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石化网讯 最近一段时间,伊核问题取得重大进展。2014年1月20日,伊朗核问题有关各方达成“联合行动计划”(又称第一阶段协议)正式进入实施阶段。这一利好消息无疑为长达十年的伊核僵局注入了新的生机,国际社会为此感到乐观。一些媒体甚至认为,伊朗将迎来全新发展机遇。然而,美伊关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伊朗经济发展仍将面临难以逾越的障碍,中国企业仍需慎重扩大对伊朗石油领域内的投资。
客观看待“伊朗机遇”
诚然,第一阶段协议的确包含许多积极因素。根据协议,伊朗在六个月协议期内不得扩大其核计划,而西方国家则以取消部分但有限的制裁作为回报。具体而言,协议包括以下内容:伊朗稀释一半浓度为20%的库存浓缩铀、暂停浓度超过5%的浓缩铀活动、暂停建设部分核设施以及允许国际原子能机构对部分敏感核设施的核查;协议同时要求美国和欧洲国家解冻价值约为70亿美元的伊朗在海外的资产,暂停对伊朗石化产品出口、黄金和贵重金属、汽车产业以及飞机零部件贸易的制裁,不得追加新的与核问题有关的制裁。
尽管进展可喜,但客观而言,协议尚不足以被称为“历史性突破”。所谓突破,当指有关各方在解决某一争端的难点问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同时,突破也意味着此后的进程应当比此前的进程更加顺利。历时长达十年的伊核问题主要有两大难点,一是伊朗究竟能够拥有何种水平的铀浓缩能力,二是美国对伊朗石油和金融体系的制裁能不能取消。前者涉及美国和西方国家的主要关切,后者涉及伊朗的切身利益。第一阶段协议不仅未能在伊朗究竟能够拥有何种水平的浓缩铀能力上达成明确的一致,更未涉及后一内容。其中后者尤其将直接关乎伊核问题的前景。
美国对伊朗石油领域内的制裁使得伊朗的石油出口从2011年每天250万桶下降至100万桶,导致依赖石油出口的伊朗国民经济几乎崩溃;美国对伊朗金融体系的制裁切断了伊朗开展对外经济活动的结算渠道,使得伊朗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活动几乎处于瘫痪状态。
尽管美方多次强调,如果双方达成最终协议,伊朗并最终落实协议,美方将取消所有制裁,但事实上,即使伊朗在核问题上完全按照美国的要求去做,美国也不可能取消制裁。美国行政部门虽有意取消制裁,并改善美伊关系,但并不掌握解除制裁的权力。解除制裁需要国会通过法案,但在目前的情况下,美国国会取消制裁的可能性不可高估。
部分是因为34年前的伊朗人质危机所造成的心理创伤,也有部分是因为犹太人团体的强势游说,美国国会一直有着强烈的反伊情节。2013年电影《逃离德黑兰》获得了多项奥斯卡大奖,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美国民众中潜藏的这种反伊情节。也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社会心理,美国一直抱持一种被扭曲了的政策逻辑,即每当美伊关系出现积极进展,美国国会不是采取措施给予伊朗“激励措施”,而是进一步采取惩罚性措施,并导致美伊信任再度下降。
就在2013年温和的鲁哈尼即将出任伊朗总统之际,美国国会通过新的对伊朗实施制裁的法案,意图将伊朗石油出口进一步打压至零的水平;就在2013年有关各方达成第一阶段协议的情况下,美国会不是考虑取消制裁,而是讨论对伊朗实施追加制裁。以此观之,美国国会并不是需要解决伊核问题,而是根本就不希望美伊关系转圜。
因此,由于美国尚不具备取消石油和金融领域制裁的国内政治条件,所谓的“伊朗发展机遇”并非触手可及的现实。在美国仍然保持上述两大领域制裁的情况下,伊朗对外贸易的崩溃状态短期内不能改变,国民经济也难以摆脱继续低迷的状态。
谨慎投资伊朗油气
中国是伊朗的最大经济合作伙伴。由于美国的上述制裁,中国虽尚能与伊朗保持经济合作的势头,但资金结算问题一直没有解决。2013年,伊朗议长拉里贾尼曾经为此专程前往北京协调此事。在美伊关系遭遇美国内制度性障碍,制裁不能取消的情况下,中伊经济关系的潜力也必然是有限的。
不仅如此,中国扩大对伊经济活动也会因为制裁而面临诸多业已存在的现实挑战,一是资金结算问题,二是可能面临新的制裁。能源合作是中伊经济关系的主要内容,在美国保持对伊金融体系制裁的情况下,中伊能源合作的资金往来也许将不得不以人民币结算。然而,一旦这类以人民币结算的贸易达到一定的规模,美国必然将其视为对美元作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地位的威胁,并以维持制裁为由对中国能源公司进行制裁。
当然,这也不意味着中国不可以有所作为,相反,伊核进展和美伊关系转圜为中伊拓展关系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中国可以鼓励对美经济依赖程度相对较低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拓展对伊经济关系。大型国有企业适度低调增加与伊经济合作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选择。毕竟,在伊朗表现出妥协和缓和意愿的情况下,美国打压他国与伊朗经济合作的合法性大大下降。
美欧国家对中伊经济关系的发展多有非难和指责,认为中伊经济合作破坏了美欧国家通过制裁迫使伊朗让步的努力。但事实上,中国加强对伊经济关系是有利于伊核问题的解决的。中伊经济关系有利于伊朗民生改善,防止经济恶化,并最终有利于防止伊朗因为缺乏安全感而采取更为激进的政策,也有利于伊朗增加以谈判方式解决伊核问题的民族自信。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立场差别实则体现了两者的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在伊朗表现出妥协意愿,而美国内政治制约依然存在的情况下,中国没有理由放弃扩大与伊朗经济合作的机遇。当然,其前提是考虑现实条件,特别是美国制裁所造成的消极影响。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尽管美国对伊朗的经济制裁将成为伊核问题解决的主要障碍,也是中伊经济关系的现实制约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障碍不存在。事实上,美伊关系还面临其他严峻挑战。比如,伊朗的石油出口运输环节长期以来一直依靠欧洲国家提供保险(放心保)服务。自2012年以来,因为伊核问题,欧盟要求其保险公司不得为伊朗石油运输提供担保,这也是导致伊朗石油出口锐减的重要原因。如同美国取消制裁有难度一样,欧盟也难以在短期内取消保险制裁。尽管英、德以及意大利均主张缓和与伊朗的关系,但法国因为诸多原因强烈反对取消对伊制裁。
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弘扬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