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在生物燃料转化方面取突破

   2014-12-12 中华石化网中国新闻网

38

核心提示:10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发布了一项在生物燃料领域的研究成果,该所研究人员通过克服原料难以降解的

10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发布了一项在生物燃料领域的研究成果,该所研究人员通过克服原料难以降解的特征,从而提高生物燃料乙醇的产量,并节约生产成本。

随着石油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生物燃料乙醇的发展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的关注和重视。作为第一代燃料乙醇,玉米(美国)和甘蔗(巴西)等粮食作物为主要原料,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而在一些土地资源紧缺和粮食危机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以粮食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是不经济也不切实际的策略。因此以农业、林业和工业废弃物如秸杆等原料生产第二代生物燃料乙醇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人员表示,由于工业废弃物、秸杆等生物原料具有难以降解的化学结构特征,转化率偏低,使得整个生产过程变得非常困难和昂贵。

研究人员将目光转向了甘薯等块茎类非粮原料。由于中国是世界上甘薯最大生产国,且甘薯具有高淀粉和可发酵性糖,使之理想的1.5代燃料乙醇的原料。但目前薯类原料粘度不能有效降解,制约了其转化燃料乙醇的应用。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员通过一种高产降粘酶系的菌种及其应用,通过简单的操作工序,即可降低薯类原料粘度,此举将有效解决制约中国薯类原料发酵的成本问题,大幅度提升中国薯类原料发酵的可行性和经济性。目前,该项研究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

    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