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好政策催化市场扩容 煤化工设备亟待国产化

   2014-05-06 中华石化网中国联合商报

1123

中华石化网讯 4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关于保障天然气稳定供应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按此通知要求,我国将建立保障天然气稳定供应长效机制,增加天然气供应,力争到2020年天然气供应能力达到4200亿立方米,相比2013年的1676亿立方米成倍增加。为保障天然气供应,有序推进煤制气示范项目建设。

业内人士指出,天然气需求的快速增长,势必拉动煤制气、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产业发展,相关设备企业最先受益市场扩容,煤化工设备制造业将迎来黄金期。

利好政策催化市场扩容

《通知》要求增加天然气供应,到2020年天然气供应能力达到4000亿立方米,并力争达到4200亿立方米。继续支持推进“煤改气”工程,到2020年累计要满足“煤改气”工程用气需求1120亿立方米。

为实现上述任务,国家将继续加大对天然气尤其是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政策扶持力度,有序推进煤制气示范项目建设。

自国家发改委出台《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规划》以及《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政策》以来,共规划了15个“十二五”新型煤化工重点示范项目。新型煤化工作为煤炭清洁利用的重要方向,是保障油气供应安全和推动能源结构调整的关键推手。随着国家不断出台利好政策以及相关技术逐步成熟,煤制气等新型煤化工项目的推进有望进入加速阶段。

根据有关人士预测,从今年到2017年,国内煤化工设备需求年均复合增速均在40%以上,预计煤化工设备总需求将超过3600亿元。随着新型煤化工项目的逐渐成熟和经济性的提升,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其中。而国家也将越来越重视大型煤化工设备的国产化,进而对于煤化工设备企业提供特殊的扶持。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院长顾宗勤表示,装备制造是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最重要的板块之一,占据相当大的“一头”,未来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据悉,日前安徽淮南新型煤化工基地总体发展规划已经获得安徽省政府正式批复实施。今年3月以来,全国已有10个新型煤化工项目陆续获得国家发改委“路条”。从目前已获得发改委“路条”的情况来看,煤制气项目总产能接近800亿立方米,实际投产仅有30亿立方米。今后在政策的推动下,后续项目建设将加快,潜在投资规模达千亿级别。

按照机构预测,年产40亿立方米的煤制气项目,投资额高达260亿~300亿元,一半费用集中在煤化工设备制造领域。随着项目的推进,煤化工设备企业将率先受益。

国产化设备短板亟待打破

从项目投资构成看,煤化工设备的购置费远超过建筑工程、安装工程、设计管理、建设期利息等费用,约占总投资额度的50%。面对突如其来的庞大市场和利好政策,作为煤化工项目产业链最大的投资环节,煤化工设备制造业是否已经做好万全的准备,迎接其发展黄金期?

事实上,国内设备制造企业并没有因此而出现订单大丰收的状况,尤其是煤化工用空分设备、气体分离设备。业内专家感叹地说:“未来一两年,国内市场对大型空分设备的需求达100多台套,但即使是国内龙头企业,能签下一两台套的供货合同就已经不错了。”

上述专家指出,这是由于新型煤化工项目投资巨大,项目业主对设备质量极为重视,对供应商的选择慎之又慎,尤其是对于气化炉、空分设备,通常只选择有实力的制造商,谨防设备出现故障,耽误工期。

据业内人士透露,虽然我国气化炉和空分设备均有国产化业绩,但是许多关键部件,尤其是大型、特大型空分配套空压机、增压机、氧透、氮透、中压膨胀机、全液体高压膨胀机、高压低温液氧、液氮及液压泵等机器动设备和高压低温阀门、控制系统等,安全可靠性差,运行效率低,能耗高,虽然价格低廉,但是项目业主担忧其质量不可靠,宁愿高价从国外进口。

此外,与传统煤化工设备相比,新型煤化工设备研制难度更大、精度要求更高,在制造、焊接、运输、安装各环节都需要解决许多关键技术问题。

因此,煤化工设备制造企业在其发展的关键时刻,除了在技术上攻关克难,更要意识到,质量才是提升业绩的关键所在。业内专家也强调,无论是传统煤化工还是新型煤化工项目,都对资源环境条件要求高,属于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产业,稳步推进煤制油、煤制气发展,必须坚持清洁高效转化。在设备研制时,必须严格执行节水、环保、清洁原则,在技术工艺上进行攻关,打造高端升级版的新型煤化工设备。

目前,煤化工设备已呈大型化发展趋势,与之配套的气化炉、空分等设备也必须实现大型化、流程多样化和机组集成化。上述专家指出,大型空分高效率机组,尤其是高效率中压膨胀机、液体膨胀机、大型空气压缩机、增压机和大型离心式液体泵等实现国产化是当务之急。

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弘扬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