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拆分说现四版本 业内称未纳入中央讨论

   2013-12-31 中华石化网网易财经综合

326

中华石化网讯 据企业观察报报道,12月10日,国家发改委的两个司曾分别邀请有关专家召开“油气改革”征求意见会,旨在对油气改革收集专家意见,形成文字后上报国家。而就在这次会议后,有关拆分中石油的议论再一次升温。

自今年8月底中石油数名高管被查以来,中石油要整改的消息就引发社会各界关注,其中呼声最高的就是拆分。

令人意外的是,此种拆分呼声并没有因为其他行业企业贪腐窝案的陆续曝光而减弱,也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官方的不回应中冷却下来,而是处于持续发酵状态。并且,国家相关部门每召开一次有关石油领域改革的工作会议,就会沸腾一次,各路专家也就拆分方案进行大胆猜想。

拆分四大版本:一拆了之?

对于中石油拆分传言,先后流传出多个拆分版本,归纳起来,有四种方案流传最广。

第一种方案:上游优势业务分立或重组。

由于中石油腐败窝案涉案人员工作履历多和上游企业相关,专家们最先勾勒出的拆分路线图也就从上游企业开刀。有人建议将中石油上游业务剥离,由国家成立独立的国家石油主权公司,全权负责国内石油资源开采,然后再卖给包括中石油在内的任何一家炼油厂。有人则建议将中石油勘探开发等优势业务重组,然后打包上市。

无论是拆分,还是重组,其操作目的相近,就是把优质业务放大,把较差业务剥离。但是,有专家认为,拆分是行政干预,直接把一个公司分成几个小公司,操作过程中阻力较大,因为打破现有格局之后要面临人事的大调整和利益的重新分配,而重组的阻力则相对小一些。

对此方案,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顾问、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周大地认为,这个路子完全没有道理,优质资产重组打包上市,不挣钱的资产该如何处置?该不该推向市场?推向市场后让哪些人接盘?以后国家要不要继续补贴?这些问题都需要考虑清楚。而且,“现在我国股市并不好,为什么非要上市?”

北京首创期货有限公司研发部能源化工研究员练异洞也表示,早在2005年,中石油曾以回购方式,对旗下子公司吉林化工、锦州石化、辽河油田完成了私有化,以形成与世界石油巨头抗衡的实力,如果再走回头路,不见得是现实而科学的做法。

第二种方案:管道独立说。

将中石油的管道公司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第三方的独立运营体,这也是业内支持者甚多的拆分方案。

对此,周大地分析说,之前就有人从技术管理角度提出过管道独立的事情,但现在时机是否成熟,还需考虑清楚以下问题:我国管道建设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分立之后的规划、投资、建设等系列问题该如何统筹?在我国,管道作为第四大运输方式,要像高速公路那样运营,前提必须是要有充足的气源,这个问题能否很好地解决?如果将管道作为公用设施,必然要采取国家管制的办法,向所有油企收取过网费,但是中间各企业间的利益该如何协调?

此外,不光中石油有管线,中石化也有管线,中海油也有少数管线,一些地方也有地方所属管线,怎么整合?怎么管理?怎么实施?这都是复杂的过程。

而且,管道的投资期限和运作时间较长,中石油投入巨资进行建设,还未收回成本就强制分离出去,在周大地看来,这不符合企业运转的基本原则和国家政策的延续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主任王金照则认为,管道分立相对可行的办法是将中石油的分公司变成子公司,成本和利润的明晰会有利于中石油管道公司不断提升竞争力。同时,现有老管线设定允许第三方准入的标准,而新线建设则引入民资的进入,实现股权多元化,如此既有利于中国摸清真实的管输成本,也有利于中国石油工业做大做强,参与全球竞争。

“不能走得过激,也不能什么都不干。将所有管道都像国家电网那样统一成一张网,由一个企业做是没有必要的,适度引入竞争反而有利于发展。”王金照说。

第三种方案:分区域组建多个公司。

考虑到中石油这样的央企体量过大,存在难监管、腐败易发等问题,有专家认为应该以大型的区域为核心进行业务整合,将其拆分成华北、华南、东北等5-6家区域公司。

对此,周大地表示,如果把大公司拆分成小公司,那么这些小公司势必会受到地方政府的制约,也容易形成地方保护主义或者区域性垄断,而区域垄断一旦形成,区域间油气运输、定价等问题就很难协调。同时,如此庞大的公司拆分成几个小公司也会存在人员调整、业务调整的问题,处理不好极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练异洞则认为,现在的油气市场全球化了,即便分区域组建,各区域公司的业务也必定不会限制于区域内,而且各区域公司都要建设自己的基础设施,避免不了资源的浪费,由此还可能引发产能过剩、无序发展等问题。

第四种方案:按产业链拆为四公司。

这是最新流传的版本,即将企业的上中下游全部打断,成立几个专业公司,最有可能的,是分成勘探、管道、冶炼和终端销售四个公司。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分析师任浩宁认为,即使拆分成四个公司,各企业国有性质依然没变,也无法解决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减少垄断弊端、实现国企改革的目的。而且,每个公司都成为独立的运营主体,每个企业都有定价权和市场营销权,这样会加大中国能源行业企业内部自我调节的成本、原料调度成本、物流运输成本,也增加了运行和调配过程中的安全和环保问题。

在任浩宁看来,这个方案有利于监管,“我们可以知道每个环节产品的成本是多少,有利于最终定价的合理和科学。”现在,炼油行业有三本账,一本账是给监管部门看的,一本账是企业自身核算成本用的,还有一本是给媒体及其他调研机构用的,如此拆分有利于这个问题的水落石出。

但是,这种方法本身和世界大型能源企业全产业链的运作模式是相反的,不利于企业抗风险能力的提高,不利于企业国际化竞争力的增强。周大地认为,上下游要分离的路子是行不通的,所有产业割裂开来,一点道理都没有,不利于整个油气行业的快速发展。唯一可行的办法依然是全产业链的企业,在保留自身优势资源的情况下,各板块适度引入民企和外企。

四大因素催化传言发酵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虽然有关拆分中石油的猜测非常多,央企需要改革,石油领域的市场也需要进一步放开,这些都是事实,但是拆分中石油这件事并没有到达我国顶层设计者那里,也还没有成为他们讨论的重点内容。”

在这位业内人士看来,拆分中石油的各种版本仅仅是业内部分人的期望,是他们希望借这样的传言推进央企改革,而在2014年,“我国能源领域有比拆分中石油更重要的议题需要解决,这件事情最终会慢慢淡化。”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分析师任浩宁告诉本报记者:“拆分中石油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央企中存在的腐败问题,也不会立即促成能源领域的诸多改革,但是此传言持续发酵,主要是因为该现象背后有四大因素的催化。”

据任浩宁分析,这四大因素是:中国日益凸显的国企腐败问题、争议较大的破除垄断问题、关注度较高的安全与环保问题,以及央企在资本市场的较差表现。在任浩宁看来,“中石油是被媒体、民众及部分投资者们当成了情绪宣泄的靶子。”

今年8月底9月初,中石油腐败窝案的曝出可以说是掀起了国企反腐的一个小高潮,也使中石油的垄断体制及其所带来的问题成为众矢之的。原油及液化天然气进口权为什么一直不能放开?民企为何就难以进入油气勘探与开发领域?下游终端销售市场的不公平竞争问题怎样才能被相关管理部门重视起来?这一系列问题积攒的“民愤”,急需找到一个宣泄的突破口。

今年的油气行业也注定是个多事之秋。中石油在陕西、内蒙古两地与当地LNG加工厂“斗气”事件引出的欠缴水土流失补偿费问题以及吉林油田非法排污问题等,也都让中石油的品牌形象大受影响。青岛中石化管道爆燃事故发生后,即便该事件和中石油没有牵连,但很多人依然还是会联想到中石油曾经存在过的安全环保问题,并将其与中石化一并痛骂。

而中石油在资本市场的表现,按照任浩宁的话说,“单看财务报表,发展得很不错,前景大好,但是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却一直很差,蒸发很多资金,早就引发投资者们的怨愤。”

其实,近年来,不少央企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都不太理想,任浩宁认为,中石油被拆分的传言之所以四起,也有投资者借机起哄、调侃、发泄自己投资失败的不良情绪的因素。

传言凸显国企共性问题

拆分传言对中石油的影响不仅仅是负面的,据本报记者了解,当前无论是其总公司还是分公司,各管理层处理事情比以前更加谨慎了,招投标等工作流程把控更加严谨了,逢年过节的送礼潮也低落了不少。

同时,中石油陷入拆分迷局与舆论漩涡也对其他大型能源央企形成警示。本报记者了解到,一些企业为此展开自查,以免“再生事端被公众抓到把柄”。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分析师任浩宁认为,更重要的,不少国企开始由此思考中石油被拆分传言背后存在的更深层的共性问题。这些共性问题包括:

国企职责的问题。任浩宁认为,除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支持国家政策,促进产业发展外,国企还应该为民企提供适当良好的发展空间,为民众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但是,这些年,中石油等大型能源国企过于注重将企业做大做强,过于强调第一职能的实现而忽略了其后面的两项职能,最终造成民企和民众都不满意。

信息公开问题。虽然不少国企尤其是上市国企每年都会发布公司财报,有明确业绩数据,但是公众想知道的数据与财报中的数据总是有差别。比如,中石油称旗下炼油板块亏损,但亏损原因公众无从得知,亏损数据也一直无法做出准确推算;三大石油公司旗下的每个炼油厂、化工厂、油气站究竟经营状况怎样,公众也不得而知。

国企管理体制问题。当前,我国国有企业还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还存在政企不分的情况,企业管理者有行政级别,企业与政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容易引发腐败、浪费、效率低下等问题,这也是国企改革的一个难题。

权利过于集中难监管的问题。中石油这样的大型能源央企体量大,占有的社会资源也比较广泛,权利也因此比较集中,社会影响力自然大,所以体制内无论建立怎样的反腐体系、纪检监察体系、监督机制都难以较好地发挥作用。当成片带线地出现问题时,这些企业的有效监督机制该如何搭建,成为企业及相关管理部门的一个挑战。

“此外,在油气行业,各企业面临的改革都无法绕开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改革、天然气定价机制的改革、行业准入标准制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每一个都无比艰巨,很难一下子摊开、一下子推进。”任浩宁说。

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弘扬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