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梯气价出台或致天然气价上涨 中石油等获益大

   2013-12-26 中华石化网证券日报

402

中华石化网讯 讨论多年的居民生活用气实施阶梯气价终于有眉目了。

近日,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组织召开《关于实施居民生活用气阶梯气价(征求意见稿)》的讨论。据称,该征求意见稿将很快上报至国务院,并有望于2014年初推出或适时择机推出。

对此,业内人士均表示,目前天然气供求关系恶化倒逼阶梯气价出台,阶梯气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供需状态。实施后,气价上涨也是必然趋势。而这对中石油等上游企业天然气业务来说亏损压力会减小。

但上述人士还表示,用价格调节供需关系并不是明智之举,阶梯气价的实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供需关系失衡的局面。

供求关系恶化

  气价格上涨是大势所趋

阶梯气价是指居民每年或每月超过天然气基本消费量后,执行高气价,对用户消费的气量分段定价。此前,长沙、株洲、湘潭、南京、常州等地分别在去年和今年11月份开始试点阶梯气价。

实际上,关于何时实施居民阶梯气价是个老话题,但一直在讨论和听证中,目前真正实施的地区并不多。主要原因则是,一旦实施气价将会上涨,导致老百姓的用气成本大增。

值得注意的是,有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预计达到1700亿立方米,其中民用气占36%左右。我是天然气消费大国,但却是天然气资源相对贫乏国。

根据中石油研究院近日发布的数据,2013年中国天然气进口总量预计为53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3.8%。

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在2013年天然气迎峰度冬供应保障协调会上预计,今年全国天然气需求至少1920亿立方米,但供气量最多1700亿立方米。

今冬以来,由于天然气供不应求,为保证民用,以沧州大化为首的尿素企业遭遇了被中石油限气的困境。

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鉴于这种供求关系,实施阶梯气价后,天然气价格上涨是大势所趋。不过在实施居民阶梯气价的时候,要考虑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分地区分阶段逐步实施。

“阶梯用户主要针对终端用户,设定几个相对合理的区间。用量越大气价越高。”卓创资讯分析师王晓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此举可以缓和用气高峰期瞬间增长的需求。

但是,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宋智晨认为:“阶梯气价的实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供需关系失衡的局面,只能在部分程度上降低小部分人群的燃气支出,居民整体用气费用还会不断增加。”

中石油等企业或盈利大增

  价格调节供需非明智之举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7月,发改委发布通知称,决定自2013年7月10日起,调整非居民用天然气门站价格,居民天然气价格不作调整。

根据通知,国家将天然气分为存量气和增量气,存量气的门站价格每立方米提高幅度最高不超过4角钱,其中化肥用气最高不超过2角5分。在增量气方面门站价格按照可替代的能源。调整之后全国平均门站价格由每立方米1.69元提高到每立方米1.95元。

天然气价格上调后,一直喊亏的油企开始扭亏为盈。

从2011年开始,由于进口气价倒挂,中石油天然气板块大幅亏损,仅2012年中石油进口天然气就亏损419亿元。

受益于非居民用天然气门站价格的上调,前三季度,中石油天然气与管道板块实现经营利润234.38亿元,上年同期仅为8.85亿元。

而居民生活用气价格上涨后,对于中石油等企业来说更是锦上添花。

王晓坤认为,实施阶梯气价后,气价上涨将把油企的部分亏损或者补贴压力转移到终端,对上游企业来说亏损压力可能将会减小。这样有助于上游发展天然气进口、非常规天然气开采等工作。

里昂发表研究报告,未来天然气改革将最终会令中石油进口天然气业务扭亏,并令集团目前达70万亿立方英尺的天然气储备转为收入。

不可忽视的是,目前,我国正在实施能源结构调整,天然气由于其清洁特性,使用量在逐年增加。根据我国“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逐步从2010年的4.4%提升至7.5%,达到2300亿立方米。

宋智晨还表示,由于燃气供需关系急剧恶化,燃气价格上涨态势非常明显,国家层面略有放松便可能导致气价攀升。这对于中石油天然气业务而言是利好消息,城市燃气运营商则会获利更多,其中,大通燃气、长春燃气、陕天然气、深圳燃气等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会有所好转。

他还认为,当前并非实施阶梯气价的最佳时机,但却是最能提供落实“借口”的时间点,用价格调节供需关系的思维早已深入人心,而政策实施的前提并不具备。油改、气改的呼声日益高涨,阶梯气价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居民的呼声,而如果气价上涨过多恐怕会遭到居民的抵制。

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弘扬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