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美化工:行业转型下的技术驱动力

   2015-01-30 中华石化网证券时报网

72

核心提示:新年伊始,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五部委联合发文,认定德美化工技术中心为20

新年伊始,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五部委联合发文,认定德美化工技术中心为2014年(第21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

德美化工成功入选“国家队”,凭的是公司为其倾注多年心血的纺织印染化学品。近日,记者走进德美化工,与德美化工研发副总经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副主任徐龙鹤博士面对面,畅谈德美化工获得此次殊荣的台前幕后。

德美化工董事长黄冠雄一直认为,创新与研发是公司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原主管沈阳化工研究院科研工作的副院长、教授级高工、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徐龙鹤博士,接受德美化工的邀请,于2012年9月加盟德美化工,担任主管研发工作的副总经理。同时,徐龙鹤对德美化工未来“围绕创新与研发实施升级转型”的战略做出了自己前瞻性的规划。

纺织行业升级转型

在服装的世界里,除去造型设计带来的品牌效应外,面料的特性和功能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品牌的高端与否。运动服的吸湿排汗、西服外套的悬垂挺括以及各种面料的柔软亲肤、冰凉舒爽、阻燃、防水等特点和特殊功能是如何实现的?其中,用量不多、且可起到关键作用的纺织印染化学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据了解,越是高端的品牌,对纺织印染化学品品质的要求就越高。因不同面料、不同品牌对纺织印染化学品的用量不一,无法估算其在单件衣服中所占的成本比例,但百分之几的用量却可以产生较大的附加值。

德美化工开发的纺织印染化学品,面对的直接客户虽然主要是纺织印染企业,但其间接服务的客户群体很多都是在国内外有高知名度的大品牌服装生产企业。终端品牌认可、品质有保证的背后是德美化工26年来在纺织印染化学品领域的潜心耕耘。

上世纪90年代,德美化工开创了纺织印染行业“技术+商务”的业务模式,奠定了行业龙头的地位。随着纺织行业的升级转型以及国家环保要求的逐步升级,德美化工开发和突破新的染整工艺流程,帮助下游纺织印染企业通过工艺流程的突破节能减排、降低成本,推动全行业转型升级,逐步蜕变成为一个纺织印染工艺整体解决方案的提供者。

日前,德美化工开发成功的“棉针织全流程60℃低温染整加工工艺”成为国际领先水平的染整加工技术,正联合美国棉花公司在全球进行推广。

“该工艺真正突破了目前低温工艺只能做到75-85℃,仅能实现局部工艺低温加工的现状。”徐龙鹤介绍说,“在实现原有强力、染色深度和各项牢度基础之上,该工艺的应用可实现节能45%左右、减少失重1.0%以上、COD减排10%以上、棉蜡保留率达40%以上。在整个过程低碳、环保的同时,预计可使每吨布料染整成本降低30%以上。”

除此之外,德美化工在“高浓含盐染色废水的回用处理技术”方面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工艺处理过程中的含高盐高碱深颜色的污水问题。据悉,近期棉涤阻燃这一国际难题也在德美化工技术中心得以攻克,进而有助于提升国防、消防、煤炭、石油等行业工装、帐篷等装备的阻燃安全性能。

“目前,德美公司所处的行业仍较为分散,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同行业的并购重组意义不大,但行业已呈现‘被动整合’的趋势,即下游纺织行业的整合带来的纺织印染化学品企业市场份额的变化。”德美化工董事会秘书朱闽翀说。

技术高地带来回报

作为一个纺织化学品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近三年来,德美化工共参与制定和修订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14项,其科技投入占公司营业收入比重在5%左右,大幅高于同行。“目前,德美化工名下有4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技术中心拥有人员208人,占公司总人数的19.4%,占公司科技人员的87%。完善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推动新的技术成果的诞生,进而转化成生产力。”徐龙鹤说,截至目前,德美化工共申请发明专利69件,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9件。

正是因为在技术上的持续投入,这些年来,德美化工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即使在油价高企的2007年,公司的毛利率仍有30%。在油价较为稳定的2011-2013年,因为产品结构优化,毛利率提升到41.9%,而随着近期油价的下跌,德美化工的收益将更为可观。

据了解,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还可为企业带来诸多政策上的优惠,免关税的科技开发进口用品、技术专项资金的财政补贴等都成为“隐形的回报”,推动公司在科技研发方面取得更多成就。

徐龙鹤说:“再花十年的时间,希望到2024年,可以成为国际领先的纺织化学品研发机构,占领全球纺织化学品行业技术的制高点。”

    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