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支线LNG船投资热潮到来

   2014-04-22 中华石化网

64

  中华石化网讯     4月22日讯,日前,交通运输部批准首批两家企业获得中国沿海和内河水域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经营资格,分别是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华祥海运有限公司。目前,中海能源的2艘3万立方米LNG船已在江南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建造,浙江华祥装载量14000立方米、造价4亿元的LNG船也于今年3月在启东丰顺船舶重工有限公司开工。中国船级社上海审图中心副总工程师陈实表示,我国建造的首批支线LNG船除这2艘外,还有3艘,交付期均在明年上半年。
  业内人士分析,随着我国LNG进口的持续增长,主要用于大型LNG接收终端和LNG卫星站之间二程转运的沿海及内河水域LNG船市场,已迎来投资热潮。这一新兴市场将为造船企业及船舶设计机构带来巨大而持久的商机。
  需求旺盛
  2013年,中国进口LNG1800万吨,较2012年增长23%。据测算,2020年中国LNG水运需上百艘LNG船,其中大部分为沿海和内河LNG船(支线LNG船)。
  运用支线LNG船,可以将LNG从沿海大型接收站或邻近生产国运送到小型接收站,然后经槽车或地方管网短途运送到客户端,其适用范围包括:小批量LNG进口贸易、国内大型LNG接收站转拨分销、国内大型LNG接收站之间的调剂等。相比目前我国普遍采用槽车运输LNG的方式,支线LNG船的使用将大大提高短程LNG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降低运输成本。
  据陈实介绍,到目前为止,全球投入营运的支线LNG船大约二十多艘,中国则还没有投入运营的支线LNG船。我国目前在建的首批支线LNG船包括中海能源的2艘3万立方米LNG船、大连因泰集团有限公司的1艘28000立方米LNG船、浙江元和海运有限公司的1艘3万立方米LNG船、浙江华祥海运有限公司的1艘14000立方米LNG船。5艘船均入级中国船级社。
  虽然我国LNG二程转运市场尚未完全形成,但与支线LNG船市场相对活跃的日本、北欧地区相比,中国幅员更加辽阔,海岸线更为绵长,内河水网也更为密集。尤为重要的是,中国人口数量和制造业规模远超日本、北欧,这些都决定了未来中国LNG国内贸易市场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据中海石油气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预测,中国LNG二程转运量到2015年将达到190万吨,2020年可达到600万吨左右。
  面对这一新兴市场,我国石油、海运等相关企业纷纷涉足。中国最大LNG运营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正在规划将旗下已建成和处于筹划阶段的沿海大型LNG接收终端进行改造和同步配套设计,建设小型LNG出运码头;通过江海直达型小型LNG船实现从沿海大型LNG接收终端与沿江小型LNG卫星站之间的运输。该公司近期计划再订造2艘3万立方米LNG船和10艘1万立方米LNG船。即使此次未被列入交通运输部批准名单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液化天然气运输(控股)有限公司等也正与相关造船企业洽谈,打造其小型LNG船队,以抢占未来市场。
  刚刚起步
  “建造我国首批支线LNG船的企业包括江南造船、大连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宁波新乐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启东丰顺船舶重工有限公司等;设计单位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上海佳豪船舶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欧得利船舶工程有限公司、中船集团第七〇八研究所等。”陈实表示,我国正通过建造这4型5艘C型独立液舱LNG船不断积累经验,完善技术标准。
  据记者了解,除以上船企外,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已对中小型LNG船进行预研设计,拓展其LNG船产品系列;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通过收购张家港圣汇气体化工装备有限公司26%的股权,已快速进入中小型LNG船领域;浙江台州五洲船业有限公司、太平洋造船集团、中航鼎衡造船有限公司也都有相关的技术储备;舟山润舟船舶设计有限公司则与乌克兰一家公司合作开发设计中小型LNG船系列。
  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的《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将大型LNG船、支线LNG船列入重点发展的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陈实表示,支线LNG船的建造难度远远小于大型LNG船,但其低温货物维护系统和货物处理系统目前主要依赖从国外进口,这大大影响了船舶建造周期。因此,其系统配套国产化迫在眉睫。
  对于支线LNG船的设计,上海佳豪相关研发人员强调,应充分考虑到沿海、内河水域通航条件限制以及危险品运输的特殊情况。他举例说,长江航道交通密度大,跨江桥梁多,弯道多,航道宽窄及水流变化大,在长江上航行的船舶需要具有良好的操纵性。但由于有的浅滩河道限制了船舶吃水,如果要保证足够的载重量,就需要适当增加船宽和船长,这又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船舶操纵的灵活性。“这就要求设计者进行综合考虑,尽量控制船宽和船长,使船舶具有浅吃水、操纵性好、推进冗余度高等优点,以适应内河运输”。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