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局长调研蒙晋重镇 煤化工年内拟出新政

   2015-04-01 中华石化网21世纪经济报道

154

核心提示:3月28日-30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长努尔·白克力率队赴地方调研,调研地首选山西、内蒙古两个资源

3月28日-30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长努尔·白克力率队赴地方调研,调研地首选山西、内蒙古两个资源重地,其间赴山西长治潞安180万吨/年煤制油、内蒙古鄂尔多斯汇能16亿立方米/年煤制气两个项目实地考察。

本次调研有多个能源管理部门参与。调研团队包括,国家发改委运行局、宏观经济研究院及国家能源局综合司、科技司、电力司、煤炭司等相关负责人。

发展以煤制油、煤制气为主的现代煤化工项目,是山西、内蒙、新疆等资源省份产业转型的主要方向;但因高耗能、高耗水、污染排放等问题,国内对煤化工的争议不断,国际油价大幅下降又再给煤化工优势带来冲击。

按照国家能源局工作计划,今年内将出台《关于有序开展煤制气示范项目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关于稳步推进煤制油产业化示范的指导意见》。

资源省份转型布局煤化工

从公开的行程看,3月28日,努尔·白克力在长治襄垣县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项目现场,详细了解潞安集团180万吨高硫煤清洁利用油化电热一体化示范项目情况;3月30日在鄂尔多斯圣圆煤化工基地,了解汇能煤制天然气项目进展情况。

努尔·白克力之所以选择煤化工作为任内首次调研的主题,中科合成油工程公司技术顾问唐宏青认为,努尔·白克力在新疆有多年从政经验,煤化工是当地主要能源转化项目,在主政国家能源局后,解决煤化工面临的问题可能是能源治理的突破口,也将有利于新疆等资源地区煤炭加工利用。

目前,已有中石化、中电投、华能、中煤、伊泰等大型能源企业在新疆布局煤化工等项目。2015年,新疆煤化工项目年内计划完成投资占全区重点项目的十分之一、能源重点项目的五分之一。

煤化工投资额大、带动性强、拉动力大,是资源省份稳增长、转型发展的路径之一。据山西经信委消息,2015年山西将在煤化工产业投资530亿元,重点推进蓝天燃气煤高效洁净转化项目、潞宝集团30万吨甲醇项目等48个现代煤化工重点项目。

在内蒙古境内,除大唐赤峰克旗煤气、汇能鄂尔多斯煤制气项目外,中海油新能源、北京控股集团、河北建投集团、新蒙能源、国电集团等五个煤制气项目均获得国家发改委“路条”, 项目投产后煤制气生产能力将达到256亿立方米/年。

努尔·白克力在山西调研期间,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指出,此次调研对山西是难得的机遇,希望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继续大力支持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在煤炭产业脱困、打造北京清洁能源供应基地等方面给予更有力的帮助、倾斜和支持。

环境、经济效益存争议

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水平是国家能源战略。按照国家能源局2015年工作安排,今年坚持“清洁高效、节水环保、合理布局、示范先行”的发展原则,抓好煤制油、煤制气示范工程建设。加强项目管理和监管,严禁非示范项目擅自违规开工建设,防止“一哄而上”和无序低效污染发展。

煤科总院北京煤化工研究分院副院长陈亚飞认为,我国资源禀赋、环境治理等问题,决定煤化工是国家战略性产业。2013年以来多个煤化工项目拿到“路条”,但开工建设的进程并不快,受到技术、资金、环境等影响,项目业主也有先拿到“牌照”,投资到未来能源需求的打算。

“但是,煤化工项目发展的利弊很明显,特别在环境、技术、水、污染物排放等方面的争议较大。国家在煤化工政策上始终保持从紧的态度,严控煤化工一哄而上。”唐宏青说。

基于煤化工项目高耗能、高耗水、高排放等因素,国内能源领域一些专家明确表示反对煤化工项目大规模上马。

2015年1月12日,国家能源局、环境保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下发《关于促进煤炭安全绿色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的意见》。意见提出,在满足最严格的环保要求和保障水资源供应的前提下,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统筹推进现代煤化工产业高标准、高水平发展。

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佑国认为,“煤化工应该从紧管理,严格项目示范。现代煤化工应该以技术储备为主,不适合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

另一个限制煤化工发展的因素是,受国际原油价格大幅波动、美国页岩气规模化开发和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等因素影响,世界能源供需格局正悄然变化。油气供应的日趋宽松,削弱了煤化工的成本优势。

唐宏青分析称,国际油价下降影响煤化工利润,但国内煤化工项目多有自己煤源,即使油价在50美元/桶左右时,煤制油、煤制烯烃等项目不会关门,坑口煤化工的竞争力更强。

    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石化精神,传递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