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石化调结构向高附加值产品要效益

   2014-03-14 中华石化网中国石化新闻网

99

中华石化网讯 无边际效益的装置坚决停开,有效益的产品想方设法增产,高附加值的资源物尽其用——围绕中国石化全力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水平的年度工作会议精神,上海石化进一步抓住调整结构这个“牛鼻子”,取得今年一月份生产的开门红。

从2013年起,上海石化就在调整结构上下功夫,有效提升了发展“含金量”,取得经济效益跻身中国石化炼化企业前三名的好成绩。

建于1973年的1号乙烯装置,与同行业先进水平比较,在物耗、能耗方面都已落后,去年11月,上海石化关停了该装置,每年减排COD(化学耗氧量)约2000吨、氨氮40吨、二氧化硫230吨、氮氧化物400吨,对上海石化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去年,上海石化调整产业结构,成立了优化小组,建立主要产品优化模型,坚持每天计算产品边际效益,并将边际效益分成“放量生产区、监视区、减产区和关停区”四个区域,对于没有边际贡献甚至亏损的产品,坚决减产、停产。比如,去年9月起阶段性关闭了效益较差的3号聚酯生产线,当月就减少亏损近600万元,而效益较好的对二甲苯、纯苯等产品放量生产。

上海石化炼油改造工程于2012年底全面投产后,原油加工能力提升了1/3,这为该公司全面调整生产运行提供巨大空间,使资源的高附加值利用成为现实。

首先,对原油资源的择“劣”使用。该公司充分发挥390万吨/年渣油加氢装置可炼制高硫原油的特点,取消了原来每年逾200万吨的低硫原油,而是全部采购高硫原油,硫含量从原来的1.68%上升到现在的2.34%,API从原来的31.23下降到现在的30.48,原油劣质化程度显著提高,原油采购成本大幅下降。

其次,吃干榨尽渣油资源。以往,受装置生产工艺限制,上海石化渣油只能通过焦化处理,去年选择了两条路线同步走:一条是渣油加氢路线,另一条是渣油沥青路线。一方面,利用390万吨/年渣油加氢装置超强的去残质化功能,将渣油通过高压加氢加工成优质原料,供给350万吨/年催化裂化装置,然后,生产出石脑油、汽油、丙烯、液化气等产品。渣油加氢效益,要比渣油焦化高出1000元/吨;另一方面,上海石化成立了“沥青增产增效攻关项目领导小组”,把渣油转换成了沥青。渣油沥青效益,要比渣油焦化高出480元/吨。在渣油加氢路线和沥青路线双路“夹击”下,渣油基本被消化,焦化装置成了“无米之炊”的装置,去年,炼油部1号焦化装置被关停,2号焦化装置减负荷。它们的“牺牲”,换来了该公司渣油加工效益最大化。

最后,对乙烯原料的充分置换。原油加工能力的迅猛提升,使得可作为乙烯原料的组分大幅增加。该公司对所有可能做裂解原料的组分逐一梳理,引入“分子管理”理念,按碳数对裂解原料进行分类,并利用SPYRO软件,对31种裂解原料滚动进行测算,及时根据测算结果调整裂解原料结构。2013年,上海石化乙烯原料中全馏分石脑油比例从2012年的60.85%下降到26.96%,乙烯原料成本比年初预算指标下降了4.1%,在集团公司排名第一。

调整产品结构,向高附加值产品要效益。

2013年,上海石化大幅增产汽油、航空煤油,成为公司经济效益的有力增长点。该公司对原先生产汽油的RSDS装置进行了康复性检修改造,用于生产航空煤油,每月增产3万吨航煤。此外,大幅调整汽油、柴油的产品比例。2012年,上海石化汽油和柴油的比例为1:3.95。2013年,调整到1:1.75。这个比例说明,上海石化的汽油比重明显增加。汽油产能由原来每月8万吨增加到24万吨,高牌号汽油产能由原来每月1.5万吨提高到6万吨。仅成品油结构的调整,就为公司增效达11.5亿元。

上海石化表示,2014年将进一步贯彻中国石化年度工作会议精神,在调整结构上动脑筋,下力气,努力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特别是在优化乙烯原料成本、合理调整柴汽比例、转换渣油原料功能等基础上,今年实施对330万吨/年柴油加氢装置的质量升级改造,让优质柴油成为效益增长点。

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弘扬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