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飙升 世界能源格局将因“势”而变

   2011-05-13 石油石油

76

  在沙特月初发出召开世界石油生产和消费国紧急会议的倡议后,美国、英国、科威特和欧佩克等反响热烈。其实,无论近期,还是从长远来看,油价高企不仅给能源消费国带来了经济压力,也给能源输出国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压力。为了应对油价高涨,世界各国在纷纷推出相应措施的同时,能源合作也得到了空前加强。因此,专家认为,在高油价的推动下,世界能源局势正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刻。

  消费国:节能与海外拓展同时推进

  15日,日本科学技术政策担当大臣岸田文雄在首届八国集团科技部长会议上倡议,与会各国应该在能源问题上取得共识,措施不仅包括引进新能源,还应重视开发节能技术,并实施一系列节能技术研究项目。其实,最近两年来,几乎所有的国际会议都会涉及能源议题。

  为缓解能源价格上涨的冲击,有关国家已经纷纷采取相应措施。油价攀升促使消费国普遍对节能和开发替代能源给予政策支持。例如,美国现行的新能源法案重点鼓励企业生产可再生能源,并以减税等鼓励性立法措施,刺激企业、家庭及个人更多地使用节能和节能产品;法国对购买低能耗、低污染的“清洁汽车”的公民推出免税政策;德国政府颁布的最新能源政策规定,新建房屋内每平方米每年用于加热的油量不得超过7升,大约为1973年所建房屋耗油量的30%;芬兰政府则计划到2015年和2025年分别将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至少增加25%和40%;葡萄牙政府发布了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计划,并将核能的利用列入了政府议事日程。因此,有关专家估计,全球新能源领域投资2008年将超过千亿美元,增长幅度达到30%。

  此外,能源价格上涨使海外油气勘探开发炙手可热,一些国家政府纷纷推出资金补助等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本国企业进行海外油气勘探开发。例如,日本《国家能源新战略》更是提出将海外份额油占日本石油进口的比例由目前的15%提高到40%;印度则计划通过合并国内国有石油公司以提高在海外勘探开发中的竞争力;韩国政府也积极扶植国内石油公司的海外石油勘探和开发项目。

  生产国:争取政治经济利益最大化

  哈萨克斯坦日前发布法令称,为维护国内成品油市场的稳定,哈萨克斯坦决定从6月1日到9月1日禁止汽油和柴油出口。而此前,哈萨克斯坦政府还开征了原油出口税,税率为每吨109.9美元。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沈骥如认为,能源输出国大打“能源牌”的目的不是争取谈判筹码,就是争取本国政治和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而打“能源牌”的策略大致有三种。首先是一些产量较低的国家,通过积极加大开放力度争夺市场份额。例如,在非洲,南非、尼日利亚、安哥拉、利比亚等相继推出免收矿区使用费、提高分成份额及税收优惠等政策吸引外资进入;在亚洲,印度尼西亚由于原油产量下降也急需吸引外资投资于本国的石油和天然气行业。

  其次,是哈萨克斯坦、委内瑞拉等储备大国,相继通过修改法律、加强对国有油田的控制、提高出口关税以及对跨国公司进行调查等方式,争取更大的利润份额。例如,伊朗新总统内贾德上台后,数次强调伊朗公司在重要的石油业竞标中享有优先权,在油田建设方面,国内企业和从业者享有优先权;尼日利亚讨论修改了关于开采近海油田的条款,根据修改后的条款,外国石油公司的收益将大大减少。

  第三是超级石油大国利用自身能源优势扩展国际政治和外交影响。例如,近年来,俄罗斯大搞“能源外交”,输出油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俄罗斯在国际社会上的威望。国际能源机构(IEA) 10日宣布,俄罗斯今年第一季度的原油产量已超过沙特阿拉伯,成为全球第一大产油国。

  能源合作:双边多边会谈日趋活跃

  13日,塔吉克斯坦政府与加拿大的Tethus石油公司麾下的子公司Kulob石油公司签署了一项产量分成合同。合同约定,加拿大Kulob石油公司将开发位于塔吉克斯坦南部的56个油气田。10日,塔吉克斯坦政府与俄罗斯能源巨头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签署了一项有关在塔吉克斯坦气田进行地质调查的总原则协议。

  沈骥如表示,在高油价的冲击下,国际能源合作范围不断扩大,既有消费国之间或输出国之间的能源合作,也有消费国与输出国之间的合作,还有诸多国际机构、企业及民间团体等之间的合作。

  此外,能源合作继续由以石油为主,向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内的“大能源”领域拓展,特别是对天然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合作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合作领域逐渐由贸易和勘探开发等延伸至技术、运输和管理以及环保等领域。例如,日本已经与印度签署了在能源领域进行综合性合作的共同声明。除石油天然气领域外,两国还将在固体沼气、氢气等新能源研究开发方面构筑合作关系,并探讨对近邻地区资源进行相互融通交易的可能性。日本还表示将向印度提供世界上最先进的节能技术。

  沈骥如还说,能源需求的迅速增长以及能源安全局势的日益恶化等,使能源合作进一步超越了双边关系,而是扩大至全球范围。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