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产业链各环节正悄然发生改变

   2014-04-14 中华石化网期货日报

527

中华石化网讯 我国现有三家煤制聚丙烯企业,产能达到130万吨。其中,神华宁煤50万吨,神华包头30万吨,大唐多伦50万吨,约占市场总份额的10%。2008—2013这5年时间里,聚丙烯产能翻了一番,2013年产能超过2000万吨。预计2014—2016年仍是丙烯扩能的高峰期,每年增加的产能在400万吨左右,其中相当一部分来源于煤化工工艺。

煤制丙烯和丙烷脱氢制烯烃市场份额日益攀升,传统油制丙烯垄断势力日渐削弱。虽然新工艺对传统油制烯烃行业冲击较大,但对国内整体丙烯生产来说是个利好消息,聚丙烯的生产成本明显降低,同时市场竞争避免了不合理的定价。面对聚丙烯供应格局的重塑以及整个产业链的变化和调整,上中下游各环节使出浑身解数,力求在聚丙烯产能快速增加、需求依然充足的盛宴中分得一杯羹。

一家独大局面或终结,上游因势利导求发展

面对煤制丙烯、丙烷脱氢制烯烃等非油制烯烃工艺的冲击,国内某老牌油制烯烃企业感受到了压力。然而,压力往往产生变化,为应对日渐崛起的非油制烯烃,该石化巨头在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上拓宽思路,力求降本增效。一方面,降低对石脑油的依赖程度。目前该企业对石脑油的依赖程度已经下降到50%左右,同时充分利用气体及其他边角料等充当原料,丰富了烯烃的生产原料来源,从成本控制上降低源头消耗。另一方面,采用先进技术有效化解高成本困扰。国内丙烯产能增速快,但出路跟不上产能节奏,目前国内60%左右的丙烯单体都用来生产聚丙烯,该企业配备了国内罕见的将丙烯转化为环氧丙烷的装置,为丙烯单体找到新的出路,顺利消化丙烯单体。另外,由于炼化一体化的规模效应和全流程成本分摊,具体到某个品种的平均成本并不大。

销售模式悄然改变,中游贸易商定位转换求生存

由于大宗商品的金融属性及产业链的复杂性,上游企业多数开始采用点对点的销售模式,市场游戏规则正悄然改变,贸易商的角色和定位正在发生变化,不再是单纯的买卖差价的中间商,而是逐渐过渡到综合风险管理商。同时,由以往的分销商向渠道商转变。总的来说,贸易商的生存难度在不断加大,具体体现在以往只需要拿到货,而无需忧心销路问题,但现在必须先确定下游的需求,才能放心抓上游的供应。先上游后下游到先下游后上游的贸易模式对贸易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生存窘境,下游企业倾心期货求突破

聚丙烯产业链的下游多为分散的小规模企业,由于行业准入门槛低、产品同质化明显,市场竞争激烈,导致利润空间遭到挤压。除了受行业特性影响,宏观经济不景气也是编织制品、膜类和管材需求下滑的主要原因。在此背景下,下游期待期货市场能为企业注入新活力也就顺理成章了。由于上下游企业垄断势力及企业规模的差别,产业链各环节对期货市场的态度和热情呈现“金字塔型”。而令人吃惊的是,期货人才知识储备水平和能力却以“倒金字塔型”分布。下游企业对期货市场的热情远高于上游厂商及中游贸易商,不同于上游凭借垄断低位而无心参与期货市场交易和中游配备高素质队伍相比,下游企业虽有心引入期货工具,但一方面由于精力有限,自身学精专业知识不太现实,另一方面受制于企业规模,难以建立一定水准的期货团队,最终导致空有热情、鲜有动作的尴尬局面。

面对挑战,再不卯足了劲另辟新径就落伍了。如何在瞬息万变的世界,找准自己的节奏,以变应变,成为聚丙烯产业链各环节未来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弘扬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