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山东天弘化学项目中心控制室,技术人员正通过信息系统对生产设备进行实时监控。 (本报记者 李文峰 摄)
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社交网络……这些炙手可热的新技术正在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重大的变革。网络信息技术的创新不仅重塑了一个全新的商业环境,而且加速了从信息采集到业务决策的过程,这给石化行业传统的运营模式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想真正增强中国石化产业的竞争力,打造出一流的石化企业,除了要着力淘汰落后、转型升级、调整结构和技术创新外,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提升运营效率已经成为一个崭新且强有力的手段,信息化对于石化产业的提升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
去年8月份,工信部已发了《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在去年底北京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提升信息产业支撑能力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而今年我国将发布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基本要求和实施指南,完成国家标准立项,推动形成国际标准,并在各省市和重点行业选择500家企业开展贯标试点。信息化的大潮已经势不可当。
实现高效运营
信息化技术到底能给石化行业带来什么?它又是如何在是石化企业的生产、管理、销售、研发等各个环节发挥作用的?当你走进SAP中国商业同略会的现场,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变得清晰而明确。
不久前北京举办的SAP中国商业同略会石油和化工行业的展示体验区,记者见到了SAP石化行业首席专家孙敦圣。在他看来,目前石油和化工行业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都在增加。这种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首先来自于原料和能源价格的波动,其次是全球化趋势以及需求向新兴国家的转移所带的管理风险,再有就是世界各国不断加强的法律法规对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带来的风险。如何应对和化解这些风险?孙敦圣认为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将是首选。
孙敦圣所在的SAP(思爱普)公司是国际上著名的企业ERP系统和商务智能解决方案供应商,其软件产品应用的领域涉及27个行业,客户多达11万家。石化行业中也是其中重要的用户,世界石油化工百强中有97%的企业采用了SAP软件进行企业管理,中国500强中的20多家石化企业中也有50%的企业采用了SAP的产品。孙敦圣认为,成熟的管理软件提高了石化企业的人财物的利用效率,在提升企业运营效能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管理管理,重要的不是‘管’而是‘理’。”孙敦圣强调说。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企业的老总整天陷在事务性的工作中,不停地开会、听汇报、签字、处理突发事件,他又怎么可以有更多的精力考虑企业长远的发展战略。而如果能运用好现代化的管理软件,企业就可以将各个部门的单独的行为集合起来,计算机将各种纷繁复杂的数据加工汇总成简单明了的信息,企业的管理人员藉此就可以实时地了解企业各方面的运营状况,并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和决策,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而更多地挖掘各方潜力,最大限度地解放生产力。
埃森哲大中华区能源业董事总经理邓赟也表示:“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能源行业也毫不例外地开启了数字化的进程。其实,能源行业本身就是一个由工程师和科学家主导的领域,他们善于运用精湛的学科能力获取事实和数据,进而有理有据地得出结论,制定决策。而当能源企业进入大数据时代后,这些企业却面临着新的困境,他们所处的市场环境日益复杂,海量的信息和数据让决策者无所适从。”
以智能油田为例,邓赟解释了为什么新技术的应用反而会让决策者感到困惑。智能油田大量采用新型传感器和高清监视器,通过新设备和新技术的应用,控制中心获取的数据迅猛增长,面对零散的、孤立的、毫无生机的一堆数据,企业的运营者和决策者不是更加自信了,反而变得无所适从。这也就是能源企业在大数据时代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最大困惑。
“如果不去破解这种数字化之惑,能源企业就难以从新技术的巨额投入中获得理想回报,更不用说通过数据分析取得市场竞争的先机了。”邓赟表示,“破解这一困境的最佳手段就是利用信息集成技术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分析,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帮助企业提高运营效率。对企业而言,高效的运营带给企业的是高利润。”
惠生工程(中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张 旭之表示,随着工程设计进入三维、3D打 印、模块化以及数字化时代,EPC行业的 项目管理,包括设计、采购、施工管理也 跨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上述这四个时代 标志,再加上“云”的大平台和高度的软件集成,从技术手段上大幅提升了工程设计 的质量和精准性,从而确保采购可根据设 计需求对材料进行更精确的统计以及对材 料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并可对施工图纸设 计的进行系统自动纠错,减少碰撞和返 工,实现无错化施工。数字一体化贯穿了 EPC项目管理全过程后,对于节约项目投 资、缩短工程项目周期、提升项目质量都 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目前,惠生工程已实 施了项目管理平台,数字化设计平 台、Smartplant Material(Mairian)采购 系统等项目,在EPC项目管理数字一体化 方面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两化融合提速
工信部部长苗圩曾经指出,目前我国处在工业化进程中,正赶上了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必须走以两化融合为重要内涵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两化融合,有利于我们抓住产业变革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抢占新一轮产业革命发展的制高点。
在中国系统工程学会过程系统工程委员会主任杨友麒看来,我国提出的两化融合概念具体到石化行业,实际上就相当于美国石化行业实施的智能过程制造(Smart Process Manufacturing,SPM)项目。
杨友麒告诉记者,早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暴发之初,为了挽救和振兴美国的制造业,美国科学基金会出面勾画了一个国家级工程虚拟组织来开发智能过程制造的路线图,特别邀请了来自石化行业、信息化技术行业和相关大学的顶级专家,共同研讨了如何实施智能过程制造项目。2011年6月2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卡内基梅龙大学宣布启动先进制造合伙计划;同一天,智能制造领导同盟公布了实施21世纪智能制造报告,提出了SPM路线图。几年过去,SPM计划成就了美国人重振制造业的梦想。
“从2010年起,我国制造业的产值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大国。但同样是创造了1.95多万亿美元的产值,在美国只用了1150万从业人员,而在中国这样的产值却是1亿人创造的。而且,同样产值的内涵方面,波音飞机与皮鞋、袜子又有着天壤之别。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杨友麒表达了他对中国制造业的看法。他认为,在全球一体化已成大势所趋的今天,中国的石化产业,想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实现强国之梦,必须运用好先进的信息化。
他进一步解释说:“石化产业不仅门类繁多、产品多样,而且是生产工艺复杂的过程工业,加之生产中产生的排放物种类多、数量大、毒性高。同时,化工产品在加工、贮存、使用和废弃物处理等各个环节都需要有严格的监管才能有效避免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这就更需要对石化产品实行全生命周期的跟踪与监控,如果缺少网络信息技术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
杨友麒也指出,从我国提出两化融合的概念到今天,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但在石化行业中,信息化技术在石化企业的普及率还很低,只有少数的大企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信息网络平台,占石化产业产值一半以上的中小企业信息化程度很低。我国石化产业要正真实现信息化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无论是资源和市场日趋国际化的外部环境,还是增强我国石化产业的竞争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都需要我们高度重视两化融合对于我国石化行业的重要性,并加快实施的进程。”
严格控制风险
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提升石化企业运营管理效率的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帮助企业规避风险。防患于未然是保障企业高效平稳运转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对于石化行业这样的过程工业而言,保证生产装置安全、稳定、长周期、满负荷、优质地运行,是企业获取效益和利润的基本保障。
杨友麒告述记者,在智能制造系统中,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风险预警功能。关键设备的运行周期有多长,零备件的使用寿命什么时候到期,哪些指标的变化意味着设备出现了异常状况等等,所有这些都会通过在线检测设备传输到监控中心,利用数学模式的计算,再形成不同级别的报警信号,并且及时地提供相应的处置方案指导,现场人员只要按照相关的指示进行相应的操作,就可以将事故扼杀在未萌阶段。试想一下如果石化企业的安全隐患全部都能按照这样的程序处理,还会有惨剧发生吗?
风险控制不是一个狭义的概念,除了生产运行方面的,还体现在产品开发、销售、运输、使用以及废弃后处理等各个阶段。那么,信息技术又是如何在这方面发挥作用的呢?目前世界各国对于化学品的监管越来越严格,各国政府不断地出台化学品在最终消费品中应用的管理法规,而且世界各国的情况千差万别,不一而同,如果一个化学品的生产企业对这些情况不了解,就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
孙敦圣告诉记者,我国曾经有一批玩具出口美国,但由于铅含量超标,而遭遇退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通过SAP的管理系统,这样的风险完全可以规避掉。企业只要在在产品研发的信息管理系统中,实时收录了国际上最新的关于化学品的管理法规,研发人员在产品开发之初,就能了解到哪些物质是被禁用或限用的,从而进行合规的研发,而不至于等到产品生产出来了或是到了销售环节才发现,有些物质是不能用的。国际上的绝大多数的大的石化公司都已经采用了这种合规化的研发程序。
亚什兰集团公司是一家全球性的多元化石化公司,在全球拥有80多家工厂,在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销售和生产。在亚什兰的管理平台上有一个存放着4万个产品配方的系统,这个系统可以在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亚什兰的分支机构所分享。这样就确保了在每一款新产品面世的时候,都能保证它是合规的。亚什兰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应用这种集成的研发方案,其产品的合规率提高了45%,新产品的上市时间缩短了55%,而新产品的开发成本也可以有效降低,从而使产品的盈利性提高20%。记者了解到,除了亚什兰以外,拜耳、赢创、汉高、CHEMETALL等公司也采用了同样的产品研发信息管理系统。
支撑可持续发展
为了谋求可持续发展,一些大型的石化企业在中国本土完成扩张后,又将目光投向了海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石化企业的跨国经营已经成为常态,并购重组成为石化企业快速拓展业务的重要手段。但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开展业务,其难度和复杂程度可想而知,而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可以让复杂的并购和业务整合变得顺畅和便捷。
万华化学IT流程与信息化部的负责人王宗凯介绍说,近几年万华的业务拓展十分迅速,2013年万华MDI的产能已经达到120万吨,到2014年6月,装置年产能将达到200万吨,成为全球最大的供应商。而随着MDI产能的增长,产品链也越来越长,同时市场的竞争也在加剧。特别是万华的生产和销售目前已经扩展了的世界范围,不仅在匈牙利建有生产基地,在俄罗斯、荷兰、美国、日本、中东等地还设有销售公司。这些新的形势让万华销售业务的管理变得越来越复杂,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缜密、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对公司业务进行精细化的管理,要想成为世界一流的企业几乎是不可能的。
浙江传化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技术部部长黎春芳对上述观点也表示了赞同。他认为,中国的化工企业如果想做大,特别是想要走出国门,实现资源和市场的国际化配置,就必须做好信息化的工作,在企业的业务扩张和国际化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可或缺。
事实上,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我国一些大型的石化企业在信息化资源整合上已经先行一步,中石化、中石油、中国化工、上海华谊、云天化、盐湖钾肥等企业都已建立起自己的信息化网络平台,在两化融合的新型现代化工业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信息化对于中国的石化企业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转型的中国梦正在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促进作用。
图为去年11月在北京举办的SAP中国商业同略会石化展示体验区现场,SAP石化行业的专家与用户在探讨信息化管理手段在石油化工行业的应用。 (本报记者 李闻芝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