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尼诺搅动农产品市场

   2014-04-08 中华石化网天津网

848

中华石化网讯 农产品正成为2014年市场追逐的新宠。

在美联储退出QE以及工业品集体萎靡的情况下,农产品今年第一季度表现独领风骚。多数专业人士认为,今年厄尔尼诺天气爆发概率很高,二、三季度农产品价格继续走高的可能性非常大。

农产品投资成新宠

“仅仅是在第一季度,全球天气就已经显现出了不寻常的信号。”从事农业研究的刘春芳告诉记者,北半球的美国刚刚经历了一场20年不遇的极寒天气,而南半球的巴西正经历50年来最严重的一场干旱,就连中国南方也出现了较为罕见的暴雨及冰雹天气。

在工业品与股市难有作为的情况下,投资需求稳定且受供给影响较大的农产品似乎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在2014年第一季度,全球定价中心——美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创下近5年以来最好的上涨纪录,标准普尔-高盛商品农产品指数一季度上涨超过14%,同期工业品价格下跌4.44%。

在美联储退出QE以及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大背景下,大宗商品的环境不再是流动性过于充裕,各个品种开始回归供需基本面。显然在这一阶段,产能过剩的工业品很难与需求稳定而供给有限的农产品相媲美。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上周末,本年度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大豆价格上涨了14.21%,玉米上涨了18.53%,小麦价格上涨了11.65%。

相比国外农产品价格的强势,国内农产品价格相对较弱,一些品种受抛储政策以及配额进口的管制,价格波动相对较小,比如一季度白糖、玉米、强麦仅有微幅的上涨。但一些受外盘影响较大的品种如豆粕、棕榈油的涨幅相对较大。

进入二季度,农产品价格能否进一步上扬则要取决于后期天气对于产量的影响,而今年大家关注的焦点在于厄尔尼诺现象能否再现。

尽管目前科学家们对年内发生厄尔尼诺现象仍没有十足的把握,但澳大利亚和美国气候预报中心以及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都发出了预警:今年“极有可能”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每4至12年发生一次,距离上一次厄尔尼诺现象规模显著的时间已经过去近5年了,这也导致目前市场对此预期升温。

刘春芳向记者介绍,厄尔尼诺现象会导致全球一部分地区发生干旱而其他地区则发生洪涝,可能严重影响的农产品品种有稻米、小麦和甘蔗等。

较为严重的厄尔尼诺现象会使东南亚、澳大利亚、印度和非洲的农作物因干旱而减产,而美国东西部地区和巴西等地则会发生严重的洪水。全世界90%的稻米产量出自亚洲地区,巴西和美国的农产品出口则占据全球农产品市场六分之一的份额,澳大利亚则是世界第二大粮食出口国。毫无疑问,今年如果发生厄尔尼诺现象,会对农产品市场造成巨大冲击。

市场聚焦天气热点

天气因素受到投资者关注在农产品期货市场中并不少见,特别是在美国,交易所甚至上市了关于天气指数的金融衍生品。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或将面临数年一遇的极端天气,由此可能带来的行情也可能是巨大的,这就吸引了许多资金提前开始布局。

巴西干旱天气早在今年1月就已经爆发,美国在一季度的大部分时间也面临干燥和严寒天气的侵扰,但在3月份之前,只有白糖、可可等少部分农作物产品价格上涨明显。

3月份以后,多家机构宣称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可能性越来越高,资金参与热情逐渐高涨,农产品价格上涨迎来了全面爆发。其中玉米、小麦、大豆等多个主要农产品价格在3月份的上涨十分显著。

除了农产品本身有题材炒作的原因之外,其他资产的吸引力下降也是资金选择农产品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在3月中旬,美联储宣布坚定退出QE并开始考虑提前加息后,资金纷纷从原油、黄金以及其他工业大宗商品中撤出,而农产品的“魅力”愈发明显。

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数据显示,多个农产品期货的基金净多单增加明显。如果有新的天气异常信号证实厄尔尼诺现象,资金的炒作还将跨上一个新的高度。

据了解,厄尔尼诺现象并非对所有农业活动都会造成明显负面影响。它不仅会减少部分农作物叶锈病的发生概率,还有可能利于经常干旱的美国加州葡萄园。因此,对于不同的农产品要区别对待。

从事多年糖产业研究的刘春芳认为,糖有可能是今年受厄尔尼诺影响较大的品种之一。因为全球前两位的生产国——巴西与印度都将受到严重影响。上一次较为严重的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2009年,当时使得印度发生40年来最严重的旱灾,导致全球蔗糖价格创下30年来的最高纪录,而今年也是全球糖榨季由增产周期转向减产的关键年,此前连续3年的下跌为后期的炒作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除白糖外,小麦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也非常大。作为世界第二大粮食出口国,澳大利亚在过去几个月已经发生了严重干旱,今年减产已经成为定局。而3月份美国农业部也下调了其国内种植小麦的优良率,小麦后期上涨的空间也非常大。

此外,大豆、可可等一些农作物如果在生长重要时点遭遇极端天气,同样可能遭受较大幅度的减产。

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弘扬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