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石化网讯 现代煤化工的发展尚处于升级示范阶段,但为何政府官员与企业界人士都认为目前煤化工过热?而这种在国内的过热又与缺乏国际话语权形成鲜明对比。
究其原因,在于目前煤化工的发展更多地系煤电企业推动,企业行为就难免蜂拥而上或顾此失彼缺乏系统性。业界人士呼吁国家综合部门统筹布局,制定煤化工相关标准,以利于产业科学发展。
过热现象溯源
在6月5日举办的2014中国国际煤化工展览会暨中国国际煤化工发展论坛上,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认为,由于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煤化工产业的扶持力度,煤炭使用已由之前的燃料逐渐转变为原料与燃料并举。
中国石化联合会会长李勇武表示,目前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规模快速增长。2013年,全国甲醇中产量达到2900万吨,二甲醚产量500万吨,煤制油投产项目产量约170万吨,煤制烯烃产量180万吨,煤制乙二醇产能90万吨,已投煤制天然气示范项目产能达27亿立方米,产业规模居世界首位。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全国已投产、获得开工许可及正在规划的煤化工项目耗煤将达到7.5亿吨.不过,即便所有项目如期开工投产,这一数字也远低于作为燃料的耗煤量。
当前化工用煤占比仅4%,更不足以和煤炭作为燃料的当量相提并论。
但发展现代煤化工既是能源保障的重要部分,更是煤炭清洁利用的方向之一,因而,现代煤化工的耗煤数量是次要的,用煤质量才是关键,否则,其价值就要大打折扣。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石化联合会副秘书长胡迁林表示,目前现代煤化工项目存在过热风险,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已有技术可靠性和项目经济性有待验证。
此外,资源和环境制约、人才技术规范和标准缺失、海外低成本产品的竞争压力等因素都使得煤化工面临挑战。
“很多煤化工企业都苦于难以找到技术成熟的好产品,而一旦某产品在技术上获得突破,又会发生一哄而上的现象。”胡迁林说。
大唐能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明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是我国现代煤化工主要由煤电企业等推进,是企业行为。而事实上,发展现代煤化工更是出于国家能源替代及保障等战略方面的需要。时至今日,国家层面应该组织煤化工示范标准的制定,规范相关标准,加快人才的培养,而不是任由企业摸石头过河。
“不仅仅是批复项目,还应该包括项目的工程建设、生产环节,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等加强后续管理,统筹协调。”张明说。
以市场为导向
同样是现代煤化工项目,为何有的赚钱有的亏?上海华谊(集团)公司副总裁王霞认为,在煤化工项目立项之时,企业都会对项目的原料资源与产品市场进行综合考虑,而不同企业基于自身条件的选择也大不一样。
与布局煤炭产地不同,华谊选择在上海吴凇、安徽无为等地建设化工基地,以使产品贴近市场,销售得地利之便。另外,华谊在采用当时最先进技术的同时,不会将某种技术复制在好几个项目,而是寄希望于技术的进步以降低单位能耗。
“去年以来,华谊甲醇项目的开工率达100%,都是满负荷运行,年利润近5亿元。”王霞说。
对此,安徽省重化工产业发展专家办公室主任李朝东表示认同。事实上,得益于安徽煤炭资源、水资源的丰富以及置身华东市场的地利条件,目前安徽全部的甲醇项目都运行良好,个别煤化工企业的利润增长率达到40%。
李朝东说:“现代煤化工发展什么、多大规模、多快速度,要看煤炭资源、水资源、人才及技术储备情况,要因地而异;其次,市场决定一切,煤化工产业应该调整规划理念,以市场为导向。”显然,这里所说的市场包括但不限于国内市场。王霞认为,布局煤化工项目,应该对国内与国际市场进行统筹考虑。令她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情是,在一次与国外知名研究机构的交流中,对方将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与北美页岩气革命相提并论。
不过,就实质性效果与影响而言,我国煤化工尽管在国内很热,但在国际上却难有话语权。华东理工大学教授于广锁认为,要获得国际性影响,就必须占领国际市场,包括基础性研究的论文发表、国际专利的申请等等。
而这一切,又与专业人才密不可分。
据悉,目前我国从事煤化工技术研发以及工程应用的人员大多数是从其他技术领域转行而来,在国家层面加大科研投入、培养煤化工科技人才已成为产业发展的驱动力。
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弘扬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