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业:供需矛盾遭不减产策略

   2014-12-10 中华石化网北京商报

38

核心提示:今年来,全球石油供过于求问题凸显,外加近期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未宣布减产等强压下,目前油价还在加速下

今年来,全球石油供过于求问题凸显,外加近期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未宣布减产等强压下,目前油价还在加速下滑。业界预测,即将到来的新一轮国内成品油价调整难逃九连跌命运。由此造成的油企业绩下滑、新能源发展遇阻现象也将进一步加重。值得注意的是,供过于求局面恐年内难以结束,行业中企业可能要到明年年中才能迈过这道坎。

\

价格:国内油价难逃九连跌

11月27日,来自欧佩克成员国大会的声音“未能就减产达成一致”引起了业界较大反应及后续的蝴蝶效应。

卓创资讯公布的原油价格指数已从6月20日的1418跌至12月4日的870.13,跌幅达38.64%。值得注意的是,在原油价格狂跌背景下,跟着国际油价而变的国内成品油价也出现了狂跌。今年7月以来连续8次下调,构成了我国成品油价格史上最长的跌势。业界对于新一轮油价调整普遍较为悲观。中宇资讯估测,12月13日零时成品油零售限价最终下调幅度或拉宽至410元/吨左右,或创新机制以来最大调幅。

在业界看来,供过于求是油价持续下降的主因。卓创资讯提供的数据统计,去年12月至今年6月,全球石油供应量一直高于需求量,7月出现短暂供应量少于需求量12万桶/天,8月后又开始供过于求。

石油行业分析师靳婷分析称,之所以2014年供过于求表现较为突出,一方面,中国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对石油需求拉动作用减弱。另外,供应方格局发生改变。“无论是油或气,美国曾一直是消费大国。经过几年在页岩油气方面的发展,到2014年,量的积累已经发生了质变。随着国内油气产量大增,对外需求下降,导致供需格局生变。”靳婷说。

此外,其他曾经的供应主力又在以多种方式保留市场份额,上述欧佩克未减产正被解读为保市场的举措。卓创资讯原油分析师高健介绍,现在,以沙特为首的产油国还在继续实施价格战,通过低价来迫使非欧佩克尤其是美国页岩油减产。“因为目前欧佩克最大的竞争对手是美国。”高健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石油供应中有39%来自欧佩克,15%来自美国。

业绩:油企压力倍增

油价的狂跌给油企造成了不小压力。中石油高管更是直言“亏大了”。甚至,“两桶油”还因此调低了未来盈利预期。

中石油、中石化公布的最新一期财报显示,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石油1-9月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微增0.8%,仅在三季度,该公司净利润279.23亿元,同比下降6.2%。中石化方面,按中国企业会计准则,该公司前三季度营收净利双降,营收同比下降1.13%;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降0.84%。

业内人士分析,三季度连跌的原油价格和成品油价格对油企业绩造成较大压力。“石化下游产品的价格随着原油持续下跌,炼厂的原料成本反应又相对较慢,所以,在成本相对高位而成品价格迅速下跌的情况下,炼厂的利润就会受到很大影响。即便是一体化程度较强的中石油和中石化,也会受到上游收入迅速下滑的拖累。”高健表示。

不仅如此,处于高歌猛进中的新能源产业也在这场油价跌势中承压较重。高健分析,化石燃料价格的下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新能源的经济性。另有业界观点认为,市场是逐利的,投资者需要回报,现在,低油价就大大压缩了新能源的盈利空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阻碍在联系较为直接的新能源车上表现尤为明显。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10月新能源汽车销售5804辆,环比下降6.5%。

矛盾:供过于求短期难改

北京商报记者从普氏能源资讯公布的数据发现,8-10月,国内石油需求均出现了不同程度同比上涨。至于为何在此背景下成品油价仍在下跌,靳婷解释,我国不掌握原油定价权,而我国的成品油定价是参考国际原油价格变动,反馈的是国际原油价格走势,而不是国内供需。靳婷在此强调,虽然国内需求量有提升,但整体而言,仍然是过剩的。

另根据高健对石油价格未来走势的预判,“这轮油价颓势可能会持续到明年年中”。俄罗斯石油公司高管称,石油价格恐怕会在2015年年中跌破60美元/桶,预计2015年下半年油价反弹。高健预测,破60关口后,包括沙特在内等主要供应方都存在减产的可能。

“现在美国的页岩油仍然没有减产迹象,虽然近期美国钻井许可出现大幅下滑,但是最终对产量的影响会在4-6个月后显现。换句话讲,在明年二季度前,原油市场还将是供应过剩的局面。”高健分析说。近日,有消息称,美国12大页岩区10月的新井开采许可减少了15%。高健解释,许可下发到最终生产,中间还要经历较长的钻井时间,所以,许可减少并不会立刻对市场产生影响。

全球石油供过于求的持续将进一步对油价施压,传导至国内成品油价,恐是跌势难止。因此,业界普遍对于油企今明年的业绩表现不持乐观态度,新能源发展也可能进一步受到影响。

    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