。”
陈意深先后获得全国优秀项目经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以及集团公司特等劳动模范、集团公司海外油气合作“十大杰出员工”等荣誉。
今年9月3日,土库曼斯坦复兴气田300亿立方米/年商品气产能建设EPC交钥匙合同成功签署。在项目前期合同谈判过程中,陈意深担任合同谈判中方组组长。他说,习总书记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我们在中亚建设的每一个项目,都是这条新丝绸之路上的“明珠”。
陈意深的办公室里,摆放着两个行李箱。他说,从机场直接到办公室,从办公室直接上机场,已经成为他的工作习惯。奔波海外15年,陈意深只在家里过了两个春节。
“如果让您形容一下这些年征战海外的心路历程,您会怎么说?”沉思了一会儿,陈意深说:“辛苦而又快乐,艰难而有收获。”(袁莲)
征服萨曼杰佩“潘多拉魔盒”
那年的“除夕”到“初一”,朱怀顺和4位同事奢侈了一回
土库曼斯坦萨曼杰佩气田是阿姆河天然气项目的重要区块,因地质情况复杂,开采难度大,过去报废了很多井,已停产10多年。2007年12月底,一个特别寒冷的日子,中国石油阿姆河天然气公司井下作业部经理朱怀顺和同事们踏上了修井的路。他所在的部门主要负责修井。
如今已经回到国内工作的朱怀顺回忆起那时的情景,话匣子打开了:“那年冬天是40年未遇的严寒。我们一边修井,一边搬迁其他物资和设备,在20多平方米集装箱改建的房子里,5个人吃饭、住宿、办公和开会。饭要从40几公里外送过来,尽管保温桶外包上了棉被,一打开还是凉的。屋子里有两个电暖器,但温度仍然很低,脸盆里的水一会儿就变成了冰。”
“这些困难我们总会有办法克服。”朱怀顺说,大家发明了用3个矿泉水瓶装上热水后放在脚、肩、腰部的“保暖入睡法”,感觉好多了。但是,洗澡对他们来说可是莫大的享受。同事康健利在修井现场一干40多天,愣是没洗过热水澡。那年的“除夕”到“初一”,朱怀顺和4位同事奢侈了一回,洗了一次头,还洗了一次脚。大伙就想干干净净、精神饱满地给国内的家人打个电话,报声平安。
朱怀顺说,在那里修井,可是件难事。萨曼杰佩气田有许多报废的井,不仅修复起来难度大,而且整个气田硫化氢含量高,又是高压气田,地质情况极其复杂,危险性极高。整个区块属于世界上天然气开采难度最大的气田之一。这个气田曾经生产了5年,后来关井15年,井下情况充满不确定性。不过,朱怀顺和同事们还是决定先拿萨-34井“开刀”。一直负责井下试油、完井、修井生产合同准备和生产组织的他,决定会会这只“潘多拉魔盒”。
修井、试油、排液求产、酸化、制氮、连续油管、射孔等各类作业,一步一步精心操作,昔日的“气魔”变得温驯。2008年3月7日下午6时,伴随着浓浓的蘑菇云黑烟和熊熊火焰,整个萨-34井施工现场沸腾了。朱怀顺说,他们这群“野汉子”激动得热泪盈眶,互相拥抱庆贺。在土库曼斯坦修的第一口井终于试喷成功,获得了日产62万立方米的高产天然气,打响了中国石油在阿姆河天然气项目修井的第一个战役。
“这次修井成功意义特别重大,不仅检验了我们的技术和实力,而且考验了我们的意志。通过这次修井,我们积累了制服这个开发难度最大气田的经验。”朱怀顺说。
萨-34井修井成功,坚定了阿姆河项目开发萨曼杰佩气田的信心,拉开了萨曼杰佩气田“修井为主、钻井为辅”的序幕。那一年,朱怀顺和他的同事们在萨曼杰佩气田成功修井25口,施工成功率100%,为阿姆河项目一期工程产能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孟庆璐)
十年远征品酸甜
女儿噘着小嘴不乐意了:“叔叔,你还不走啊,我们该睡觉了。”
莫贵初从2002年就奔赴东方物探辽河物探处的海外项目,先是在伊朗一干就是8年,后赴巴基斯坦和加蓬。从战火纷飞的中东到非洲热带雨林,作为2154队经理,他带领作业队伍摸爬滚打10多年,遇到的艰难险阻自己也说不清有多少,品尝的酸甜苦辣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到今天,他仍然坚守在海外项目第一线。
莫贵初(右)在海外参加社区活动。 |
说起这些年的海外经历,莫贵初感慨万千。在伊朗,对当地员工的管理是项目运作能否安全高效的关键。他说学会沟通,尊重当地习俗最重要。假如当地员工正在吃饭,你进去拿起勺子盛饭和他们同吃同乐,他们立刻就把你当作朋友。其次是建立起良好的企地关系。还有就是要学说当地语言,不懂波斯语时,他就找一个懂英语的人当二传手,一边打手势,一边学习波斯语日常用语。他也想方设法,教当地员工学习汉语。这样,工地上经常会听到波斯语、英语、汉语共同使用。
只两个月时间,莫贵初就能够和当地员工沟通了。项目闲暇,他组织中方员工与当地员工一起联欢。不同皮肤,不同种族的项目人员一起兴高采烈,手舞足蹈。作业队伍很快融为一个和谐的团队,生产效率也快速提高。
加蓬属于热带雨林地区,地震测线穿越原始森林,环境复杂风险高。森林里,野生动物时常出没,作业区域气候多变,在给项目人员安全造成威胁的同时,加大了作业难度。莫贵初作为队经理,注重精细管理,紧绷安全生产弦,合理组织作业力量。全队员工严格进行体检,每天至少对饮用水检测4次。
在加蓬,当地员工每天要有5次祈祷。既要尊重信仰,又不能影响生产效率,怎么办?莫贵初和其他管理人员耐心做工作,作业中安排他们分批进行祈祷。过斋月的时候,当地员工白天不能吃饭,莫贵初就安排队里让他们吃好吃饱夜间三顿饭,并减少白天工作量。相互理解加深了彼此的友谊,确保了勘探生产安全高效。
在不同的国家和市场,甲方的要求和管理理念各不相同。作为服务方就要不断调整心态,适应变化,为项目顺利实施营造和谐的环境。
10多年来,莫贵初一直坚守在海外勘探生产第一线。一次,莫贵初从国外回来休假,晚饭后没过多久,在一旁咿呀学语的女儿噘着小嘴不乐意了:“叔叔,你还不走啊,我们该睡觉了。”如今,已经6周岁的女儿每天向妈妈念叨:“妈妈,爸爸啥时候回家呀?”
目前,东方物探辽河物探处海外市场不断拓展,在加蓬由1支队伍发展到3支队伍。莫贵初介绍说,今年,辽河物探处在确保原有市场的基础上,首次进入玻利维亚和刚果(布)等新兴市场,他也正带领东方物探8630队征战在玻利维亚INAU12G项目。(谭晔)
中国石油在哈萨克斯坦让那若尔的作业现场。 |
中国石油在委内瑞拉马拉开波湖作业。 |
阿姆河第一天然气处理厂硫黄回收装置起吊。 |
尼日尔阿贾德姆项目场站一隅。 |
海外员工心声
把井打到国外去是铁人老队长的一个愿望,我相信1205钻井队有拓展国外市场的能力。
我的梦想就是把我们中国的队伍,包括还没“走出去”的中国队伍,变成国际化的队伍,让国际大公司信服、信任咱们,别一说到中国就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树立形象就是从我们基层队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做起。直接跟外国人打交道,他们对我们的评价,就是对中国人形象最好的宣传。咱们得据理力争,咱们好的想法、好的技术,一定要让他们理解。他们当时不理解(想法和技术),要反复地宣传让他们理解,理解以后变成他们自己的行动。这就是我的梦想。
——大庆油田 李新民
寻找地下油气资源,是一项艰苦的具有开拓性的职业,必须具备个人付出牺牲的奉献精神,特别是在远离故土的海外油气勘探更是如此。
——哈萨克斯坦公司 徐志强
我把敬业、忠诚、勤奋、自信和良好的心态归纳为海外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尤其是要能忍受孤独和寂寞。投身海外事业是我自己的选择,我喜欢自己的工作,就不觉得苦了。
——伊拉克公司 王贵海
资源有限、竞争加剧,集团公司第一个海外大庆建设的经验、技术、文化、理念的积淀,一定会为第二个海外大庆的建设储备更大的能量。
——工程建设公司 陈意深
在海外多文化背景的团队,理解和尊重是取得工作进展的保障。
——拉美公司 李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