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调2014:全面深化改革,让稳中求进的脚步更坚实

   2014-01-03 中国化工报曲京佳 徐岩 原小瑛 陈丹江

237


优化产业布局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途径之一。图为湖北宜化鄂尔多斯联合化工公司厂区。(陈新武 摄)

 
  
  编者按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我们迎来了崭新的2014年。2014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破题之年,也是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的关键一年。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将在改革道路上迈出坚实的脚步。


  新年有新气象、新年有新进步。跨入2014年的石油和化工行业,也将面临新问题、新挑战。去年底召开的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提出今年经济工作主要任务的同时,也列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若干个关键词,比如宏观调控、结构调整、科技创新、保障民生等。这些关键词与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的契合度很高,甚至可以说息息相关。那么在新的一年里,为实现中央定下的这些发展目标,全行业该如何发力?又该怎样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完成提档升级?为此,本报编辑部特组织了《定调2014》系列报道,希望能为行业企业在新的一年里的改革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立的“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发展总基调,对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2014年行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如何?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因素?行业发展势头如何?企业应该采取哪些举措?为此,记者走访了一些业内专家和部分企业,初探2014年行业的发展轨迹。


  外部需求:稳中趋好


  分析机构预计,进入2014年,随着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复苏,我国化工行业出口环境将有所好转。不过,各国贸易政策趋严,新兴经济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我国化工进出口贸易增速仍将处于较低水平。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市场部副主任祝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拉动行业增长的主要有几个要素,即出口、消费、投资这“三驾马车”。目前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并趋于平稳,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存在一些积极因素,有望呈现平稳偏好的发展态势。


  “行业这么多年保持高速增长,很重要的一点是依赖于出口。化工下游轻工、纺织、橡胶制品等产品的出口,保证了化工产业的发展畅通。”祝昉表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2013年11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预计,2013年全球经济将增长2.7%,2014年将上升到3.6%,预计增长回升将主要由先进经济体推动,几个主要新兴经济体增长减缓;欧元区将逐渐走出衰退,2014年将实现1%的增长。总体而言,未来一两年内,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将缓慢复苏,化工进出口环境将有所改善。


  祝昉告诉记者,判断2014年我国出口的环境,主要要考虑美国、欧盟、日本及金砖国家这些我国主要出口地区和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走势,这些也是对我国行业出口增长贡献度最大的地区。


  第一看美国。目前美国经济的复苏形势相对较好,失业率创新低,消费市场也很火红,有些恢复到繁荣时期的趋势。从表观来看,尽管存在底特律破产等不利因素,但整体上美国经济还在恢复,在往健康方向发展,今年美国在世界经济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


  第二看欧盟。虽然欧盟的经济增长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一些欧元区国家经济出现了一些不利变化,但是德国、法国等最主要的欧元区国家经济还很稳定。在2014年,欧盟可能针对稳定经济出台一些措施,因此欧元区不会出现巨大波动。不过,欧元区一些国家的GDP增长一直在0水平线以下,会有一定的震荡,但是总体会往好的方向走。


  第三看日本。日本的经济总量很大,因此日本的经济情况对世界经济也有一定影响。目前日本经济数据比较好,从行业的角度来说,日本有技术优势,产品档次高,主要是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和新材料,是中国石油化工领域的大贸易伙伴。但是,日本在核能发展受阻之后,在资源和劳动力方面存在供应偏紧的问题,基本属于利好与利空交织。


  第四看金砖国家。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低端商品出口。前几年,世界经济发展促进了中低端商品的需求增加,拉动金砖国家经济的出色表现。现在美国制造业回归,欧洲注重本土工业经济,在这种情况下,未来新兴经济体压力会很大。


  不过,专家指出,近年来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下,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欧美国家不断提高对我国化工行业的贸易壁垒,也可能影响行业的出口形势。今年各国安全环保法规覆盖范围将更广,监管可能更加严厉。


  原料价格:稳中略升


  煤、石油、天然气是石化行业最主要的基础原材料。市场分析人士认为,2014年能源价格或将出现小幅上涨,但是由于需求有限,缺乏进一步上涨的空间,因此,石化行业上游原料价格基本将呈现稳中略升的态势。


  原油方面,祝昉告诉记者,今年原油供应比较充足,大涨动力不足,从供求上看,原油产能应该有支持需求的增长。第一,美、日、欧等很多国家或地区的一次能源需求呈现负增长趋势,能源利用效率在提高,对能源的需求量出现下滑。而全球整体供应还是偏宽松态势,价格不会上涨太高。第二,尽管有游资炒作,但近年每桶原油的价格已从几十美元上涨到上百美元,再次拉涨的动力比较有限。第三,世界各国普遍存在大宗产品产能过剩,原材料如果再涨,增加的成本向下游传递有障碍,价格上涨空间不足。第四,原油供应形势比较稳定。北美的页岩油、油砂,厄瓜多尔的重油,中南美的原油都有一定的增产空间,中国的新型煤化工发展迅速,能源供应将基本呈现稳定态势。


  开源证券行业分析师杨海同样认为,2013年全球原油市场呈现局部震荡的走势,供需结构基本维持偏宽松的局面,全年状态平稳。在宏观经济较为弱势的大背景下,2014年国内原油需求增长较为乏力,将延续去年的趋势。


  天然气方面,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因供求失衡,2013年天然气价格涨幅较大,目前我国页岩气全面开发还有待时日,政策对于天然气价格调整的意图明显,预计2014年天然气价格有望继续攀升。
  煤炭方面,国务院办公厅日前下发《关于促进煤炭行业平稳运行的意见》,提出遏制煤炭产量无序增长,减轻煤炭企业税费,改善供需关系、促进市场平稳运行。分析机构认为,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方案已被列入财政部工作时间表,这将对目前表现低迷的煤炭企业雪上加霜。煤炭资源税如果按5%实行从价征收,煤炭企业税负增长幅度将为3%~4%,也间接提高了煤炭价格。预计2014年煤炭价格有望止跌回升,这将加重部分化工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企业利润,压抑化工企业产能释放。 


  不过,杨海也认为,鉴于煤炭社会库存量本身较大,在下游需求缓慢复苏的情形下,预计2014年煤炭价格在宽松的供应下上涨空间有限。


  国内需求:稳中有增


  祝昉认为,对行业而言,要保持稳增长,肯定是要力求稳定出口,但是今年国际市场的需求增长空间不是太大,重点是国内需求的增长。他说:“中央提出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人民收入提高了会刺激新的需求,在轻工、纺织、汽车、农业、民生等领域,给石化行业带来新的市场,为行业提供增长空间。今年行业在农业保障、提高汽柴油标准、加大环保力度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城镇化改造的深入,基础设施建设要求的提高,投资规模的提高,有望为行业下游需求带来亮点。”


  有券商也指出,目前看来,未来加强推动城镇化建设,扩大内需,仍将是刺激化工下游行业回暖的最大动力。


  分析机构认为,2014年我国政府把扩大内需、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最重要举措之一,同时随着经济领域的财税、金融、资源等改革将加快推进,改革红利将逐步释放,房地产、汽车、纺织等下游消费市场总体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预计化工行业消费需求增长将有所加快,但增幅有限。具体来看,基础化学原料消费量增速将扭转上年的下滑趋势,稳中有升;合成树脂消费量增速继续稳定增长;合成橡胶、化肥消费量增速将有所回升。初步预计,2014年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约8.6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左右。


  湖北宜化集团董事长蒋远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对2014年的经济形势作出了判断。


  “今年的经济形势不会比去年好很多,但也不会差很多,我的判断是和去年差不多。”蒋远华分析认为,经济不会差很多的原因大概有四个方面:一是市场经济在复苏,欧洲和美国的经济都在好转,特别是去年第三季度美国的经济增长率达到4.1%,创下将近两年来的最高水平,这表明了我国的出口形势在恢复;二是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政府对经济会放手一些,从而增加了企业的活力;三是我国的整体负债率不是很高,这意味着中国仍然有条件用政府负债投资的方式,在国内做基本建设投资,以此拉动其他投资;四是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仍在上升,也就说明老百姓的收入没下降,收入不下降则购买力就不会下降。“出口市场、内部消费和国家拉动经济的能力都不差,经济形势就不会差。”蒋远华总结道。


  但同时蒋远华也指出,企业也不能过于乐观。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这三期叠加的阶段。“我认为这三期叠加阶段会持续很长时间,不会是一个短期和中期的过程,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今年的经济形势与2013年相比,也不会好很多。”蒋远华说。


  企业发展:稳中求变


  在不久前举行的“经济换挡期石油和化工行业策略选择”高峰论坛暨《中国化工报》理事会第九次年会上,中国石化联合会会长李勇武指出,2013年我国石化行业发展成绩显著,运行总体稳中向好,不过行业发展仍面临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目前,深层次矛盾与问题进一步凸显,走“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刻不容缓。


  在下游市场需求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产能过剩、供需失衡、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是导致行业难以实现持续健康运行的主要矛盾。不少产品市场一旦稍有起色,价格略有上升,大量富余产能随即快速释放,使价格再次调整下跌,市场往往表现为先扬后抑,陷入恶性循环。


  分析人士预计,解决产能过剩仍将是长期难题。随着2014年国家淘汰过剩产能工作的稳步推进,部分中小化企生存空间将受到挤压,化工产品价格缺乏上涨动力,极大抑制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初步预计,2014年大部分化工产品产量仍将保持低速增长,增速较2013年有所加快。在目前新增产能不断投产,下游行业需求难有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化工产品价格缺乏上涨动力,仍将在低位徘徊。未来短期内,化工行业仍将处于产能过剩、需求稳中有增的态势。在成本压力上升较快以及产品需求未有显著增长的双重压力下,化工行业利润增速将趋于平稳。


  “整个经济大环境就是这样,导致企业的销售额要像过去那样每年十几、几十个百分点增长的可能性很小了。中国的市场开始变得成熟了,企业也基本进入了微利期,到了考验企业真正的实力、考验企业家智慧和勤奋的时候了。”蒋远华坦言。


  蒋远华认为,在目前的环境下,资源要素配置好、规模大、产品多元化、创新能力强的企业还是有发展机会的;但产品单一、规模小、创新能力弱、资源要素配置差的企业可能跑几年就要掉队了。他还打了一个比喻:“就像冬天能让一部分细菌死掉,对人有好处一样,通过这场马拉松式的赛跑,淘汰掉一部分产能,这个市场才能更健康。”


  有业内人士认为,今年行业面临的任务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化解过剩产能;二是坚持安全环保生产;三是坚持创新,力求提高产品质量,实现差异化发展。其中,能从新的改革政策中受益的、环保约束能影响供需格局的、下游需求有望大幅增长的行业及龙头企业,有望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对此,企业纷纷稳中求变,在保证生产经营稳定的同时,力图通过技术、管理创新等手段,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安全环保,寻求在市场竞争中的主动性。“现在处于经济增长换挡期,之前的快速发展变为中速发展,这就要求企业更注重发展内涵和质量效益。”祝昉说。


  蒋远华介绍说,在2014年,多元化发展战略将使宜化在市场中依然保持很强的竞争能力。这主要体现在:一是有一定的规模。宜化这几年在产品多元化领域走出了一条新路,初步形成磷化工、煤化工、盐化工三足鼎立的格局。磷、煤、盐这三者是相关联的,同时宜化这三种产品的规模都很大。二是形成了产业集群。比如煤、磷、盐这三种化工产品在一个地方相互关联交错,这家工厂的废物就是那家工厂的原料,形成了循环经济的产业链条,同时降低了运输成本。


  “现在的产品价格波动性很大,但不同产品的价格涨跌周期也往往不同步。比如尿素价格下降的时候,磷肥可能在上涨;磷肥价格跌了,PVC价格可能在上涨。正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因为宜化的产品比较多元化,所以相应竞争力也就强。”蒋远华强调,“宜化的多元化发展是指相关产品的多元化,这些产品都在化工行业内,有宜化自己的管理模式、人才队伍和核心技术等来支撑,并不是盲目多元化。”


  蒋远华还告诉记者,企业要具备长期的竞争力,就要不断创新。“技术要创新,企业管理模式、销售模式等也要创新。”他表示,这几年宜化在技术创新方面下了大功夫,原材料消耗大幅下降,很有成效;管理上,宜化准备采取事业部制,比如做尿素就专门做尿素,建立财务、销售、生产、技术创新一条龙的系统,目的是要让各个子公司更有活力、更了解市场;对于销售模式,宜化也在创新,比如通过借助现代化的工具,提高销售人员的工作效率,达到减员增效的效果。


  大唐能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明表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14年我国经济工作的总方针,也为企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今年,大唐能源化工公司将坚持创新谋发展的思路,加强安全环保工作,抓好稳产达产。


  第一,抓好安全工作。重点通过加强考核促进安全生产的到位做实,逐步建立起量化的安全生产考核体系,重视克旗煤制气、阜新煤制气基建和生产交叉重叠期间的安全风险管控,从源头重点遏制危险化学品安全事故。第二,做好环保工作。提高对环保工作的法律意识,加快在建项目的环保设施建设进度,确保“三同时”;对投产项目确保环保设施的正常运转和效果,对“三废”按规定处理;高度重视环保舆情。第三,抓好生产企业稳产达产。多伦煤化工重点解决气化炉稳定运行、负荷提升及有关装置降低单耗的问题;呼伦贝尔化肥公司解决稳定运行、降低成本的问题;克旗煤制气系列项目尽快实现连续稳定运行,确保稳定供气,重点抓好气化装置等关键环节的安稳长周期运行。

 


 业界预测,二○一四年化工行业出口环境将有所好转。图为江苏一家企业的出口航空煤油装运现场。 (徐捷 摄)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六千万吨特大型油气田意味着什么 电都去哪儿了?——从用电量曲线看中国经济活力
能源发展方向定调 构建全新能源体系 水资源短缺,威胁世界粮食安全
生物柴油:踟踌不前,难在哪里 有人欢喜有人忧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