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新一轮扩张潮隐现

   2014-04-11 中华石化网中国化工报

88

中华石化网讯 记者近日采访多位多晶硅业内人士获悉,近期多晶硅市场有所回暖,国内企业纷纷复产,并有扩产的行动和计划。而业内人士表示,当前多晶硅市场的温和回暖,正适合进行行业整合,盲目扩大产能存在风险。

受国内扶持力度加大、商务部裁定美韩进口多晶硅存在倾销、与欧盟的贸易纠纷妥善解决等多重因素影响,多晶硅价格自2013年9月以来出现了反弹。今年1月至4月上旬,多晶硅价格上涨了近21%,达到165元/千克(约合27美元/千克)。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统计,目前国内多晶硅龙头企业江苏中能硅业、特变电工、新疆大全新能源等产能利用状况良好,随着硅料价格稳定在150元/千克以上,内蒙古神舟硅业、四川永祥多晶硅、中硅高科技、亚洲硅业青海公司等陆续开工或准备开工。其中,江苏中能硅业原有改良西门子法项目和量产中的硅烷流化床项目产能今年将达到7万吨以上;特变电工现有1.2万吨产能处于满产状态;新疆大全新能源今年产能将从6200吨扩产到1.2万吨,2015年将再新增1.3万吨;内蒙古神舟硅业今年将实现3000-4000吨产能。

同时,在内蒙古、新疆等煤炭资源富集区,1万吨甚至5万吨级的新项目规划陆续出炉。预计2014年国内多晶硅产能将达15万吨,继续稳居世界第一。

国内多晶硅龙头企业保利协鑫公司副总裁吕锦标认为,目前市场的回暖,缘于近两年多晶硅市场震荡之后,产业集中度大幅提高,而且光伏全产业链成本下降推动了光伏发电应用市场逐步扩大。这种温和回暖有利于龙头企业发挥技术优势,在竞争中逐步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硅产业绿色发展战略联盟秘书长白洪强也表示,相对于急着复产、扩产,业界应更多地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方式,将产能集中到优秀企业中去,把中国的产能优势更好地发挥出来。目前市场的温和回暖,有利于成本控制好、品牌优的企业实现盈利,同时又不足以让前期投资过大、技术含量较低、成本过高的企业活过来,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希望这种状态能持续较长一段时期。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常务理事吴达成表示,光伏行业未来发展前景良好,但需要警惕新一轮的盲目投资热。企业应将精力放在提高技术水平和成本控制上,扩大下游应用。企业还要有全球视野,更多地关注发展质量。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会长赵家生提醒:“当前市场的供需平衡还比较脆弱,如果盲目扩张竞相扩产,加之海外多晶硅的大量涌入,行业很快就会再度出现产能过剩,甚至重回2012年的寒冬。”

据NPD Solarbuzz最新报告预测,2014年全球太阳能光伏组件出货量将达到近49吉瓦,预计带动太阳能和半导体多晶硅需求达到28.2万吨(其中70%的需求来自中国),比上年大幅增加25%。除了中国,目前海外多晶硅产能扩张的脚步也在加快。

新闻链接

曾经的疯狂扩张和大面积停产

多晶硅是生产太阳能电池和光伏组件的关键原料。近些年来,中国多晶硅产业出现了一波三折的过山车行情。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多晶硅产业伴随着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兴起而蓬勃发展,成为国家鼓励发展的新兴产业。作为新能源“新贵”,多晶硅从2006年的50美元/千克,暴涨至2008年的最高400多美元/千克。

巨大的利益刺激了地方政府和众多企业的投资热情,我国一跃成为世界多晶硅和太阳能光伏产品的生产加工中心。中国多晶硅2006年的总产量只有87吨,2007年增长到1139吨,2008年增长到4300吨,当年的市场需求约1.7万吨。全国数十个城市都在打造光伏产业园,很多地方都提出了打造千亿级光伏、多晶硅产业园的目标。多晶硅总规划产能到2010年超过10万吨,超过当时全球需求量的2倍以上。

产能的疯狂扩张,使曾经的朝阳产业迅速沦为产能过剩产业,多晶硅价格一落千丈,2009年跌落至约60美元/千克。更为致命的是,2011年以来,美欧相继对华太阳能光伏产品发起双反制裁,同时国外低价多晶硅涌入中国市场。随着国际市场环境的骤变,2012年多晶硅价格最低探至约15美元/千克。

到2012年下半年,国内近90%的多晶硅企业停产,在产企业也是苦苦支撑。整个多晶硅及太阳能光伏产业遭受重大打击,龙头企业无锡尚德宣布破产,骨干企业赛维LDK、大全新能源、英利新能源等企业陷入持续亏损,超日太阳出现债务违约。

2013年下半年以来,国内有关部门连续发布关于光伏并网发电、上网电价补贴等利好政策。同时中欧太阳能光伏贸易争端得到妥善解决,中国对美、韩多晶硅实施反倾销措施,光伏发电应用市场逐渐回暖,多晶硅的价格也在9月份开始出现了反弹,企业复产、扩产渐有抬头之势。

● 中欧贸易争端始末

2012年9月6日,欧盟宣布对华光伏组件、关键零部件如硅片等发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超过200亿美元。

作为对欧盟贸易制裁的回应,2012年11月1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决定对原产于欧盟的太阳能级多晶硅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调查。

2013年7月27日,经过谈判磋商,中国与欧盟就光伏贸易争端达成“友好”解决方案。中国企业每年可向欧洲出口7吉瓦的组件配额,配额内的产品将不征收双反税率,但需要承诺产品价格不低于0.56欧元/瓦。百余家企业参与了价格承诺。

2013年12月2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将对未参与价格承诺的中国光伏组件和电池生产商征收双反税,税率为47.7%-64.9%。

2014年3月18日,中国商务部与德国瓦克化学在北京签署协议。瓦克在协议中承诺,不以低于协议规定的最低价格向中国销售瓦克在欧洲生产基地出产的多晶硅;中国商务部则相应地不对瓦克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税。

● 中美贸易争端始末

2011年10月19日,美国太阳能世界公司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和美国商务部提出申诉,要求对中国出口的太阳能电池板进行双反调查。

2012年10月10日,美国商务部最终裁定对中国产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征收18.32%-249.96%的反倾销税,以及14.78%-15.97%的反补贴税。该案成为我国清洁能源产品在国外遭受的第一起贸易救济调查。

2014年1月23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从中国大陆进口的晶体硅光伏产品发起双反调查,同时对从中国台湾地区进口的晶体硅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

2014年1月20日,中国商务部发布终裁决定,对原产于美国和韩国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征收反补贴税与反倾销税。对自美国进口的太阳能级多晶硅的反补贴税率为0%至2.1%,反倾销税率为53.3%至57%。

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弘扬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