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的帮慢的,强的帮弱的,大家就都进步了。
得到的多就应该付出得更多,要把所学的知识传播给更多的人,让大家都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成长的喜悦。
不要把我当作少数民族班长,我就是班长,我们都是中国石油的员工。
只要努力,就一定有回报,只要坚持,就能从‘坎土曼’变成‘拖拉机’!
——肉孜麦麦提·巴克
“是汉族师傅教会了我采油技术,是油田大熔炉让我得到锻炼,是祖国大家庭给了我太多温暖。”6月30日,当肉孜麦麦提·巴克用流利的汉语深情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时,集团公司总部报告厅里500多名听众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作为新疆油田重油开发公司采油五区采油六班班长,20年来他与身边员工像红柳一样抱团成长,实现了从“坎土曼”(新疆少数民族用来整理耕地的一种铁制原始农具)到“拖拉机”的蜕变,用自强不息照亮了“只有努力才能改变,只要努力就能改变”的追梦之路。
从听不懂汉话的“小巴郎”到汉语普通话宣传员
1991年7月,和田县巴格其乡卡斯皮村15岁的肉孜麦麦提·巴克,考上克拉玛依石油技工学校,成为县里第一个跳出农门的幸运儿。
“没有知识,就好比挖地干活的‘坎土曼’,有了知识,才好比是开着跑的‘拖拉机’。”离家时,父亲语重心长地叮嘱肉孜麦麦提·巴克,“儿子,一定要努力,让‘坎土曼’变‘拖拉机’。”
3年后,肉孜麦麦提·巴克以优异的成绩从技校毕业,分配到了重油开发公司,当上了采油工。没想到,汉语却成了挡在工作前的拦路虎。
从小在南疆,生活、学习用维吾尔语。“民考民”到技工学校,上的是维吾尔语班。虽然在学习采油专业时坚持补修汉语知识,但肉孜麦麦提·巴克到了油田单位才发现,自己的汉语还很差,连最基本的交流都成问题。
初到单位,队长让他搬把椅子坐下,肉孜麦麦提·巴克听不懂“椅子”是什么意思,傻呆呆地站着不动。师傅与新进厂员工唠家常,问在家排行第几,见前面的人说在家是老二,想到自己是家里第一个孩子,顺口回答“老一”……事后,他躲在一边偷偷抹泪,觉得自己是一个能听见的“聋子”、会说话的“哑巴”。师傅、同事见到后都来安慰,师傅景佩江还给徒弟打气:“没事儿,谁也不是生下来就会,只要勤学苦练,你一定行!”
第一次回和田老家探亲时,得知儿子正在努力攻克汉语关,父亲鼓励他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刚给羊喂了把豆子,就去摸羊尾巴肥了没有。这样的事,不能干。”
“要和好人交朋友,他会给你指出正确的道路。”这句维吾尔族谚语,是父亲在他离开家乡时的叮嘱,希望他多向身边人学习,“只有努力,才能改变;只要努力,就能改变。”
回到单位,肉孜麦麦提·巴克暗下决心,随时随地利用一切机会向汉族师傅学习,向汉语说得好的少数民族同胞学习,甚至与在学校当老师的女朋友谈恋爱时也用汉语交流。走到哪儿,他都带着一个小本,把碰泵、憋压、调参这样的专业术语记下来,分别标注上汉语、拼音、维吾尔语。
景师傅送了一本《新华字典》,他如获至宝。下了班像小学生那样,把汉字一个一个誊写在方格本上,1万多个汉字足足抄写了两遍。又翻出过去的《基础汉语》,把每个词组抄写24遍,整整写满了13个本子。为了纠正徒弟的汉语发音,景师傅专门买了个小收音机,巡井带着徒弟听广播练发音,班组学习时点名让徒弟给大家读报纸、念学习材料。
决心是种子,实干才是肥料。不到一年,肉孜麦麦提·巴克不但能用汉语交流,还能用汉语读报念书。三年后,他的汉语水平达到了八级。2007年起,他还被克拉玛依第三中学特聘为“普通话宣传员”,成为克拉玛依市唯一的维吾尔族汉语宣传员。几年来,他已累计为3000多名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汉语讲座。
从听不懂汉话的“小巴郎”(维吾尔语意为小伙子)到汉语普通话宣传员,肉孜麦麦提·巴克正在努力从“坎土曼”变成“拖拉机”。
从采油门外汉到全国技术能手
赶走了拦路虎,肉孜麦麦提·巴克雄心勃勃投身工作,准备“用知识创造美好人生”,没想到现实却再给了他下马威。
有一次,因为操作不当,他在启动抽油机时,被高压电流击倒在一米远的泥潭里。触电的教训深深刺痛了他,也让他明白,在采油现场,刚刚走出校门的自己几乎是个门外汉。
“没问清道路,就别急着登程。”肉孜麦麦提·巴克告诫自己,只有本领学到了,技术过硬了,才能真正从“坎土曼”变成“拖拉机”。
从此,他一有空就捧着技术书看,工作间隙别人休息时,就跟着师傅上井学。干过采油、修井,技术全面的队长刘金明,喜欢上这个爱学习肯琢磨的小“巴郎”,有空就带着他干。
一口新井放压,闸门刚刚打开,一股油气就喷涌而出。“队长,什么是放压?”“就像一个人不舒服,肚子涨气,排出去就好了。”队长形象的比喻,让他马上就明白了一道采油工序。
1995年底,作业区举办技术比武,肉孜麦麦提·巴克一举夺魁。作为年龄最小的少数民族青工,他受到了队长的重用,被任命为924站队班长。
当上班长以后,他更加发奋学知识、学技术,先后拥有了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大专学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校经济管理专业大专学历和中国地质大学石油工程本科学历。
事情却并不总是那么顺风顺水。2002年,全国石油系统技术比武新疆赛区选拔赛,从各采油厂层层过关的36名优秀选手同台竞技,争夺代表新疆参加全国决赛的8个名额。理论考试难分伯仲,计算机操作上他砸了锅,留下了伤心的眼泪。
“不要为旧的悲伤,浪费新的眼泪。”泪水和挫折,磨炼着肉孜麦麦提·巴克的意志。为了补短板,他主动拜油田信息档案管理站宣传室主任唐梅为师,结成对子一帮一。一年后,他计算机操作得心应手,采油生产常用软件样样精通,还获得新疆油田少数民族计算机应用比赛三等奖。
2004年夏天,技能大赛再次开战,有备而来的肉孜麦麦提·巴克终于如愿以偿,获得克拉玛依市“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
“维吾尔族有句谚语:青草只有不断生长,才能成就牧场的肥沃。青年人只有不断充电,才能为油田贡献能量。”当上新疆油田兼职培训教师后,这是肉孜麦麦提·巴克经常给学员们讲的话,也是他自身学习成长的真实写照。
1994年工作至今的20年里,他多次在各类技术比武中摘金夺银,先后荣获新疆油田重油开发公司青工比武单项和全能项目一等奖、新疆石油管理局首届少数民族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采油工种第一名、克拉玛依市青年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被新疆油田聘为技术专家,被集团公司聘为技能专家。不久前,他被推荐为全国技术能手。
从采油门外汉到全国技术能手,肉孜麦麦提·巴克从黑油山起飞展翅蓝天。
从和田“巴郎”到油田青年榜样
在准噶尔盆地采油井站旁,在南疆和田家乡村庄边,红柳最常见,也最普通。普通的红柳,给了肉孜麦麦提·巴克别样的启迪:“不管哪个民族的员工,只有像红柳一样扎根油田,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才能做到相互信任、抱团成长,更好地完成采油任务。”
他难以忘记,汉族师傅一字一句帮着纠正自己的发音,手把手教会换盘根、调防冲距。难以忘记,油田给各族员工提供充足的培训和技术比武的机会,让每个人都有展示自己能力的空间。难以忘记,每一步成长来自各级组织的帮助,岗位结对子、培训铺路子、竞赛搭台子,送去回炉深造,参加技师、高级技师培训,还派送到集团公司、国内优秀企业、欧美国家交流学习,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成长为新疆油田公司技能大赛的主教练、考评员、鉴定员。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年来,他光是参加单位组织的脱产培训就超过20次,累计1200多天。
肉孜麦麦提·巴克说:“得到的多就应该付出得更多,要把所学的知识传播给更多的人,让员工们像红柳一样抱团成长。”
他带领身边技术骨干成立“创新工作室”,围绕生产难题开展技术攻关,取得16项国家专利成果,帮助油田创造了可观的效益。担任兼职教师以来,培训员工超过1万人次,帮助100多名初级工顺利考核晋级为中级工,50多名中级工晋升为高级工。他利用业余时间,编写出《少数民族员工采油实际操作拼音教材》等4本书,成为新疆油田少数民族员工培训教材。
2006年以来,他陆续投入四五万元,建起“红柳石油网”,免费服务五湖四海的石油人。截至目前,网站注册用户5000余人,访问量超过40万人次,已成为全国石油工人学习技术、交流经验及共享资料的大平台。
从民族团结进步的受益者到民族团结进步的忠实践行者,肉孜麦麦提·巴克实现了人生的飞跃。2007年,他荣获“全国各族青年团结进步优秀奖”荣誉。
在肉孜麦麦提·巴克的带领下,少数民族员工超过一半的采油六班,各族员工“像红柳一样抱团成长”,先后荣获中国企业班组文化建设“十优单位”、中国石油“千队示范单位”、“铁人先锋号”、克拉玛依市“工人先锋号”等30多项荣誉。
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家里4个弟弟都考上了大学,其中两个弟弟还在国家资助下完成学业到国外深造。“能有今天,是因为赶上了民族团结的好时代,身处温暖和谐的大家庭。”回顾成长历程,他深情地说:“只要努力,就一定有回报;只要坚持,就能从‘坎土曼’变成‘拖拉机’!”
从和田的“巴郎”到油田的青年榜样,肉孜麦麦提·巴克完成了从“坎土曼”到“拖拉机”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