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石油行业发展面临五大挑战

   2014-04-23 中华石化网中国石油报

65

中华石化网讯 今年3月,国际大石油公司纷纷交出2013年的“成绩单”。从全球各大石油公司披露的年度业绩看,总体生产经营业绩良好,但也有一些公司的表现引发了市场担忧。

以壳牌为例。3月13日,新任壳牌公司首席执行官范伯根在公司“2014管理层分析报告会”上表述,就整个年度经营来看,壳牌的业绩表现不尽如人意。2013年,壳牌公司上游业务及下游业务收入分别比上年减少2%和5%,总收入较上一年减少了4%。更为严重的是公司盈利能力降幅近40%,每股收益由4.34美元降至2.66美元,动用资本回报率则由13.6%降至7.9%。壳牌公司发出的盈利预警,不仅仅反映了壳牌公司自身经营的困难,也反映出整个石油行业的困境。有报道称,埃克森美孚、雪佛龙等全球石油巨头近年来都面临资本支出增加、产量增长较慢、投资回报率下降、操作成本上升等挑战。

在经历了近十年的行业景气周期、享受国际油价持续攀升带来的高额利润回报之后,全球各大石油公司的日子似乎开始变得“艰难”起来。有媒体甚至称,全球石油行业正在进入一个成本较高、投资资本较难筹措、需要较高油价的时代。

从各大石油公司在年报中对未来发展风险的预警看,油价变动、安全生产环境恶化、成本攀升、地缘政治变化、政府日益严格的监管、市场环境不佳等已成为全球各大石油公司的主要担忧,这些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成本上涨的挑战。受高油价、行业发展迅猛、通胀等因素影响,全球油气成本走高的趋势短期内似乎难以扭转。随着常规油气资源的减少,成熟油区的勘探开发难度不断加大,老油田稳产的成本越来越高。为了扩大储量基础,近年来各大石油公司加快了向非常规油气转型的步伐。从2005年开始,全球各大石油公司在页岩油气领域的并购日益活跃,然而受制于北美气价低迷,斥巨资收购的资产并没有产生预期回报。更令跨国石油巨头头痛的是,一些大型项目成本和风险大幅增加,比如澳洲一些巨型LNG项目的投资激增,且多个项目可能出现延期投产。

二是油价可能下行带来的挑战。由于全球经济在近期内仍无法摆脱低迷状态,特别是2013年以来新兴经济体经济表现分化加剧,导致其此前迅猛的石油需求增速大幅放缓。而根据剑桥能源的全球石油供给预测,2013年至2019年全球石油供应增速将保持在2%以上,远高于2009年金融危机前1%的增速。多家机构认为,未来3至5年,全球石油或将处于供大于求状态,油价可能进入下行通道,这对面临成本上涨压力的跨国石油公司来说可谓“雪上加霜”。

三是资源国油气资源政策趋紧的挑战。不少资源国对本国油气的控制呈收紧趋势,从早期的租让制到PSC合同(产品分成合同),再到目前一些中东国家的技术服务合同,跨国石油公司在油气富集地区谋求高利润回报的概率将大大降低。他们将被迫转向深水、沙漠、极地等自然环境更为恶劣的地区,公司的技术水平和作业能力面临更大挑战。

四是局部地区局势动荡的挑战。随着跨国石油公司产业链条在全球分布的日益广泛,局部地区动荡的政治和社会局势正在对石油产业发展构成严峻挑战。从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再到伊拉克,石油公司的平台设施往往成为海盗掠夺、恐怖袭击的目标。在2013年BP公司年报中,BP董事长思文凯、首席执行官戴德立都不约而同提起了去年发生在阿尔及利亚的人质事件。可以说,如何确保安全生产已成为全球石油行业的共同挑战。

五是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的挑战。随着低碳绿色发展理念的普及,世界各国政府对油气行业活动的监管将日益严格。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提高将使石油公司的开采成本大幅攀升。而各国有关气候变化政策的出台,也将对石油公司资本开支造成较大影响。例如,澳大利亚上一届政府已向包括油气生产商在内的主要碳排放大户征收每吨23澳元的碳税,无形中增加了企业负担。

可以说,石油公司面临的上述挑战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这反映了全球地缘政治和经济发展的最新动向,反映了世界油气行业向非常规和低碳化的转型趋势,也反映了提供安全、稳定、可持续的能源仍将是全球石油工业的一大任务。

各大石油公司正在积极调整战略,以应对全球油气工业发展的新挑战,主要措施如下。一是更加注重价值增长。各大石油公司采取了更加审慎、稳健的发展战略,更注重效益而非规模增长,严控投资规模,量入为出。例如,壳牌和雪佛龙都下调了今年的资本投资计划,并下调了未来几年的产量目标。二是加快资产结构调整。近年来壳牌、BP等公司发起“瘦身运动”,通过卖出低效无效资产构建高质量资产组合,并围绕深水开发、LNG、非常规资源等多个领域,积极谋划新一轮战略布局。三是积极谋求管理模式创新。各公司持续强化运营风险管理,将实现安全稳健运营作为公司的“clearpriority(绝对优先)”。同时,各公司积极推进管理创新,例如BP在北美单独成立作业单位,西方石油公司(OXY)计划剥离在加州的油气资产和作业成立新公司等,反映了各公司在管理模式上的积极谋变。这些做法值得中国石油公司借鉴。

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弘扬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