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凌晨,两枚火箭弹落入巴格达机场。中午给谭力打了电话,问候她的安全状况。今年春节,她又是在巴格达度过的。
和谭力相识,是在去年6月。在巴格达机场,一位秀气的姑娘头上围着阿拉伯女性的头巾,用阿拉伯语与当地人打着招呼,同时熟练地用英语和机场人员交谈,还一边用标准的普通话疏导机场的中方员工。这个特别又地道的中国女孩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
2011年1月,因项目急需(按惯例,正常情况下,不会派女员工到巴格达工作),胆小纤弱的谭力来到了巴格达工作。刚下飞机时,漆黑的雨夜里到处是荷枪实弹的美国大兵。
一天夜里,外面枪声大作,谭力不敢开灯也不敢拨电话。熬到第二天早上早餐时间,见到一位男同事也两眼通红,说被夜里的枪声惊得一夜没睡。
艾哈代布项目是中国石油在伊启动的第一个项目,按计划在2011年6月30日前开工投产。但是连续3个月,伊拉克大使馆没有批复一个中方员工签证,许多生产物资也无法清运进关。谭力自告奋勇,要来闯一闯。
到巴格达的第二天,谭力就直接到伊石油部进行沟通。在局势动荡的巴格达突然见到一位年轻的中国女士,伊拉克人很是惊讶。经过努力,一天下来,谭力竟然全部办妥了签证审批手续。一个星期以后,各项目陆续收到了签证批复函。谭力一下子让人刮目相看。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谭力每周要接送几批进出伊拉克的人员。有时机场会涌出几十甚至上百名员工,谭力要安排住宿、车辆,勘验护照、安排验血等。
刚开始,谭力全力以赴仍疲于奔命。后来她在动迁的员工中委任“临时队长”。这一招很奏效,也些许减轻了她的工作强度。
每次看到大家全部登机,是谭力最开心的时刻。
办理中方人员的离境签,需要精通阿语的当地员工。但巴格达的突发事件,时常导致当地员工不能上班。谭力结交了办公楼下一位开小餐馆的伊拉克老大爷,老大爷英语不错,经常协助她办理离境签证的相关工作。
谭力每次接机都要早上4点多起来先送走一批从国内到项目来的人员,然后2个小时后再将准备返回国内的人员送到机场登机回国。
有人开玩笑地称谭力是“女铁人”,也有人称她是“巴格达之花”。其实,她在工作中也承受了许多委屈。
办理海关手续,谭力经常要看海关人员的脸色。而自己人中有些迟到误事的“马大哈”,也常让谭力心急如焚。
还有一次,谭力送140余人返回国内,当时的那趟Jupitor的航班要求,每名登机人员要在柜台交25美元的税金,这引起了登机人员的误解,并拒绝登机。时间紧迫,最后谭力只好暗自流着泪水协调垫付了这笔费用。
回到驻地,谭力接通了母亲的电话,但她把苦水又咽到了肚子里。
在巴格达,处理突发事件已成为谭力的日常工作之一。谭力是中国石油唯一驻守巴格达的女员工。她说,她已习惯了巴格达的枪炮声,会继续坚守在巴格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