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原油市场供需天平向买家倾斜

   2014-10-27 中华石化网腾讯财经

65

核心提示:外媒近日刊文称,在原油价格大幅下跌以及原油供应大幅增长的形势下,亚洲市场上的供需天平正在朝着有利于买

外媒近日刊文称,在原油价格大幅下跌以及原油供应大幅增长的形势下,亚洲市场上的供需天平正在朝着有利于买家的一方倾斜。在以前,买家曾不得不任由大型能源出口国摆布;但在今天,买家则正在得益于更有利的交易条款和折扣。

在过去四个月时间里,面向亚洲地区出货的原油价格已经大幅下降了25%左右,在这一市场上,新的原油交易中包括了其他一些福利,如更低的运输成本、灵活的支付条款以及更少的贸易限制等。

这种情况与最近几年以来的局面形成了鲜明对比,当时亚洲地区的原油需求强劲,尤其来自于中国的需求更是如此;而与此同时,那时的原油供应则不像今天那样充足,这意味着亚洲地区的买家不得不面临溢价。与此同时,全球原油市场也正在发生广泛的转变,即大型能源出口国转为向亚洲地区出售更多原油,原因是在页岩气生产增长的支持下,北美地区已经日益变得能在能源供应方面做到自给自足;而就欧洲地区而言,该地区正面临着难以提振经济增长的困境。

伦敦原油交易公司Clearsource Commodity Services的总经理AdiImsirovic指出,亚洲地区的原油交易商已经变得更加自信,而且他们正在变成“价格制定者而非价格接受者”。

目前全球原油市场的主要发展趋势是,沙特阿拉伯及其他中东产油国正在下调面向亚洲买家的售价,从这种形势引发了有关可能爆发价格战的担忧情绪。但除了降价以外,产油国同时也一直都在采取其他的刺激性措施来吸引亚洲的原油消费者。举例来说,灵活的支付合同能令原油买家直接从中受益,原因是根据这种合同,买家不需要马上付清全款。

今年8月份,中石化与科威特签署了一项10年期的交易合同,内容是将该公司的原油购买量提高近一倍,至30万桶/日。据熟知双方谈判内情的新加坡交易商称,科威特在这项交易中为中石化提供了一种“甜头”,那就是由科威特方面承担所有的运输费用。而在正常情况下,运费通常都需要由买家全额承担。按照当前的费率,原油输送的运费最高可达到相当于每桶1.60美元。

中石化尚未就此消息置评,科威特国家石油公司也拒绝置评。

与此同时,据曾参与近日价格谈判的波斯湾原油交易商透露,伊朗和伊拉克的国家石油公司也正在向亚洲买家提供更好的信贷和支付条款。举例来说,印度等价格敏感的买家被允许延长支付日期至最多90天,而通常情况下应该是30天内付清。

伊拉克国家石油营销组织(State Organization for Marketing of Oil)并未就此置评。伊朗国家石油公司的一名高管则拒绝置评,称其交易策略属于保密信息。

另一个主要产油国阿联酋则已经从其销售合同中去掉了目的地条款,这种条款旨在阻止买家转售原油。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一位拒绝具名的高管证实:“我们有很多客户都已经选择了放宽目的地条款后的合同。”在当前的市场状况下,这种允许买家转售原油的灵活性颇具吸引力,原因是对一家亚洲的炼油公司来说,其可选择在需求疲弱的情况下不接收海运而来的原油。

市场参与者指出,就目前而言,中东地区的产油国更关心的问题是如何保护自己在亚洲市场上的现有份额,而不是如何在定价方面胜过竞争对手。

从沙特阿拉伯最新采取的降价措施来看,其降价幅度是今年以来最大的一次。而在不久以后,伊拉克、伊朗和科威特也纷纷降价。伊拉克一直都在调低巴士拉(Basrah)轻中质油的官方售价,与沙特阿拉伯展开了价格竞赛,后者是欧佩克(OPEC)组织中最大的原油出口国。

在上周召开的新加坡普氏石油大会上,Energy Aspects分析师艾米塔·森(Amrita Sen)指出,中东地区的产油国正面临着需要保持原油收入的压力,尤其是在后“阿拉伯春天”的时代里更是如此,其原因在于政府为安抚心怀不满的人口而花费的支出大幅增长。与此同时,来自于拉美地区和非洲产油国的竞争压力也正在增强。利比亚和安哥拉都已经采取了降价措施,原因是这些国家已经丢掉了美国和欧洲等传统市场,被迫提高面向亚洲市场的原油出口量。在过去,利比亚很少会向亚洲地区出口原油,但自8月份以来,中国已经取代了一些地中海国家,成为利比亚的最大客户之一。此外,有消息人士透露利比亚还正在与印度的炼油商展开谈判。

安哥拉的一名官员则表示:“自5月份以来,我们已经采取了降价措施。与布伦特原油相比,有些Angolan原油此前的售价要高出1美元/桶,而现在则比布伦特原油低1到4美元/桶。”

    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