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石化网讯 近年来,随着丙烯下游产品的快速开发,中国丙烯需求量迅速增长。据公开数据,2013年中国对丙烯的实际需求量约1710万吨,产量约1460万吨,供需缺口约250万吨。
目前,中国大部分的丙烯仍来自于传统的石脑油裂解工艺,不过,在国内石化产品市场的“刚性”需求、长期供应缺口等因素的刺激下,近年来,煤制烯烃及PDH(丙烷脱氢)工艺开始迅速崛起,未来几年,一大批PDH、煤制烯烃等项目将陆续投产,有望在丙烯市场各占一席之地。金银岛分析师刘建分析:“届时我国丙烯产业将出现以蒸汽裂解和催化裂化为主的传统副产工艺、煤制烯烃工艺和PDH工艺'三分天下'的格局。”
传统的石脑油裂解工艺,新贵煤制烯烃以及PDH工艺,孰优孰劣?三种工艺逐鹿丙烯,谁更有发展前景?本文将逐一分析。
石脑油制烯烃
石脑油制烯烃是传统的丙烯生产工艺,目前,中国国内丙烯主要来源于炼厂石脑油催化裂化装置副产和石脑油蒸汽裂解制乙烯装置联产。石脑油制丙烯产能主要集中于中石化和中石油两大公司,2013年“两桶油”石脑油制丙烯产能分别约占国内总产能的43%和24%。
除了“两桶油”以外,中国化工集团、中化国际等大公司,以及一些小规模的小炼油企业也生产石脑油制丙烯,但是量相对较小,每年合计生产能力仅几十万吨。同时,由于受国家炼油政策的限制及国际油价的影响,这部分的产量及开工率也都较低。
据分析师张娜称,石脑油制备烯烃工艺只有国内大型石化企业才有,副产品丙烯产出的比例,因各个炼厂工艺和催化剂的差异而不近相同,但是多数在45%-55%之间。另外,现在很多石脑油制造烯烃工艺多配备烯烃歧化工艺以提高丙烯的产量。
石脑油制烯烃的工艺投资额巨大,年产30-50万吨的装置就需要百亿元左右的前期投资,且投产之后能耗高、污染重。同时,由于原油价格持续在高位徘徊,从而导致炼厂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传统石脑油路线生产丙烯相对于新兴的PDH、煤制烯烃工艺,成本明显偏高。刘健说:“今后很难再有石脑油蒸汽裂解装置的新项目上马了,中石油、中石化正在对前期规划的一批扩能及新建项目重新评估,部分项目可能会推迟甚至取消。或许仅会有少量的石脑油催化裂化装置上马,该装置投资额度相对较小,建造年产10-20万吨的装置大约需要20-30亿元。”
石脑油制烯烃辉煌的历史似乎正在渐行渐远。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专家在2014年中国聚烯烃市场高峰论坛上也表示,国内烯烃的生产一定要考虑原料成本,以石脑油为原料的烯烃项目或面临被重新论证甚至取消的命运。
煤制烯烃
煤制烯烃,即煤基甲醇制烯烃,是指以煤为原料合成甲醇后再通过甲醇制取乙烯、丙烯等烯烃的技术。煤制烯烃作为新的生产工艺,以其低廉的成本优势受到市场热捧。
在第八届中国聚烯烃市场高峰论坛上,据中煤陕西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下称中煤陕西公司)副总经理李建阳介绍,煤制烯烃与油制烯烃产品相比有2000元/吨的成本优势,如果煤价再进一步下跌的话,煤制烯烃成本优势可能还会加大。
煤炭制烯烃分为MTP和MTO两种工艺,MTP是甲醇制丙烯,MTO是甲醇制烯烃(主要是乙烯和丙烯)。MTP工艺中甲醇制出丙烯基本上是3:1的比例;MTO工艺中,甲醇到烯烃也是3:1的比例。常态下,MTO工艺产出的乙烯、丙烯比例在1:1左右。目前,受益于催化剂的改善,MTO工艺可使丙烯的产出量微幅调高。
由于中国是“富煤”国,目前煤炭产能严重过剩状态,煤价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保持当前低迷的态势。同时,国内甲醇产能也大量过剩,价格持续疲软,这为煤制烯烃行业提供充足的廉价原料。不过,煤制烯烃需要投入的成本非常大,而且工艺相对复杂,目前获批的基本上都是国家示范型项目。
资料显示,自2010年至今,中国煤制烯烃行业中已有宁夏神华宁煤、神华包头、中石化中原乙烯、大唐多伦及宁波禾元5套装置先后投产。根据《十二五期间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规划》,在2012-2015年,中国将重点推进15个煤化工升级示范项目,其中至少5个是煤制烯烃项目,主要投资者将包括中国石化和神华集团等企业。
中国石化已经在内蒙古、安徽、河南、贵州启动了4个煤制烯烃项目并取得实质性进展,烯烃总产能达到310万吨。目前,还有很多企业以独立或合作的方式进入煤制烯烃、甲醇制烯烃领域,包括煤炭企业、电力企业等。其中,大唐多伦46万吨MTP项目是中国建设的第一个煤制烯烃项目,设计产能为年产46万吨聚丙烯,副产18万吨汽油、3.6万吨LPG、3.8万吨硫磺等。
据不完全统计,2014-2015年,中国在建及获批待建的煤制烯烃项目约有12个,合计产能700多万吨;其中,2014年煤制烯烃项目将迎来投产高峰期,产能共计约520万吨。若包括目前已经投产的项目,到2015年中国煤制烯烃产能将达900多万吨。
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弘扬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